春秋第一个弑君夺位的人,为了活命竟找仇人问
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的时代,礼仪和宗法被打破,君位之争如火山爆发,愈演愈烈。在这个混乱的舞台上,州吁,这位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庄公的儿子,成为了历史上首起弑君案的罪魁祸首。他打破了君位的正统传承,使得弑君成为了一种可怕的惯例。
州吁从小便是一个顽劣不堪的角色,不喜欢遵循礼法章制,更喜欢舞刀弄枪,琢磨兵法。他的行为引起了众多人的不满,连大臣石碏也多次劝谏卫庄公要好好管教他。卫庄公却对州吁宠爱有加,视他为孩子般的调皮捣蛋。
随着时间的推移,州吁的骄横跋扈日益显现。当卫桓公去世后,恒公继位时,州吁更是目中无人。离开国都的他,在外拉帮结派,结交了许多势力。公元前719年,州吁居然联合他人发动袭击,杀死了卫恒公,自己成为了卫国君主。
州吁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郑国,这无疑是一场冒险。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三点考虑:转移国内矛盾、帮助友人共叔段、以及讨好周围诸侯国。他联合宋国、蔡国、陈国三国组成四国联盟伐郑。战争并未成功,反而让州吁面临更大的困境。
州吁的死党石厚为了挽救局势回家寻求父亲石碏的帮助。石碏虽然曾经厌恶州吁,但这次却提出一个看似可行的办法:朝见周天子。谁也没有想到,石碏为了国家大义竟然选择大义灭亲。当州吁和石厚奔赴陈国时,早已接到石碏密函的陈国将他们捉了起来并就地正法。
回首这段历史,真是令人感慨万分。“多行不义必自毙”,州吁和石厚的下场正是最好的诠释。他们当初对石碏的劝告不以为然,如今落得如此下场,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而石碏的决断也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义灭亲。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个人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之心遵守道德准则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