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乙卯,一场恩科会试在京城举行。当时,官拜左都御史的窦光鼐担任了此次的正主考。他的两位副主考资历尚浅,因此会试的大权基本掌握在窦老先生手中。考试结果公布后,浙江的王以鋙与来自同一家庭的兄长王以衔双双名列前茅,引发众人热议。
这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但背后的故事更为引人入胜。窦光鼐因与权势显赫的大学士和珅有过节,一直遭到和珅的打压。和珅趁机指责窦光鼐在科举考试中作弊,指责窦多次出任浙江学政一职可能引发私弊行为。但窦光鼐为人正直敢言,他坚决主张只论文章不论籍贯,不肯更改榜单。
这一事件闹到了乾隆帝那里,和珅乘机鼓动乾隆帝对窦光鼐进行复试。复试过程中,卫士严密看守考场,但最终并未发现任何作弊证据。复试结果出炉后,王以衔名列二等第四,而王以鋙则名列三等第七十一。接下来又进行了所谓的“磨勘”,即逐字逐句审查试卷的差错。磨勘大臣发现王以鋙试卷上的几处错误后,罚他停四科殿试。弟弟暂时无法参加考试,但王以衔得以继续参加殿试。
殿试时,和珅亲自把关,试图进一步打击窦光鼐。当乾隆帝亲自拆开试卷弥封时,第一名竟然是王以衔。乾隆帝惊讶地问道这是否是那个会元的兄弟。和珅和其他大臣面面相觑,只得承认这是状元之兄。乾隆帝问是谁选的卷子和谁定的名次时,和珅只得承认是阅卷诸臣秉公办事的结果。乾隆帝对此感到滑稽并嘲笑他们一番后表示不再更换名次。最终,王氏兄弟因这次曲折而名声大噪。窦光鼐的眼力和胆量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赞誉和钦佩。在这场科举考试的纷争中,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