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权臣面临的选择总是让人深思:是坚守权臣之位以保万世名节,还是干脆废帝自立,为子孙开创一片新天地?蜀汉的诸葛亮也曾面临这样的抉择。若他选择了后者,那么中国的历史或许将被重新书写。
三国至魏晋时期,废帝自立、禅让之事屡见不鲜。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蜀汉的内政、军事、人事大权,如同曹操在东汉末年集大权于一身。假如诸葛亮选择此时逼迫刘禅禅让,自立为君,那么蜀汉的历史走向将截然不同。
内政方面,诸葛亮已经掌控了所有重要将领和部门,手下大将如云,如赵云、魏延、姜维、马谡等,足以保证新政权稳固。李严曾建议诸葛亮“称王加九锡”,虽被诸葛亮拒绝,但可见人心所向。家族方面,诸葛亮的同族兄弟诸葛瑾在吴国、诸葛诞在魏国都手握重兵,若联合起来,足以创立一个强大的诸葛王朝。
外事方面,曹魏和东吴都有内政不稳的问题,这给了诸葛亮足够的时间来稳固自己的政权。曹丕刚废汉献帝,内政不稳,无法顾及蜀汉;而孙权因太子早逝,内政纷争不断,国力空虚。这些都为诸葛亮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若历史真的按此发展,或许真的没有司马懿家族的西晋,没有南北朝的纷争,更不会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动荡。或许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诸葛国,秦汉文明的复兴也将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