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唐书》的记述中,武则天在年仅十四岁时,太宗听闻她拥有美丽的容颜和得体的举止,遂召其入宫,立为才人。而在《新唐书》中,则提到太宗因她的美貌而选她为才人。
对于这样的描述,我起初想说的是,这位被太宗和高宗两代皇帝看中的女子,无疑拥有着非凡的美貌。“漂亮”二字,虽能传达出她的美,却缺乏具体的描绘,让人有些遗憾。若能具体描绘她的容貌,让后人得以瞻仰,那便再好不过了。
这两部唐书的编纂背景各有特色。《旧唐书》的编纂时期距离唐朝的灭亡不久,那时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维护统治者的形象,对于武则天的描述偏向于美化其形象,使用了“美容止”这样的词汇,强调其美貌与得体的举止。而《新唐书》,则由北宋的欧阳修等人编纂,距离唐朝的灭亡已经百多年。他们在编纂时,更多地关注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所以在描述武则天的相貌时,直接使用了“有色”这个词,表达了她美丽的外貌。
从武则天后来的行为来看,她的手段心狠手辣,绝非善良之辈。或许有人会说,她进宫之前是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在宫廷的明争暗斗中,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变得比任何人都狠。这种形象也符合宫廷剧的常见情节。
《旧唐书》在描述武则天的相貌时,使用了“美容止”这个词,可能更侧重于强调她的美。而《新唐书》则直接使用“有色”,表达了对她美貌的直接赞美。这些用词的不同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迁。在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中的用词和背后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