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这一美妙的诗句,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它选自组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四首,细腻描绘乡村初夏的景象。
创作背景及主题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那时苏轼正担任徐州太守。当地遭受罕见旱灾,苏轼率众人求雨后,赴石潭谢雨途中,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激发了创作灵感。该作品通过描绘农村的风土景物,展现了百姓因旱情缓解而恢复生产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句赏析
让我们深入赏析这句诗中的意象选取。诗中,“枣花”、“缫车”、“牛衣”、“古柳”、“黄瓜”等典型的农村事物,构成了初夏农村的生活画面。通过声音(枣花簌簌落、缫车声、卖瓜人的吆喝声)与视觉(古柳下的农人劳作)的结合,诗人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初夏农忙图。
在艺术特色方面,苏轼运用了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呈现自然质朴的乡村场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则从枣花飘落的情景巧妙过渡到村中的缫车声,再至柳荫下卖瓜的场景,以行踪为线索串联画面,增强了叙事性和空间感。
情感表达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农事活动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百姓生活的恢复,体现了他作为地方官与民同乐的情怀。他对枣花轻落衣襟的细微感知,也表现了自己在谢雨途中平和愉悦的心境。这种愉悦与“酒困路长”、“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随性举止相呼应,展现了一个平易近人、关爱民生的官员形象。
与其他作品的关联
此词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等田园诗有着相似之处,它们均以简朴的语言捕捉乡村生活的细节,表达对淳朴民风的赞美。相较于刘禹锡的暮年壮怀,苏轼的这首词更侧重于即时性的生活体验以及与民众的互动。词中的宁静田园与苏轼对民生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初夏的农村,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生机。
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情感的田园诗,展现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