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角色吃演员红利
近年来,“角色吃演员红利”现象在娱乐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一个影视角色因为演员自身的流量、话题度或个人魅力而获得额外的关注时,甚至角色的塑造不足也被掩盖,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
在娱乐圈的流量逻辑和观众审美的变化下,许多典型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演员如何“反哺”角色。一些流量型演员,如肖战在《王牌部队》中的顾一野,王一博在《风起洛阳》中的百里弘毅,他们的角色设定或许单薄,但因为演员庞大的粉丝基础,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颜值、穿搭甚至花絮互动,而非角色的。跨界演员的反差效应也值得关注,如网红出身的刘宇宁在《长歌行》中饰演皓都,尽管他的演技可能受到诟病,但观众对其本人性格的好感却能够宽容角色的完成度。
这种现象背后的运作逻辑复杂且多元。制片方在选择角色时,会优先考虑演员的数据价值,如粉丝活跃度、带货能力等,而非角色的适配度。观众审美的碎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Z世代观众更习惯于关注演员的微表情、CP互动、服化道细节等,而非完整的叙事。演员在综艺、直播中打造的人设形象也会覆盖到角色认知,形成人设经济的溢出效应。
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思。虽然有些演员凭借演技将单薄的角色演成经典,但也有一些演员因为演技僵化或市场同质化而陷入恶性循环。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能是文化工业“伪个性化”逻辑的延伸,以演员的差异化表象掩盖角色创新的匮乏。
真正经典的影视形象往往是演员与角色的相互成就。例如,蒋欣在《甄嬛传》中的华妃形象,她的演技让角色的台词成为全网梗,而角色的复杂性也反向拓展了她的戏路。相比之下,“吃红利”更像是一种短期消费。如何将流量转化为艺术生命力,是演员与行业共同面临的命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演员能够参与角色塑造,打破流量陷阱,实现自我突破。行业也应该注重角色的多样性和,避免市场同质化,为演员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角色与演员的共生共荣,推动娱乐圈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