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利最大的太子?_为什_怪人怪事

墨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利最大的太子?_为什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20www.bnfh.cn怪人怪事

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储君的存在,对江山社稷稳定和皇帝安危至关重要,也最危险,受皇帝忌惮,别人陷害,危险重重

储君,自古以来就是数一数二的高危职业。华夏几千年历史上,储君少说有四五百位,能顺利熬到登基称帝的,连一小半儿都不到。大多数都是死于非命,或者遭到流放苟延残喘,可见储君这个职位有多危险。




储君,也是最重要的职位,一个国家想要稳定,没有储君还真不行。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储君,国家就没有未来。

也就意味着皇帝一死,群龙无首,天下立刻大乱,这就给了有心逐鹿天下的野心家机会。所以,国家若是没有储君,就会有很多人想方设法的要害死皇帝,引发大乱。

有了储君就不一样了,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只要在任皇帝一死,储君就是名正言顺的新帝。

那些阴谋家是没有机会的。只要有储君存在,即使他们害死皇帝也没用,储君继位,天下归一,人心不乱。所以,只要储君在,皇帝的危险系数会直线下降。江山社稷会安稳许多。

储君对皇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储君也是皇帝最为忌惮的存在。




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离皇位最近的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为皇帝,知道皇位对于储君有多大的诱惑。就相当于一个在沙漠上饥渴难耐的前行了数日的行者,眼前忽然放着各种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只要一伸手就能痛快的享用,却只能忍着不动,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哪怕是皇帝,也无法保证,储君会不会为了提前登基铤而走险,只能对储君层层布防,多加防备。

平时严禁储君接触政务,对于储君的历练,也只是皇帝处理过的政务经过筛选,无关紧要的东西,才会让储君接触。

储君的东宫有自己的属官,算是给储君培养的心腹,用于以后登基用着顺手的臣子班底。而朝中大臣是皇帝的臣子班底。是严格禁止储君和朝中大臣私下走动的,防备的就是储君对朝堂势力渗透,和大臣串联在一块儿推翻皇帝。




毕竟储君是皇位继承人,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想要从龙之功扶储君上位的大臣,在哪朝哪代都不在少数。

所以,皇帝严格禁止储君和大臣有所牵连,东宫属官和朝中大臣泾渭分明。一旦发现储君和朝中大臣走动。轻的,就是储君被圈禁,废掉身份,严重的,就是流放,或者直接杀头。

在皇帝眼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就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儿子也不行。在皇帝眼里,皇位江山远比儿子重要的多,若敢触碰,也逃不了一死。

当初汉武帝为了自己的皇位和江山社稷,不惜以巫蛊之祸而饵,掀起了拔除卫氏家族外戚势力的手段,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刘据也在所不惜;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一句“皇子培养死士”的谣言,不加详查,就一日诛杀三子,可谓开创了历史先河。




而这一切,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权力,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帝王眼里,自己作为皇帝,九五至尊,就是威严不可冒犯的,为了皇位,一切皆可以牺牲。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这种情况下,面对皇位最有威胁却又不能排除的储君,皇帝的内心是非常忌惮又敏感的。储君也是相当危险,平时只能谨小慎微。

一旦哪里做得不合适了,惹得皇帝不高兴,那么皇帝敏感的心理就会胡思乱想。对于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的皇子有很多,巴不得储君倒台,自己上位,这个时候,就会联合有心之人稍加挑拨,皇帝的敏感心理瞬间就会破防,储君就危险了。

所以,自古以来,储君地位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江山社稷至关重要。但处境也危险至极,帝王忌惮、猜忌,兄弟陷害,拥护其他皇子的那些大臣的挑拨,让储君实际拥有的权力一直很小,整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从储君之位能够安稳的登上皇位的储君太少了。就是因为储君权力小,处境危险造成的。




但这些,在明朝开国时期储君朱标的身上都不存在,作为数千年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储君,他当之无愧。只因为他有一个与以往的皇帝思维都不同的父皇朱元璋。

朱元璋对朱标无限的宠爱和信任,彻底放权,让朱标的储君权力打破了历史记录

当初朱元璋南征北战,韩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封他为吴王,朱元璋转身就封朱标为吴王世子,请天下有名的大儒宋濂为其授课,尽心培养。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朱元璋建国称帝后,朱标当之无愧的成为储君。朱元璋对朱标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表现出了极致的偏爱与信任。




满朝大臣,凡是有真本事能叫的上名字的,几乎全被朱元璋安排给朱标成为了东宫属官。

明初的名臣如宋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蓝玉、傅友德甚至包括死去的常遇春,以及淮西二十四将,这些人要么是太师、太傅、太保一类的,要么就是少师少保一类,或者说就是东宫幕僚,全都是朱标的心腹死忠。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人共用一套臣子班底,这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意味着满朝大臣有两个主子,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朱标。

换句话来说,如果朱标要造反,他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朱元璋分庭抗礼的实力,谁输谁赢真的不好说。从朱元璋把所有大臣安排给朱标当东宫属官的时候,这种格局就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说朱元璋亲手给了自己的儿子推翻自己的能力。




从这一点可以证明,皇位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重要,远没有长子朱标重要,他们两个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也正因为如此,在朱元璋执政后期,已经把军国大事基本上全都交给朱标处理了,朱标一人决断一国军政,朱元璋处于放权隐退的地步。只是担心朱标年轻会有疏忽,时不时留意一下查缺补漏,对于朱标发布的指令,朱元璋基本上都不会干预。




可以说到这一步,主要朱标想要当皇帝,轻而易举,手掌军国大事,乾纲独断,满朝大臣全都是心腹死忠,藩王兄弟敬服,国家已经完全名正言顺的在朱标的手里。储君当到这个高度,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朱标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后世评价朱标为常务副皇帝,那是实至名归,他的权力是任何一个储君都比不了的。




因为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几乎就当了“甩手掌柜”,负责整个大明运转的,是他的太子朱标,直到朱标病逝,朱标当了洪武朝几乎十五年的“二皇帝”。

这也解释了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究竟有没有资格的问题,答案自然是有,而且是极有。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在思想较为传统的朱元璋的眼里,朱标就是他一切的继承人,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于是朱标在朱元璋吴王阶段就被封世子,毫无悬念,即便其他的兄弟也优秀,但比不过朱标得宠。

但所幸的是,朱标也是个有才能和上进的人,不会仗着宠爱为所欲为,也没有发生李建成和李世民式的兄弟夺嫡的悲剧。

朱标出生于1355年,虽然朱元璋出身低贱,可是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已经势力庞大,朱标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二代”了,和他并列的,也就是陈友谅等枭雄的儿子,又得益于朱元璋不忘自身的艰难,早早带着朱标游历人间疾苦,朱标又要比其他枭雄们的世子、儿子有才的多。

公元1368年,洪武朝建立,朱元璋此时的文臣班底,几乎都有教导过朱标,当时中书省提议学习元朝,让十三岁的太子朱标成为中书令,意义是给予“监国”的便利,朱元璋没同意,他仍旧让朱标深造,给朱标打造了不同于、更高于贞观朝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天团”。

是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分别由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三人担任,这三个人自然也不用说,是朱元璋开国的国柱,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是毫无保留地培养,除了三人外,还有数十位朱元璋的功臣,成为太子门客,例如冯胜、邓愈、刘基、杨宪、汤和等人,赫然其中。

给予朱标这个班底,不可能说真的让他们给朱标轮流上课,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直接培养朱标当皇帝的直觉,朱元璋可以说自己的左膀右臂,几乎都在在朱标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移植”给了朱标。

虽说朱标还年幼,朱标的“皇帝之路”就是早早开始了。

直到洪武十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直接下令让太子“监国”,虽然说朱元璋有着不近人情残暴的一面,可对于儿子,他也真舍得给权力,他能一点权力也不给丞相,也能把权力几乎都给朱标,就是为了给朱标练手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一年,朱标长子朱雄英还在世,朱元璋爱屋及乌,朱雄英被立为皇太孙,朱标一家子的地位自然是不用说的,加上朱标早早就被朱元璋灌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早就和他的兄弟们甩开了一大截的距离,朱标二十二岁监国,诸位兄弟都不可能有意见,大臣更不用说了,就这样,朱标的“威严”早早确立下来了。

整个朝廷,都把朱元璋对朱标的厚望看在眼里。

说是让太子监国,朱元璋就没有舍不得,也正是太子监国后,朱元璋发现了皇权权力还有巨大的运作空间,于是酝酿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都说胡惟庸案废除了相权,但也累死了朱元璋,其实此言差矣,废掉相权,真正累坏的,是懿文太子朱标。

朱元璋脾气很差,经常要对人开刀,而朱标经过朱元璋的教导,还有一群大儒的辅佐,脾气很好,能够容忍很多人,也更精通帝王心术的运作,他明白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朱标监国十几年,和朱元璋发生了很多冲突,就胡惟庸案来讲,朱元璋和朱标也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才勉强地救下一些人。

就是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朱标的仁厚获得了众多大臣的青睐。

很难说朱元璋到底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打造朱标的“仁慈”形象,还是真心政见不合,就要和太子对着干,反正归根结底,朱标的声望已经不需要朱元璋的输送,自己出面就能挣来。没有洪武二十五年的病逝,朱标登基当皇帝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因为在大家眼中,他都已经当了十几年皇帝了,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号罢了。

而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标的早逝,和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权造成的中央工作量剧增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朱标就是当这个“二皇帝”当死的。

为了调和大臣和皇帝的矛盾,朱标费尽心机,获得了大量臣子的支持,朱标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于,朱元璋不会打压他,和后世的康熙打压太子胤礽不一样,朱元璋从来没有打压过朱标,而朱标和胤礽也完全不同的是,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很高,几乎不可动摇,朱樉、朱棣、朱棡和朱元璋出现矛盾,也是他出面解决。

因为朱樉、朱棣等人都是藩王,已经带着大量的部队就藩,虽说朱元璋想要打造家天下,但和儿子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例如朱标的二弟朱樉,他在军事上才能要比期的朱棣还要高,不过为人脾气暴戾,对下面的人很残暴,比朱元璋还要过火,于是朱元璋有一次把他从藩地召回,朱标负责巡查当地实情。

不过后来朱标有自己的判断,给弟弟开解了,这样一来,朱樉对朱标非常感激,这也是后来秦王朱樉一脉都仍旧效忠明显看起来错误百出的建文帝的根源,所以朱标在兄弟们的心中,是备受爱戴的,这里也包括了燕王朱棣。

文武百官崇敬,藩王兄弟拥护,皇帝还不曾打压,要说朱标不是二皇帝,谁也不信。

所以朱标被誉为史上最稳太子,最有权力的太子,朱标算半个建国皇帝,因为开国的是朱元璋,完善明初洪武朝的主导者是朱标,以及朱标的“太子天团”们,朱元璋虽然也刻苦勤奋,但和自幼便熟读圣贤的朱标还是不一样的,朱元璋不懂了,可以交给太子,而太子则只能靠自己。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有意搬首都到西安,因为南京的地理优势并不算强,而朱标考察回来后,还没做好下一步工作规划,就病亡了,洪武二十五年,这可是洪武朝的大事件,朱标病逝,朱元璋那么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最重要的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比他还早亡。

不得不说,史上最稳太子朱标是个很大的遗憾,朱标为人处事显然是明初洪武四大案席卷后的一种曙光,只要朱标即位,朱元璋那种屠刀放在头上的威胁创伤才会被修复,但朱标却等不到那一天,朱标的病亡,对很多人来讲,都是极其不愿意的。

朱标死后不久,蓝玉倒台,又是一大批人的头滚落地上,而建文帝本来还让大家以为继承了朱标的仁厚和贤明,可谁知道建文帝更狠,直接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这些藩王本身都是朱标最好的兄弟和最重要的靠山,建文帝削藩,还导致一个叔叔自尽而亡,寒尽各位藩王的心。

洪武朝的十五年时间里,朱标的存在是向高度皇权集中过渡的磨合器,而朱棣显然是朱元璋的脾性的继承者,对文政不是很喜欢,却十分精于南征北战,为了回到父亲朱元璋当时那种完美的平衡状态,朱棣学习了朱元璋,扶持了自己那个宅心仁厚、重视手足的大儿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成为了第二个朱标,当了几十年“二皇帝”。

朱高炽最幸运的,他还撑到了登基那天,虽然就当了很短时间的皇帝,他和他大伯一样的是,早早便当了很多年皇帝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因为朱标背后有着朱元璋坚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标一定会继承皇位,就连朱棣也不敢展现自己的锋芒。

常言道“自古无情帝王家”,出生于皇家,虽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贵,但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剑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位置上的人时刻面临着危险。

朱标是个例外。身为太子,他不但地位稳固至极,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他也算得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权力之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大臣都在东宫挂名

历代皇帝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更好执政,允许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但绝不能和太多的大臣有牵连,否则会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时期,皇八子胤禩本来是皇位的绝佳继承人,但因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他,康熙认为他交通大臣,不但将其臭骂了一顿,还直接取消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古代,太子交通大臣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往往会让现任统治者感到不安。因为太子本身就算潜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朝中大臣都争先恐后巴结他们以便之后能够加官进爵,久而久之他们心思也就从当朝统治者转移到太子身上,办事情不会像以前那么尽心竭力。

更严重的是,如果太子笼络到足够大的势力,一些人就会怂恿东宫发动政变,提前夺取皇位。当初李渊就是没有限制李世民培养自己的势力,导致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自己被迫退位让贤。

李世民不是太子尚且能做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号召力更强的太子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提防着太子,不让他们过多接触朝中大臣。

朱标的待遇有所不同。朱元璋让明朝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东宫挂职,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还有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开国大臣共同组建了东宫历史上的最强班底。

这种待遇在整个历史上绝无仅有,可见朱标的权力有多大。

二、代为监国,全权处理政务

有时候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巡游天下,他们就会暂时将权力给予东宫,让其代为处理政务。

不过这种权力下放是有一定条件的,皇帝通常会派人专门监视太子,与此太子必须时不时地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遇到一些重要的大事还必须上报给皇帝让他们亲自处理。

更多情况下,说是让太子监国,其实就是给他们长长见识,皇帝处理政务的时候太子站在一边看着,能够拥有的实权微乎其微。

相较之下朱标才算真正拥有监国的权力。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认为他的年纪已经足够了,便授予他监国的权力。

朱标在监国期间拥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极大权力,这意味着朝中文武大臣上报事情时,必须先先交给朱标处分,然后才上奏皇帝做最终决断。

很显然,朱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得上皇帝了,而朱元璋则扮演着兜底的角色,朱标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但也正是因为长期协助朱元璋处理朝务,他本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英年早逝,为后来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为何朱元璋愿意给予朱标这么大的权力呢?笔者认为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朱标对于朱元璋有特殊意义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条件娶媳妇。

后来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混出点名堂,他才娶了马秀英,那时他已经24岁,在古代算是晚婚的年纪。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番事业,这时他就非常需要能够生下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

27岁那年,朱元璋率军在前线拼杀,突然收到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一时间激动万分,随后他便攻下了南京,这让朱元璋更加重视朱标,认为他就是祥瑞的化身。

战事结束了,朱元璋兴奋地在在当地的一座山石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字样,可见当时朱元璋有多么害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朱标的诞生满足了朱元璋这种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才会如此宠爱朱标。

二、朱标具有嫡长子的身份

在封建社会血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宗法制皇位的第一顺承人是嫡长子,显然朱标满足这个条件,所以朱元璋注重培养他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深爱着马皇后。在朱元璋还未飞黄腾达的时候,马皇后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了许多帮助,两人结婚三十年,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而朱标是他与马皇后的爱情结晶,自然得到朱元璋更多的宠爱。尽管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疼爱,想要通过藩王制度保证所有人都能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但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只有马皇后与朱标这一脉,这也是为什么朱标能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三、朱标本身就很优秀

前面说到,朱元璋很早就把朱标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而朱标也从没让他失望过。

朱标经常跟着朱元璋上下朝,耳濡目染不但积累了非常多的政治经验,还能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朱元璋让他代为监国,朱标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对此朱元璋非常满意。

朱标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朱标的几个兄弟当中,秦王、晋王、周王,哪怕是燕王朱棣都曾都犯过一些错误,而每次朱标都会从中调和,帮助他们减轻责罚或者免除责罚。久而久之朱标也就积累了一定的威信,其他几兄弟对他都很佩服。

正是因为朱标如此优秀,朱元璋才会愿意并且放心将大权交给他。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朱标的确可以算历史上地位最稳固、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拥有最为豪华的班底,还能掌握监国的实权,如果不英年早逝,铁定坐上皇位。

而朱标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是因为他拥有嫡长子的身份,并且本身非常优秀,对于朱元璋有着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历朝历代的太子都希望有朱标这样的待遇!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太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作为国之储君,他具有超凡的政治号召力。但由于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以及专制制度,太子从某种程度是对当权帝王威胁最大的人物,是帝王家庭的悲哀也是事实。就算太子没有提前登基的想法,他身边的政治势力就很难保证了。所以,封建帝王对太子都是作为防范重点,防范太子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限制他的权力或树立一个可以与之争锋的权力集团,帝王从中平衡,方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太子一旦稍有差池,将万劫不复。

这样中国历史上就充满了各种悲情太子,他们的垮台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那就是他们的父皇。如杨勇,李建成,李承乾、胤礽。这些太子都有一个英武非凡的父皇。但朱标是个例外朱元璋不但英雄而且霸道,死在他屠刀下的功臣名将无数,唯独对朱标偏爱有家。朱标柔软,反对他杀功臣,他都从未对朱标产生不满。具体原因有

1、朱标才能卓著。朱标储君之位很早就确立了,一直跟朱元璋学习处理政务,加之有宋濂等名师辅导,政务军务能力是的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的。

2、朱标的人品。朱标虽然反对朱元璋杀人,但他从未有过抢班夺权的想法,只想做一些事情,对待弟弟也是十分宽容。

3、朱元璋的经历。前面说过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他自幼失去亲人,对亲情十分渴望,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朱标在感情上对朱元璋的重要性。

这样一位无野心,有能力,有人品的太子自然能够获得一个重亲情父皇的认可和信任。有了皇帝的信任,加之太子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朱标很容易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是九五至尊,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即便太子是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国家未来的主宰,但大部分的太子并没有什么实权,在前任皇帝在世时,太子的权力一般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一个例外,尽管他一生没有做过皇帝,一直待在太子的位置上,但他的权力却十分庞大,比之他的儿子,真正的皇帝建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许多人甚至称朱标为权力最大的太子。那么,朱标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又为何能在一代枭雄朱元璋的手中取得如此大的权力?

朱标的权力,体现在方方面面。除掉乱世当中的太子,光论大一统王朝中正统的太子,朱标的手中握有的权力的确是十分惊人的,放在其他朝代,这简直是不敢想象。其实,大部分朝代中的太子只是身份尊贵,但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比如唐朝太子李承乾,隋朝太子杨勇,他们的废立不过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既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又没有实权。

朱标不仅可以参与政务,还握有军权。朱标的生母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马皇后,听闻马氏为自己诞下儿子以后,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朱元璋竟喜极而泣,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明史》)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他请来宋濂等名儒作为帝师,教授朱标。朱元璋自称吴王以后,立即立朱标为世子,足以可见他对于朱标的殷切期望。在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名正言顺的被立为太子。与其他害怕太子夺权的君王不同,朱元璋任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可以说,朱元璋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能臣良将们全部交给朱标,送入太子东宫。

朱标二十二岁以后,朱元璋命一切事务都由朱标决断。尽管朱元璋常常插手政务,但要知道这时候朱元璋本就是皇帝,朱标仅仅是太子,但他却能决断诸事,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与其他面对父皇时需要唯唯诺诺的太子不同,朱标性格敦厚宽容,却敢于和朱元璋争吵,坚持己见。这一方面说明太子朱标性格坚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朱标的权力之大。

而朱元璋敢于放权给朱标,原因有三。其一,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又是朱元璋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格外疼爱,放权给他,是想历练他,培养国家的继承人。其二,朱标性格敦厚,处理事务尽皆妥当,没有逾越之举,深得朱元璋信任。其三,朱标仁义宽厚,常调解争端,替人求情,在诸王以及朝中大臣中威望极高,朱元璋即使不给他实权他的影响力也是在的。

所以,朱元璋这位枭雄,可以对功臣狠辣无情,斩尽杀绝,但他对朱标却充满父爱。朱元璋不介意朱标权大,他相信以朱标的品行不会造反,而提前给他权力,有利于权力的过渡和交接。只可惜天妒英才,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最终还是没有做成皇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