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唐朝,究竟秦叔宝是个什么职位地方?_究竟
在唐朝,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
历史上,秦琼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地位不低了,但自从玄武门之变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小透明,地位非常尴尬,这是为何?
武德九年(626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由此掌握大权,事后他论功行赏,多人得到升迁及封爵。
秦琼,作为李世民的部下,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被李世民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但奇怪的是,自那之后秦琼就消失了,不怎么去上班了,只是在家里“养病”,在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就没有关于他活动的记载。
最终,在落寞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秦琼在贞观十二年去世,得到了陪葬昭陵的资格。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悬挂功臣画像,有二十四位功臣上榜,秦琼功勋卓越,却排在了一名。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与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在李世民继位后,依然叱咤风云相比,秦琼简直就是个小透明,地位、待遇都处在功臣中最低档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就要从秦琼投奔李世民的时候开始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其中有将近一半是敌人阵营投降过来的,并且这些人都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但有一个人非常特殊,这个人就是秦琼。
武德二年二月,当时秦琼和程咬金还是王世充的部下,那时候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秦琼认为王世充不是个可以依附之人,于是跟程咬金等人一同投奔了李渊。
李渊非常欣赏秦琼,早就想得到他了,于是让秦琼到李世民军中效力,最终被李世民封为秦王府马军总管,而程咬金则被封为秦王府左三统军。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秦琼和程咬金是先投奔李渊,再由李渊分配给李世民的,有什么差别呢?
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什么差别,但时间长了,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李渊对秦琼的态度,相比于程咬金,乃至尉迟敬德等其他阵营投降过来的人,差别是非常大的。
秦琼投靠李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而他打的第一场仗,就表现得十分出色。
武德二年十一月,秦琼跟随李世民征讨宋金刚,唐俭、于筠等唐将被宋金刚部下尉迟敬德俘虏,只有秦琼一人取胜,斩首二千余级。
武德三年二月,秦琼继续追击宋金刚,在介休和美良川先后击败宋金刚和尉迟敬德,最终迫使宋金刚投降。
事后讨论功劳,秦琼排在第一位,李渊得知此事后高兴得不得了,当即派人给他送去一只金瓶,并封他为秦王府右三统军。
并且,李渊还在诏书当中对秦琼说,你不顾妻儿来投奔我,现在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我恨不得把我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一些美女和财物呢?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
等到宋金刚所部被完全消灭之后,李渊对秦琼进行封赏,赏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并加封上柱国。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李渊对秦琼可以说是十分偏爱的,除了封赏秦琼之外,还说自己愿意把肉割给秦琼吃,这种肉麻的话,一点也不像是个皇帝该说的。
武德四年,李世民率领诸将讨伐窦建德和王世充,秦琼的表现十分亮眼,每次都以前锋的身份冲锋陷阵,尤其在虎牢关之战中,秦琼的表现可圈可点。
不过,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尽管秦琼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他的功劳却不能排到第一,因为这一次尉迟敬德、程咬金、李勣等人才是主角,他们沉着冷静,与李世民一起引诱窦建德的大军进入埋伏圈,然后伺机杀出,将窦建德彻底击败。
,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李渊展示出了自己对秦琼的偏爱,他不但赏赐给秦琼大量金银财宝,而且封秦琼为翼国公!
至于尉迟敬德等其他功臣,不但没有得到额外赏赐,而且没有封爵,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
而在秦琼封爵之后,最早被封为公爵的是程咬金,由于李世民上书为他请功,他这才被封为宿国公。
至于说尉迟敬德,更是在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才被封为吴国公的,比秦琼晚了好几年。
在消灭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秦琼又跟随李世民征讨刘黑闼,战后又被李渊赏赐了许多财物。
那么,李渊为何对秦琼这么上心,不断对其进行拉拢呢?
这事还要从晋阳起兵说起,当初李世民作为主谋,李渊许诺他事成之后,就封他为太子。
,李渊继位之后,考虑到立嫡立长的原则,以及其他一些印度,就没有封李世民为太子,而是将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这事让李世民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之后,李渊虽然重用李世民,但一直对其有所防备,为此他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拉拢一些军中武将,从而限制李世民的军权,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秦琼,从大业年间就参与起义了,后来成为瓦岗名将,可谓声名显赫,李渊对他非常赏识。
李渊将秦琼安排在李世民军中,一方面是为了让他发挥才能,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拉拢,就是为了让其为己所用,成为自己安插在李世民军中的一颗棋子。
了,李渊拉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李勣,武德二年他刚投奔李渊的时候,就被李渊赐国姓为李(原名徐世勣)。
等到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李渊更是将李勣封为下将(李世民为上将),与李世民一起身穿黄金甲,去太庙报捷,并接受臣民的朝贺。
李渊对李勣的拉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勣虽然没有帮助李渊,但也没有投靠李世民,而是保持中立姿态。
同样,李渊对秦琼的拉拢,其实也有一定的效果,秦琼对他有感恩之心,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很一般,最多只能说是个凑人头的,既没有出谋划策,也没有激烈厮杀,跟尉迟敬德等人的表现没法比。
这也是为什么在玄武门之变后,其他人都得到重用,只有秦琼一人坐上了冷板凳,只是以左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吃皇粮罢了,后来还被排在凌烟阁一位。
了,有人可能要问了,李渊拉拢的将领不止秦琼一人,为何李世民只对秦琼有意见,而不对李勣等人有意见呢?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秦琼固然是一员猛将,但他对李世民的忠诚度,跟其他人就完全没法比了。
先说说跟秦琼一同投奔李世民的程咬金,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冲锋陷阵的时候毫不顾忌个人安全,功劳并不亚于秦琼,但他的一些做法,却比秦琼强得多。
比如说,武德七年的时候,李建成为了打压李世民,就上书向李渊进谗言,将秦王府的许多将领都调到外地任职。
作为李世民的老部下,程咬金也被调为康州刺史,但他在即将赴任的时候对李世民说,大王现在被李建成铲除了左膀右臂,必定不能保全自己,希望你早点采取措施,我愿尽绵薄之力,万死不辞!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程咬金这话让李世民十分感动,他由此知道程咬金对自己忠心不二,在玄武门之变的谋划当中,程咬金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秦琼,表现就差得多,他不但在接受李渊赏赐的时候毫不迟疑,而且对李渊抱有同情心,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不尽心尽力,李世民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有所不满的。
还有李勣,他不是李世民的嫡系部将,李世民自然不会对他要求太多,但这不代表他就不效忠李世民了,事实上李世民继位之后,他还是很听李世民的话的。
并且,李勣还非常善于做人,李世民继位之后刻意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姿态,不怎么参与朝堂纷争,最终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单纯的武将,李世民对他就更加没意见了。
一个要说的是尉迟敬德,他投靠李世民的时间虽然很晚,但对李世民的忠心,也是秦琼完全无法相比的。
尉迟敬德打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死党,对李世民言听计从,为此遭到了李建成的忌惮。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不但挽救了李世民的生命,还杀掉了李元吉,是玄武门之变成功的第一功臣。
因为对李世民足够忠心,所以尉迟敬德在凌烟阁中的排名比较靠前,反观秦琼就不一样了,他虽然忠心于李世民,但没有拿出百分百的诚意,一直都在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左右摇摆,就连李勣的排名都比他高。
也即是说,秦琼虽然是李世民的嫡系部将,功劳也很大,但他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李世民无法做到百分百忠诚,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立马被冷藏,导致他在唐朝的地位十分尴尬。
了,李世民能将秦琼排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还让他给自己陪葬,已经是心胸宽广了,换成其他人,指不定会怎么对付秦琼呢。
了,秦琼之所以会如此尴尬地存在,跟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秦琼虽然是一员猛将,却没有很好的政治嗅觉,太过于讲究情谊了。
当初,秦琼还是瓦岗将领的时候,对李密可以说是不离不弃的,一直到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他这才被迫投靠王世充。
后来,秦琼之所以抛弃王世充投奔李唐,也不是因为他朝三暮四,而是因为他不喜欢王世充为人太过奸诈。
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秦琼多次受到李渊的赏赐,他便对李渊感恩戴德;而对于自己的直属上级李世民,他也用自己的良好表现作为回报。
可见,秦琼是个重情义之人,这是个很好的优点了,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太过于讲情义,却是个致命弱点。
早在武德五年的时候,李世民与李渊、李建成的矛盾据逐渐显现出来了,他在随后数年时间里,遭到了父兄的严厉打压,生存环境可以说很差的了。
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多位部下都挺身而出,要么献言献策,要么拿出实际行动,结果这些人都被李渊和李建成认为是威胁,也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秦琼自始至终都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史书上没有关于他帮助李世民的记载,他也没有受到任何打压,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对李渊有感恩之心,而李渊也没有将他当做敌人。
事实上,秦琼当时最应该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在李渊和李世民展开斗争的时候,选择一个人作为效忠对象,而不是游离在两人之间,这样很容易两头不讨好。
最终,李世民成为胜利者,对秦琼的表现自然不满意了,于是让其担任高官,但不让他参与任何具体事务,也就是冷藏起来了。
再一个就是,秦琼的性格还有些孤傲,以至于他忽略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李世民继位之后,秦琼经常生病,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却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戎马生涯了,一生经历了二百多次战斗,受了很多伤,流过很多血,怎么能不受伤呢?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其实,秦琼哪里是生病了,要不然他怎么可能再活十二年,他只是坐了冷板凳而已,而他之所以要说这话,一方面是在掩饰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是在炫耀自己的战功,变相表达对李世民的不满情绪。
可见,秦琼的性格还是很孤傲的,他认为自己的成就是自己拼来的,李渊的赏赐也好,李世民的封赏也罢,都是他应得的,他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李世民身上。
但秦琼不知道的是,他因为太过孤傲,忽视了为人臣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帝王最看重臣子的一个品质,那就是忠诚。
李世民并不否认秦琼的能力,但对秦琼的忠诚度表示怀疑,他在继位之后,让秦琼坐冷板凳就可以理解了。
并且,我们现在再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排名,影响排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除了功劳之外,就是忠诚度了,考虑了绘制功臣画像之时的官职(包括追赠官职)。
秦琼排在凌烟阁功臣一名,不是因为他功劳不够,是因为他的忠诚度,是因为他在李世民继位之后长期坐冷板凳,官职没有得到升迁,死后也不过被追封为徐州都督而已,他在这一点上比较吃亏。
,秦琼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琼混迹于各方割据势力,成就了他的名气;
第二阶段,是秦琼投降李唐之后,到李世民继位之前,这是他人生快速上升的时期,但也为他日后的落寞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阶段,则是李世民继位之后,秦琼因为遭到李世民怀疑,被按在了冷板凳上,但总体上待遇还是可以的,位列高官,享受荣华富贵,只不过地位比较尴尬而已。
通过考古发掘以及文献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秦琼十二年人生里,其实生活过得还是不错的,并且在他晚年的时候,妻妾还给他生下儿子了,他的子孙也还算繁衍昌盛,而且许多人在朝为官。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秦琼还是不错的,不是个心胸狭窄之人。
在真实的历史里,秦叔宝在唐朝究竟有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这个可以看一下李世民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从中就可以看出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地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所绘的真人大小的画像,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名单吧。
第一长孙无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征,第五房玄龄,第六高士廉,第七尉迟敬德,第八李靖,第九萧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刘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开山,第十四柴绍,第十五长孙顺德,第十六张亮,第十工侯君集,第十八张公谨,第十九程知节,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刘政会,第二十二唐俭,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琼。
我们挑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武将,比如第七的尉迟敬德,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琼,也就是秦叔宝。
说句最简单的话,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的地位就是第二十四位,民间将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当做两大门神,为什么尉迟敬德的名次这么高呢,远远在秦叔宝之上,甚至还在李靖之上呢?
因为尉迟恭救了李世民两次,第一次是尉迟恭跟着李世民去打猎,刚好碰上了王世充的几万骑兵,当单雄信率着骑兵来追赶李世民的时候,是尉迟恭将单雄信一枪挑下马来,然后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的。
第二次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骑马追赶李元吉,刚好衣服被树枝给挂到了,坠马于地,李元吉拿着弓想要扼杀李世民,是尉迟恭及时赶到,一声把李元吉喝住,李元吉松手,跑向武德殿,被尉迟恭一箭射死的。
我们再来说说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而秦叔宝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食邑七百户,就从功劳上面是差不多的,因为唐朝是左尊,所以秦叔宝要比程咬金稍微高一点。
因为不管是在瓦岗寨,还是王世充,还是投奔唐军后,秦叔宝都要比程咬金稍微高一点,那么为什么程咬金的排名反而要比秦叔宝要高呢?
主要是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后,就一直生病,所以表现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到贞观十七年的时候,程咬金就在秦叔宝之上了。
不过,秦叔宝能排名在二十四名也不错了,毕竟赫赫大名的李勣也只比他高一名,排在第二十三名。
秦琼,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
武德二年,秦琼与程咬金等人投奔李唐,唐高祖李渊安排其到秦王李世民府上。李世民对他礼遇有加,直接授予马军总管职位,并且跟随自己一同镇守长春宫。后唐军征讨宋金刚,唐军李孝基战败,多名唐军大将被俘。李世民派秦琼率部在美良川击破凯旋而归的宋军大将尉迟恭,大胜。而后,唐军以秦琼等为先锋,决战宋军大获全胜,宋金刚逃走,尉迟恭降唐。
两次大战,秦琼赫赫战功,李渊赐给其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先封其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后加封上柱国(荣获“上柱国”,不论官职,均受正二品待遇,换成现在等量代换就是“特级战斗英雄”,一种对战斗有功之人的表彰)。甚至李渊慰劳秦琼说”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
武德四年,唐军攻打洛阳,此时窦建德与王世充结盟,率部十几万军马驰援洛阳。于是唐军分兵,李世民率秦琼等将领前往虎牢关抵御援军窦建德,双方大战,秦琼率部下十余名精锐骑兵先行冲破敌军大阵。终窦建德被俘,王世充投降。
秦琼战功累累,获封翼国公,获赏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
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后,其官拜左武卫大将军,封邑七百户。
贞观十二年,秦琼病死,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以彰显秦琼的战功累累。
秦琼终是一代武将,身为先锋,身经百战毫不为过。在李世民登基后,秦琼这类武将终究会被边缘化,就拿秦琼本人来说,投奔李唐时已经追随过五个主公,底子太过不白,而且玄武门事变,秦琼态度较为中立。但因其武勇,充当李唐先锋破军斩将,赫赫战功才有上述封赏。唐太宗上位,重用的还是长孙无忌、魏征(关陇集团(李渊为其中八柱国之一)和关东家族)还有秦王府老旧部十八学士等人。
不过太宗也算有义,未作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事。秦琼逝去次年,封秦琼为胡国公。数年后,把秦琼等二十四名功臣画像挂入凌烟阁,供自己怀念。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秦叔宝在唐朝时,地位并不是特别高。
秦叔宝即秦琼,提到他相信不少人都非常熟悉,他和他的老搭档尉迟恭,化身为年画上的门神,守护着千家万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新春佳节。
除了担任“门神”这个重要岗位之外,关于秦琼的各类演绎小说也是广为流传,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秦琼卖马”,讲述的也是有关秦叔宝的故事。
那么,民间知名度如此之高的秦琼,在唐朝的历史上,其真实地位究竟如何呢?是不是也和民间一样十分崇高呢?
事实上在唐朝,至少在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的地位只能说是一般。
秦琼的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属于漂泊期,在这个阶段里,秦琼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不停地换老大。
秦琼的头一个老大,是大名鼎鼎的来护儿。
这个来护儿,在演义评书里是隋唐的“四猛”之一,平生使一杆百余斤重的镔铁枪,极为凶猛,而历史上的来护儿,也是一个猛人,一生战绩无数,是隋炀帝杨广麾下的一员悍将。
正因为他是悍将,就对同样勇悍的秦琼十分高看。
据史料记载,秦琼在投奔来护儿后,因其作战时极为勇敢,引起了来护儿的注意,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视,在秦琼的母亲去世时,来护儿亲自派人前去秦叔宝的家中进行吊唁。
当时,军中有将士觉得十分奇怪,就问来护儿,说军中其他兵士家中有丧事时,从来没有见过来护儿过问,为何单单在秦琼这个大头兵家中有丧事时,身为将军的来护儿去要吊唁呢?
对此 ,来护儿解释道,秦琼这个人除了武艺高强,勇悍不凡外,平常为人处事很有原则,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成大事,,绝不可以用对待普通人的方式来对待他。
“护儿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
来护儿的寥寥数语,可以说是十分准确地概括了秦琼的性格特征,而在秦琼之后的人生,也确实正如来护儿所说的一模一样。
不过,秦琼并没有在来护儿麾下呆多久,在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秦叔宝被调到了时任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
当时,张须陀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涿郡叛军卢明月,而秦琼在剿灭战中主动请缨,带着千余人深入敌营,袭击卢明月的大后方,最终导致卢明月阵脚大乱,被张须陀彻底击溃。
凭借此战,秦琼在军中扬名,之后,他又跟随张须陀继续征讨,同样立下不少功劳,而他的官职也一步步得到提升,到了大业十一年的时候,他已经升至正六品的建节尉。
原本,按照这个轨迹,秦琼会在不断地累积军功中,成为大隋朝的高级将领,但在大业十二年,张须陀被瓦岗山的李密设计包围,最终其在突围失败后,力竭战死。
张须陀战死后,其麾下残存的将士被朝廷收拢归至光禄大夫裴仁基处,秦琼也在被归拢的队列中,但到裴仁基处没多久,事情有了变化。
当时,裴仁基与随军的御史不和,两人多次发生矛盾,而怀恨在心的御史,便罗织罪名准备弹劾裴仁基,不过,还没等他弹劾,就被裴仁基发现,最终一刀结果了这个御史的性命。
杀了朝廷的御史,这肯定是大罪,裴仁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自己的部下,直接投奔了瓦岗山的李密。
不过,由于不久后李密的失败,秦琼不得不又暂时投靠了王世充,但因为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秦琼最终还是在公元619年,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王世充的阵营。
也就是说,在公元619年之前,秦琼的人生基本上的都在换老大中度过,,之所以换老大,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更多的是形势使然,但也由于频繁的换跟随者,让秦琼纵然是有一身本领,也没有机会发挥出来。
而秦琼人生的第一阶段,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他将迎来属于他高光时刻的第二阶段。
离开王世充后,对于要投奔谁,秦琼也是左思右想,并且,当时和他一同离开王世充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最终,在二人的合计之下,他们选择投奔了李渊。
当时的李渊,已经代隋建唐,登基称帝,而秦琼在投奔后,李渊将其安排至秦王李世民的府上,任马军总管一职。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琼彻底将他的勇猛展露得淋漓尽致。
武德二年,秦琼跟随李世民讨宋金刚,在双方对阵时,宋金刚的麾下有一员大将极为勇猛,凭一己之力,硬是生擒了唐军五位重量级人物,其中还包括李渊的堂弟,永安王李孝基。
这个猛将,正是秦琼未来的搭档尉迟恭,而最终击败尉迟恭的,则是秦琼。
当时,尉迟恭在生擒唐军五员大将后,率兵返回浍州,而秦琼早就按照李世民的安排,埋伏在尉迟恭的必经之路美良川(今山西夏县北)附近,两人遭遇后,秦琼一举斩杀对方两千余名士兵,迫使尉迟恭仅带部分残兵逃离。
而在不久之后,在李世民的巧妙安排下,唐军上演了一场埋伏战,在安邑(今山西运城)附近拦截宋金刚和尉迟恭,这次同样还是秦琼一马当先,杀的宋金刚大败而逃,尉迟恭则在此次战败后,选择投降唐朝。
前后两次埋伏战,秦琼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在击败尉迟恭上,秦琼“居功最多”,而李渊在得知获胜的消息后,不仅赏给秦琼了一个纯黄金打造的瓶子,还对秦琼说出了一番极为肉麻的话。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李渊《旧唐书》
具体的意思就是,你秦叔宝舍下自己的妻儿前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了大功,假如我李渊的肉可以吃,那我马上割下来一块给你秦叔宝尝尝。
,李渊说这些,更多的是为了勉励秦琼,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李渊对秦琼是真的喜欢,这也是为何秦琼在李渊在位期间地位很高的原因。
毕竟大老板喜欢,那职位升起来自然快得很。
在赏了秦琼黄金瓶子之后,李世民带着秦琼等将领,彻底平灭了宋金刚,这次,李渊的赏赐更加的丰厚,不仅赐给秦琼黄金一百斤,上好的彩绸六千段,还加封他为上柱国。
到了这个时候,秦琼在唐朝的地位,已经是比较高了,,这得益于李渊对他的喜爱,更多的,则是他在战场上舍命厮杀换来的结果。
而这还不是他职业的最高峰,在这之后,秦琼再接再厉,为唐朝的稳定几乎贡献出了所有力量。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兵前往洛阳,攻打秦琼曾经的老大王世充,当时,李世民组建了一支由千余名精锐骑兵组成的“玄甲军”,这些玄甲军全部黑衣黑甲,战力相当惊人,而秦琼则是玄甲军的首领之一。
并且,在对阵王世充时,李世民总是安排玄甲军担任冲锋,而秦琼则义不容辞的经常战斗在第一线,带领玄甲军将王世充打得连连大败。
到了武德四年,由于王世充与窦建德结为联盟,窦建德遣派数十万大军驰援洛阳,为了防止局势变得被动,李世民亲率秦琼等将领前往虎牢关抵御窦建德的援军。
在这一战中,李世民巧用妙计,彻底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
而在两军交战之际,秦琼身先士卒,悍不畏死的冲入敌阵,并在敌军后方竖起唐军旗帜,让敌军误以为己方已经失败,造成了整个大军阵型溃散,李世民借助这个机会,才一举击败了窦建德大军。
也就是说,秦琼在此战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他的勇猛,才帮助了李世民取得了的胜利。
在战后,秦琼得到晋升,被封为翼国公,又获赏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
“叔宝以精骑数十先陷其阵。世充平,进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旧唐书》
至此,秦琼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人生的蜕变,从当年隋朝的一个小小的大头兵,到如今大唐地位极人臣,他靠着真刀真枪,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个位置。
这也是秦琼人生高光的第二阶段,而高光之后,他开始走向逐渐沉寂的第三阶段。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对于大唐来说,是一个十分血腥的日子,就在这天清晨,位于长安宫城北的玄武门,上演了一幕手足相残的惨剧。
这便是玄武门之变,在事变中,秦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于形势的唐高宗李渊,不久后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作为对李世民意义重大的玄武门之变,秦琼究竟有没有参与呢?
答案是不确定,仅仅知道他在李世民登基后,被封为左武卫将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赏赐,而在事变当中,亲手诛杀了李元吉的尉迟恭,被李世民列为头功,不仅官位连升数级,李世民还把整个齐王府(李元吉的府第),全部赏给了他。
之所以对秦琼究竟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会有争议,主要是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个排行榜。
贞观十七年,已经登基十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突发感慨,怀念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而此时,已有部分老臣已经去世,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李世民便命人为其中二十四位功勋最大的臣子画像题词,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而在排行榜的名次中,曾经为大唐建立出生入死,流血最多的秦琼,仅仅排在了一名。
也正是因为他的名次如此靠后,后世不少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参与或者是参与程度不深,并不像尉迟恭那样起到关键性作用,,李世民才会将他排在。
还有一种说法,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立场和态度不明,也是他排名靠后的原因之一。
秦琼究竟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暂且不说,但从李世民登基之后,不再担任要职,并逐渐开始沉寂却是实实在在的。
之所以如此,与秦琼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很大关系。
根据史料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就开始不断生病,为何会经常生病呢?用秦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戎马一生,受伤无数,如今生病也是必然的事情。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秦琼
也正是因为他经常生病,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也就没有机会和能力再建立新的功劳,,他也就不会继续担任要职,而地位自然也就比前期有所下降。
这便是为何说秦琼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地位不是太高的原因,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甚至还有可能还没有参加,二是在李世民登基后,秦琼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继续建立新的功劳,导致了其地位在贞观年间并不是太高。
,这种不高也是相对而言,是拿秦琼与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对比,毕竟这些人在李世民登基这件事上,确确实实是出了死力,,地位比秦琼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贞观十二年,饱受病痛折磨的秦琼再也坚持不住,在当年秋天病逝,在他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这位曾为大唐立下不少战功的老臣,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并下诏令其陪葬昭陵,还在其墓前造石人马,以表彰秦琼曾经的功绩。
所以说,秦琼在唐朝的地位,要分阶段来看,在他投奔唐朝之初,也就是李渊在位时期,当时由于秦琼自身正处在巅峰期,加上战事频繁,他就借助战功,获得了极高的封赏,地位也达到了位极人臣的程度。
但由于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秦琼参与程度过低或者没有参与,导致了他的地位开始跌落,,由于他身体的因素,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所发生的战事,他同样没怎么参与,,他在贞观年间,地位要比武德年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这并不妨碍秦琼成为民间传说以及各类演绎中的头号男主角,更不影响他化身成老百姓心目中的守护神,在千百年的岁月里,他与老搭档尉迟恭一起,守护着人间千家万户的平安。
在唐朝,秦叔宝的地位不如尉迟恭。
众所周知,秦叔宝和尉迟恭在民间的地位相同,有左右之分,却无上下高低之别,都是民间的门神,二人一左一右,守护千门万户。
就是在隋唐类的小说中,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都是出生入死,斩将夺旗的猛将,其地位也是相同的。一为左天蓬下界,一为黑煞神临凡,“双锏打开唐世界,单鞭撑起李乾坤”都是来辅保大唐江山社稷,辅佐大唐真龙天子贞观大帝李世民。
其中二人的武艺不相上下,在《说唐》中,大隋十八条好汉中,秦叔宝排名第十六条好汉,尉迟恭排名第十七。《兴唐》中四猛四绝十三杰中,秦叔宝和尉迟恭都排名第十三。
这些小说中都有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对阵打斗的说法,几乎所有的隋唐小说演义中都有三鞭换两锏的桥段。
可是不论民间如何敬拜,小说如何排名,在唐朝,秦叔宝的地位不如尉迟恭。
在凌烟阁功臣榜上,尉迟恭排名第七,秦叔宝排名第二十四;功臣谥号上,尉迟恭的谥号忠武,秦叔宝的谥号壮,忠武的谥号比壮要高级;
追赠官职上,尉迟恭被唐朝朝廷追赠司徒,并州都督,秦叔宝被唐朝朝廷追赠徐州都督,司徒是三公之一,正一品官职,在唐朝并州都督是大都督,从二品,徐州都督是中都督,正三品。
在生前的官职爵位上,尉迟恭也比秦叔宝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论功行赏,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功劳第一,尉迟恭被封吴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官职右武侯大将军;秦叔宝被封为翼国公,食邑七百户,官职左武侯大将军。
两人爵位都是国公,可是食邑不同,封号不同,国公地位也不相同,尉迟恭的吴国公比秦叔宝的要高。官职上,左右武侯大将军都是正三品官职。
之后,秦叔宝就在左武侯大将军的任上干了十几年,在贞观十二年去世, 而尉迟恭一直做官到了贞观十七年才退休养老,李世民给了尉迟恭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官职。
秦叔宝去世后,李世民只是下令让秦叔宝陪葬昭陵,在其墓前建造石人石马。而尉迟恭去世后,这时大唐天子已经是李治了,李治让尉迟恭陪葬昭陵,培养品赏赐了东园秘器;李治还废朝三日,让京城五品以上的官都去吊唁。
《旧唐书》显庆三年,高宗以敬德功,追赠其父为幽州都督。其年薨,年七十四。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于昭陵。
尉迟恭的待遇远远比秦叔宝高。除此之外,唐朝在唐肃宗时期设立武庙,当时尉迟恭就进入武庙七十二将之列,和唐朝名将李靖李勣苏定方郭子仪等人并列,而秦叔宝则落选武庙了。
秦叔宝地位不如尉迟恭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唐功劳簿上尉迟恭的功劳比秦叔宝高。
凭啥尉迟恭的功劳比秦叔宝高,两人都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为大唐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
秦叔宝投靠唐朝可比尉迟恭早,立功也比尉迟恭早。再说了尉迟恭早期跟随刘武周宋金刚还是大唐的敌人呢,反而秦叔宝的功劳比尉迟恭低呢?
因为尉迟恭有救驾之功,好几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当年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来到敌军阵前观察敌情,结果被单雄信发现了,单雄信看李世民单枪匹马,于是就带领兵马杀来,要取李世民首级。
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正好赶来,大吼一声,一枪就把单雄信挑下马来,正好救了李世民一命。后来李世民征讨刘黑闼,被敌人包围,又是尉迟恭率领兵马撕开一个口子,杀入包围圈救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从马背上摔下来,李元吉要用弓弦勒死他,又是尉迟恭赶到杀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
而秦叔宝的功劳在史书不见记载,除了在美良川打败尉迟恭之外,然后史书记载就是秦叔宝作战如何勇猛,至于临阵杀敌 具体杀过哪些敌将,史书却无详细记载。
《新唐书·秦叔宝传》“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
在古代功劳有很多种,有从龙之功,就是最开始跟随皇帝打天下的;有救驾之功,就是皇帝为难之时,杀退敌军;有杀敌之功,就是两军阵前杀敌很多,功劳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秦叔宝立的就是杀敌之功,而尉迟恭立的就是救驾之功。说起来,救驾之功的含金量比较高。
秦叔宝和尉迟恭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不过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的作用很大,而秦叔宝只是辅助而已。
当时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已经开始遣散秦王府的兵马和部将了,李世民犹豫不决时,是尉迟恭联络其他人,才让李世民下定了决心,在玄武门之变时,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事变后进入皇宫让李渊承认了事实,又力排众议没有杀太子齐王旧部。
而秦叔宝的作用就是保护秦王府,跟随长孙顺德率军在玄武门外打退太子和齐王府兵马。
《旧唐书·长孙顺德》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旧唐书·秦叔宝传》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在唐朝史书中,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秦叔宝和尉迟恭的评价来说,对于尉迟恭比秦叔宝要好多了。
《旧唐书》认为尉迟恭冲锋陷阵,徒手夺槊,非常勇猛,而且为人忠心耿耿,只是为人不太谦虚,幸亏遇上了李世民。秦叔宝善用马槊,上阵杀敌,可以以少敌众,称得上勇猛。
《旧唐书》史臣曰敬德夺槊陷阵,鼓勇王师,却赂报恩,竭忠霸主。奋拳负气,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诫之言,可为功臣药石。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
《新唐书》认为尉迟恭诚心投降李世民,李世民诚心对待尉迟恭,二人君臣相遇是千古的典范。对于秦叔宝压根提都没提。
《新唐书》敬德之来,太宗以赤心付之,桑荫不徙而大功立。君臣相遇,古人谓之千载,顾不谅哉!
如果说《旧唐书》对尉迟恭有赞扬有批评的话,《新唐书》对尉迟恭就是吹彩虹屁了。两部关于唐朝的史书对秦叔宝的评价基本不高。
不过重要的是,两部史书都将尉迟恭和秦叔宝写在同一传记里,这也算是对秦叔宝的弥补吧。
奇闻怪事
- 元宵节可以办什么活动?元宵节可以做什么活动
-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暖色调背景
- 还是觉得你最好让黄子华再次出圈 离开栋
- 小学生知道的中国之最图片(看遍中国的五湖四海
- 新建区陶粒生产厂家地址
- 《死囚乐园》:读者真实评价如何 值得一读吗
- 俞渝朋友圈内容深度:如何她的日常分享
- 谁的气场压过范冰冰国内有很多御姐范、气场
- 小米手机价格概览:你关心的性价比之选
- 深圳女装品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时尚潮流
- 如何获得更合理的车险价格
- 湘菜十大招牌菜红烧牛肉乾隆鸭纷纷上榜,第一
- 如何跨越星河,追寻万里浪漫之旅
- 放世界之最(西十高铁又传新消息!建成后,将创
- WooLand World世界网红城在津启动 四大基地赋能产
- 新冠疫苗接种后健康码什么时候更新 新冠疫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