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是什么
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创新的舞台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资源,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自主开发或调整的课程体系。这一教育创新模式的出现,彰显了学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让我们理解校本课程的定义与定位。校本课程强调以校为本,它不仅仅是国家及地方课程的简单执行,更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改编、整合或创新的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比如东凯小学的《传拓古今》课程,巧妙地将传统拓印艺术融入教学,既让学生领略到文化的精髓,又符合他们的兴趣所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展示了校本课程的独特魅力。
在开发主体与目的方面,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结果。它的目的在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特长,并增强课程对本地资源的适应性。例如广饶县同和小学的陶艺课,结合《山海经》神话,让学生在神话的海洋中激发艺术创造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校本课程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
谈到实施特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强调民主决策,如课程专家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校本课程注重动态调整,根据学生的需求评估结果持续优化,确保课程的有效性。比如烘焙课通过分组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校本课程还擅长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区及学校的特色资源。如胜利第五中学的校本课程将生活技能训练巧妙地融入学科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技能。
至于类型划分,校本课程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如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补充拓展教材内容;二是完全自主设计的新课程,如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校本课程的丰富内容。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核心目标。通过改编、整合和创新的方式开发课程,校本课程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