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曾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遭鲁迅坚决反对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成为房奴的代价可谓沉重,首付的压力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回顾郁达夫的智慧决策,我们不得不赞叹他的精明。郁达夫先生独具慧眼,他选择远离上海的喧嚣,在杭州安身立命,实在是一步高明的棋。
时光倒流至1932年,郁达夫在杭州的一间旅舍里,向远方的妻子王映霞笔诉衷肠。他谈及一个重要决策:为了投资,不惜卖掉自己的心血之作《她是一个弱女子》的版权。在杭州买地皮或房子成为他的选择。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因为他毅然舍弃了上海的繁华,选择了杭州的宁静。
在那个年代,造一座像“风雨茅庐”的房子需要4000块大洋。尽管地皮选在一庵堂旁,从风水角度看并不理想,但郁达夫坚信自己的选择。他借债买下了这块地皮,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再之后,他靠着写作慢慢地偿还债务。
上海的鲁迅却对他的选择持反对意见。鲁迅在诗中明示,古代暴君钱镠虽已逝去,正直之士却难寻踪迹。历史上的英雄如岳飞、林逋等,都曾遭遇冷落。他劝告郁达夫,高飞的雄鹰不应留恋风和日丽、整齐草丛,而应选择自由度更为辽阔的土地,任风波浩荡,抒发自由情感。这首诗被收入《鲁迅文集》,题目被明确地题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建筑专家和经济史专家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经济真相。当时上海的地价极为昂贵,尤其是公共租界,平均地价高达150000块大洋以上每亩。相比之下,杭州的地价则要低得多。如果郁达夫选择在上海做房奴,他即使精打细算,也需要付出几乎三倍于杭州的置业费用,还可能在泥泞的农田里建屋。
由此可见,郁达夫的选择是多么明智。他避免了上海的昂贵房价,在杭州享受了宁静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他的决策不仅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