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博是哪个朝代的人?温彦博惭而与官的原因
温彦博,字大临,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宰相,生于574年,卒于贞观十一年,享年六十四岁。他的人生见证了隋朝灭亡和唐朝建立的重大历史时刻,使他成为隋末唐初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温彦博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聪慧过人。他的才华和性情赢得了隋朝大臣的赏识,被举荐担任文林郎一职。到了唐朝初期,温彦博凭借自己的功劳和才干,逐渐在官场上升迁。
唐朝建立之初,温彦博随着张瑾出兵抵抗突厥大军的入侵。在战斗中,唐军战败,温彦博被俘。突厥人知道他是唐朝的重要官员,试图逼问他关于唐朝的军事和粮草情况。面对强大的压力,温彦博坚守忠诚,不肯泄露半句机密,因此被流放到阴山的苦寒之地。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温彦博才有机会返回唐朝,继续他的仕途生涯。他担任雍州治中,后成为检校吏部侍郎。无论是在哪个职位上,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赢得了唐太宗的信赖和赏识。
有一个流传广泛的典故关于温彦博的“惭而与官”。这个典故与一位名叫裴略的人有关。裴略是唐太宗时期的宫廷侍卫。他参加了兵部的武官考试但没有考中。裴略并没有气馁。他直接向当时的宰相温彦博自荐,声称自己擅长嘲讽。温彦博让他对厅前丛竹和屏墙进行嘲讽。裴略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有志之士的同情和不平之意。当裴略的话语似乎暗示温彦博时,温彦博感到被裴略的才华所折服,感到羞愧,于是给了裴略一个官职。这就是“裴略自赞”的故事,也是温彦博“惭而与官”典故的由来。
温彦博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他的坚韧不拔、忠诚勤奋的品格使他成为唐朝杰出的宰相之一。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唐朝初期的历史风貌。他的生平事迹和“惭而与官”的典故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