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定义与里程
当我们提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指的是那段在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历经千辛万苦的战略转移之旅。这次长征的总里程,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最终抵达陕北吴起镇的行军路线为基准,总共走过了约二万五千里的路程。这一数字最早由毛泽东提出,并由红一军团团部汇总确认。在1935年11月13日,中央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采用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表述。
二、历史背景与关键历程
背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力量,于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开始了这次战略大转移。由于初期的错误指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
关键节点:
路线调整:在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掌握了军事指挥权。他果断放弃了原定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决定向川黔边进军。这一决策对于红军的生存和后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战役:中央红军在这次长征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横跨巍峨的大山和奔腾的大河。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困苦,穿越荒草地和雪山,最终完成了这次伟大的征程。会师与结束: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而在随后的时间里,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正式结束。
三、数据与影响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来感受长征的艰辛:中央红军日均行军74华里,平均每三天就要经历一次战斗,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红四方面军从出发时的十万大军减至抵达时的三万余人,伤亡率高达惊人的70%。这些数据无不让人为之动容。长征不仅仅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长征”一词首次出现在朱德发布的布告中后来成为坚韧不拔和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更是将长征精神概括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外在国际上长征也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之一这次战略转移的成功为抗日战争和后续的革命保存了核心力量。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永远铭记那些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