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源自战国时期的一位人物——赵括。赵括自幼便对兵书极为熟悉,缺乏实战经验的他,在战场上显得捉襟见肘。面对战争的瞬息万变,他无法灵活应对,结果导致了惨重的失败。
在赵孝成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烽火熊熊燃起。赵孝成王渴望胜利,却不慎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国将帅位上的老将廉颇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赵括。赵括的战略与廉颇截然不同,他选择放弃防守,转而主动出击。在长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西北,赵括率领全军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秦将白起的战术极为高明。他分兵两路,一路假意败走,以吸引赵军深入秦军阵地;另一路则悄悄迂回,切断赵军的后路,来了个反包围。他还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将赵军困在长平。面对秦军的狡猾战术,赵括的军队在短短46天内便陷入了绝境。他们食不果腹,曾四次试图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
赵括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勇士进行最后的突围。他英勇杀敌,但最终仍被秦军射杀。失去主帅的赵军陷入了混乱,数十万士兵最终选择了投降。他们的命运悲惨,被秦军坑杀。
赵括的故事警示世人: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便理论知识再丰富,没有实战经验的支撑,也难以在战场上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