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暴雨已破历史极值
截至2023年9月,深圳遭受了一场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暴雨。这场暴雨在多个维度上打破了气象记录,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事件。关于这场暴雨的具体数据如下:
降雨量极值
深圳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本次暴雨的滑动雨量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共打破七项纪录。在短短的时间里,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数值:
两小时降雨量高达195.8毫米(盐田正坑);
三小时降雨量达到惊人的246.8毫米(盐田正坑);六小时降雨量更是攀升至355.2毫米(罗湖东门);十二小时降雨量更是高达惊人的465.5毫米(罗湖小梧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二十四小时内的降雨量竟达到惊人的559.6毫米(罗湖小梧桐),四十八小时和七十二小时的降雨量也均创历史新高,达到惊人的615.4毫米和惊人的616.4毫米(罗湖小梧桐)。这些数字不仅令人震惊,也凸显了这场暴雨的极端性和罕见程度。
区域雨量特征
罗湖区成为了降雨的核心区域,尤其是小梧桐、东门和罗湖口岸这三个站点。二十四小时的降雨量均突破了原有纪录,最高达到惊人的数字。盐田区的正坑站则创下了短时强降雨峰值的新纪录。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降雨量的极端性,也表明了不同区域的降雨量差异和分布情况。受降雨影响较大的区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地铁停运和水库排洪等情况。
暴雨成因分析
这场极端降雨的形成与多重因素叠加有关:首先是台风“海葵”残余环流长时间停滞在深圳市附近,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其次是季风与弱冷空气交汇,形成了强辐合气流;最后是强降雨云团的“列车效应”,导致降雨反复覆盖同一区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这场罕见的大暴雨。幸运的是,这场暴雨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它对部分区域造成了严重内涝、地铁停运和水库排洪等影响。这也提醒我们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在应对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时,我们需要加强预警、防灾减灾和救援工作。这次特大暴雨事件是一次罕见的自然现象,它不仅给深圳带来了挑战,也提醒我们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社会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