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
事件回顾:杨昊成遗孀追讨翻译费,河南大学出版社陷入舆论风波
在时间的洪流中,一段关于文字与尊重的故事在公众视野中展开。译者杨昊成先生,这位曾在文字间默默耕耘的翻译家,于2018年10月离开了我们。他所翻译的《猫眼》与《德里克·沃尔科特诗集:1948-2013》两本书在河南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令人遗憾的是,杨先生生前的翻译费用在其离世三年后仍未能得到支付。遗孀的多次催讨无果,出版人杨全强的公开喊话让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出版行业的稿酬支付流程本身较为冗长,通常需要等待图书销售回款(约半年周期),之后还需经过编辑提交申请、财务审核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支付速度的减缓。河南大学出版社被指控的不仅仅是流程问题。网友爆料称,该社存在系统性拖欠行为,疑似利用拖延支付稿费来获取利息或实现资金周转的便利。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拖欠行为,无疑是对译者劳动的不尊重和对契约精神的漠视。
这一事件不仅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行业和法律的争议。根据《著作权法》,译者去世后50年内,其继承人仍享有作品财产权。这意味着出版社仍需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翻译费用。行业人士对河南大学出版社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批评其漠视合同义务和译者的劳动价值,并指出长期拖欠可能损害出版社自身信誉,甚至使其面临法律风险。
舆论的浪潮下,网友们纷纷呼吁译者集体维权,建议消费者抵制此类出版社以表达不满并施压。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出版行业中某些机构对基础契约精神的忽视,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劳动者权益的坚定立场。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亟需建立更透明的稿酬支付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期待每一个角色都能回归初心,铭记那份对文字的热爱与尊重,让每一个辛勤的译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我们也期待出版行业能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和尊重每一份劳动的价值,共同守护知识的产权和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