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被去职后,干啥去了?李渊暮年生存能否快
李渊被离职后,干啥去了?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退休后的李渊不仅心态好,而且还身体好,以60岁的高龄,给李世民陆续生了30几个弟弟妹妹,最小的儿子还修建了滕王阁。
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在位仅仅九年,就被迫当了太上皇,心甘情愿和被迫退休是有差别的,这也注定了李渊的晚年不会一帆风顺。
01
以唐代隋
李渊,出生于公元566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其妻子窦氏是北周神武郡公窦毅之女,自幼才貌出众,谦逊有礼,引得青年才俊纷纷上门求亲。
为了给女儿选一位好夫婿,窦毅设下擂台,比武招亲。未及弱冠的李渊因骑射精湛,入了窦毅的眼,于是将女儿许配于他,两人喜结连理。
李渊七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是常年卧病在床,李渊小小年纪便撑起了家里的重担。与窦氏结婚后,李渊的人生才终于有了一丝温暖。
婚后,窦氏先后为李渊生下四儿一女,寥落孤寂的门庭兴旺起来。妻子温顺可人,儿女活泼健康,这大概是李渊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
公元617年,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此时,窦氏已经病逝四年了,年仅十六岁的三子李元霸也因病早逝,而长子李建成与四子李元吉还在隋帝国控制下的河东老家。
至亲的亡故让此时的李渊更加珍视骨肉亲情,所以,李世民提出举兵叛隋的建议时,李渊断然拒绝了。一方面,他不想再失去任何一个亲人;另一方面,他觉得时机还未成熟。
晋阳是北部边陲,是防御北方突厥的军事重镇,若是想要西进长安就必须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李渊既不想与匈奴开战,腹背受敌,也不想向匈奴称臣,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这一年,李渊已经52岁了,他站在晋阳的城门上,看着眼前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易子而食的人间炼狱,他的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此时的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濒临崩溃。天下各路英豪早已不奉隋朝正朔,纷纷拥兵割据,称帝称王。
最终,蛰伏多年的李渊在李世民的再三劝说下,终于带兵走出了太原,并一举攻占了京师长安。
公元618年5月,李渊在太极殿登基为帝,建立大唐,改元武德。
此时的大唐还未统一中国,神州大地上依然战事频发,烽烟未息。,历史已经为这个新生的帝国写下了四海归一,万邦来朝的明天。
可是,李渊不知道的是,随着太子之位的确立,原本团结一心的父子,兄弟,在皇权和权力之心的诱惑下,开始分崩离析。
大唐开国后,本着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渊将李建成立为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李建成登上太子之位后,坐镇京师,协助李渊处理政务。
公元624年,七年的征战,各地割据势力被消灭殆尽,大唐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这一切都离不开李世民的运筹帷幄,坐镇指挥。在后方的李建成也占了居中调度,筹集粮草辎重之功。
得胜回朝后,李渊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尚书令,上柱国等职位。领有一系列实权的李世民,除了太子之位,已经封无可封,李世民自然将目光瞄准了太子之位。
而李建成自然是不会坐视太子之位被夺,于是,一场暗地里的较量悄然开始。而此时的李渊既是帝王,更是父亲,他认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兄弟之间的斗争,朝廷必将大乱。
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惨祸发生,李渊选择支持太子李建成,还不断加强太子的职权,以此来制约李世民的势力。
李渊的做法让李世民无比地失望,而朝中的风向也全部向李建成倒戈。即便李渊在政事和军务上还会听取李世民的建议,,和平年代,李世民的建议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仅如此,李渊还妄图用齐王李元吉来平衡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他更希望大家能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他忽略了李元吉也有夺嫡之心。
李元吉认为,李世民握有实权,功高盖主,不会甘心屈于人下,夺嫡之心昭然若揭。况且,东宫与秦王府早已矛盾重重,是彼此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可能会言归于好。
02
兄弟阋墙
武德七年六月,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前往仁智宫避暑,李建成坐镇京师。,到了仁智宫没多久,李渊就接到密报,称李建成伙同杨文干,准备起兵谋反。
盛怒之下,李渊将李建成召到仁智宫。李建成一见到李渊,就立马跪倒在地,不停叩拜。怒火中烧的李渊没有对李建成进行审问,便直接将他关押起来,然后召见了杨文干。
杨文干见李渊已知晓此事,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叛变。李渊随即召见李世民,命他亲自去征讨,并承诺,得胜回朝时,废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
得到李渊的承诺后,李世民欣然领兵出征。可是,李世民的军队还没打到杨文干面前,杨文干就已经被部下斩杀,叛乱大军早已四散奔逃。
回朝后,李渊只字不提太子改立一事,只是斥责了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不睦,草草揭过。不仅如此,李渊在朝臣和妃嫔们的劝说下,将李建成放了出来,令其回京师养病。
此次事件之后,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雪上加霜的是,李渊对李世民也不再充分信任,开始多加防卫。
此时的李渊已经窥探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为了保全太子,他决定将李世民放出长安,坐镇洛阳。李世民明白,如果出了长安,离开政治中心,以后想要夺位就更难了。
可是,在李渊的劝说与安抚下,李世民还是决定去洛阳就藩。,此举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看来,无异于放虎归山,一旦李世民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诛杀李世民便难如登天。
于是,就在李世民准备出长安之际,李建成与李元吉面见李渊,痛陈了李世民前往洛阳的利弊,让李渊打消了这个念头。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大肆收买后宫妃嫔,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好话。不仅如此,他还企图收买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刺杀李世民,最终计划失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压后,李世民已经对父亲、兄弟失去了的耐心,他决定先下手为强,诛杀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
武德九年,边关告急,突厥进犯边境,李建成向李渊举荐李元吉为帅,出兵征讨,李渊欣然同意。
李元吉趁机请求,将秦王府的将领尉迟敬德、秦叔宝、段志玄、程知节等人归于他的麾下,听他指挥,还要求调集李世民的精兵,扩充自己的兵力,李渊也同意了。
得知此消息的李世民自知,已到了危急存亡之际,再不先下手为强,死的便是自己。于是,他即刻入宫,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惑乱后宫的罪行。
李世民称,李建成与李元吉时时加害自己,是想为窦建德、王世充报仇。话毕,李世民跪倒在地,痛哭不已。此时的李渊只得安抚道,此事关系重大,要亲自审问。
李渊一再偏袒李建成,让李世民的内心不再对父亲抱有期望,他连夜赶回秦王府,召见了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商议实施他的大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李世民亲率天策府亲信部众在太极宫的北大门,玄武门外设伏,射杀了前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
一下子,李渊就成了失去两名儿子的父亲,当他还没来得及从丧子的惊诧和错愕中回过神来,他的十一位皇孙也已经人头落地。
根据史料记载,六月初四这天午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甚至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被李世民诛杀殆尽,并且全部被宗室除名。
一夜之间,兄弟阋墙,李渊失去了两个儿子和十一个孙子,经历了人世间被悲惨的事,没有人知道这位开国皇帝当时的内心想法。
那时的李渊也许在想,如果他当初没有走出太原,安分守己地做一个晋阳留守,那么一家老小是否还能在兵荒马乱之下,好好生活。
,历史不可改变,李渊走出了太原,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君主,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巅峰,那如今所承受的一切,就一定值得吗?
此时的李渊已经万念俱灰,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父亲,他已经无法掌控李世民的想法,他正在尝试着接受属于自己的命运。
政变后的三天,李渊正式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令军国事务,不论大小,悉数委以太子处决。
两个月后,李渊正式禅位,称太上皇,正式归政与李世民,开始了深居简出,清闲避世的生活。
03
晚年生活
成为大唐皇帝的李渊,也曾憧憬过当太上皇的悠闲生活,主动让位和被迫下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李世民虽然是李渊的儿子,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兄弟,让李渊还是颇有怨念。
虽然李世民已经通过兵变,得到了皇权,他对李渊依然是不放心的,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李渊曾经的旧臣,裴寂。
贞观三年,裴寂受到和尚法雅的牵连,被罢免职务,遣送回老家,此时的裴寂已经六十岁高龄了,位极人臣,能够回到老家保住性命,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裴寂向李世民求情,想要留在长安城,因为这里还有他的老朋友李渊,他不忍心将李渊一个人扔在大唐后宫,孤独地生活着。
李世民深知裴寂的心思,驳回了裴寂的请求,并且训斥裴寂,不过是依傍太上皇的恩泽,才能坐上今天这个职位。
在位期间,不仅没有任何贡献,还给大唐带来许多弊政,让裴寂回老家就已经是开恩了。无奈之下的裴寂,只能告老还乡,远离长安城。
李世民的做法让李渊感受到了危机感,深知自己这个太上皇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至此对于皇权更加没了心思。
虽然没有了权力,李渊迟迟不肯将专属于皇帝办公的太极宫让出来,依旧住在里面。李世民碍于李渊父亲的身份,不能步步紧逼,于是只能住在偏殿办公。
时间一长,李世民的心中也有怨气。贞观二年九月,旱灾频发,这在当时的人心中,肯定是与皇帝的功绩有很大关系的。
一天,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表示,太上皇所属的宫女太多,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粮食,所以积聚怨气,造成了旱灾。
朝臣将矛头直指李渊,李渊十分错愕,此举却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表扬,于是为了顺应天意,李世民下旨,将太极宫的大部分宫女都放出宫去,以示皇帝恩泽。
李渊身边瞬间失去了许多伺候的人,望着这空荡荡的宫殿,李渊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李世民的压力,他也明白了自己儿子的意思。
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
就这样,李渊搬出了太极宫,搬去了大安宫居住。
实际上,弘义宫是李渊为李世民准备的住处,随着李渊的搬入,这里正式更名为了大安宫,这也成为了李世民与李渊皇权交接最重要的标志。
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随着李渊搬出太极宫,也稍稍有了缓和,李世民也深知李渊不会再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于是对于父子关系,也开始尽力修补。
或许是知道大势已去,李渊也安心地做起了太上皇,在大安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亦或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丧子之痛,李渊在当太上皇的九年时间里,陆陆续续生了30个孩子。
李渊这么能生,也给李世民带去了许多烦恼,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可以做爷爷了,,还冒出了这么多弟弟妹妹,使得皇室的辈分十分的混乱,但他也无可奈何。
而此时的李渊就在大安宫中,尽心尽力地抚养自己的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两耳不闻窗外事。
据说,李世民曾经派大臣到大安宫中给李渊送珍馐美味,李渊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岁,不懂礼节。李渊让他对大臣行礼,李元名却说,大臣是自己二哥家的奴才,不用行礼。
李世民听说这件事情后,不但没有对李元名惩戒,反而称赞他不愧是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对后来的这些弟弟妹妹们的宽容,也让他与李渊的关系,稍微有了点缓和。
李渊的这些孩子们虽然都与皇位无缘,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尽管李世民尽量地善待了他们,但还是有人举兵谋反,李世民也只能忍痛杀之。
而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可能要数李渊的小儿子,李元婴。李元婴得到了李渊很好的教养,长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也吸引了许多文人齐聚府上。
有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都很防范这些皇子,于是再三思量之下,将李元婴封为滕王,将他远离长安城。
李元婴离开长安之后,也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做着自己的风流王爷,每日以文会友,尤其是李世民去世期间,也依旧宴请宾客,这让刚继位的李治十分恼火。
碍于叔叔的辈分,李治只能将他贬到了苏州,过了一年又贬到了洪州,李元婴不管被贬去哪里,都毫不介意,还在洪州修建了一座阁楼,用来会客交友。
这座阁楼就是后世著名的滕王阁,阁楼竣工后,他便邀请好友前往观赏。多年后,诗人王勃路过此地,成就了后世传颂的《滕王阁序》,也是让现代中学生十分头疼了。
也正是因为此事,李元婴被李治斥责,削去了他的滕王之位,贬到了滁州,继续他的潇洒生活。由此可见,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治,对待李渊的这些儿子们都是十分宽容的。
而让李世民与李渊关系回归正途的,还是李世民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取得大胜,了却了李渊多年的心愿。
李渊对于李世民诛兄杀弟这件事上,一直耿耿于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之情也在慢慢修复,李渊心中一直存在心结。
而在李世民大败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之后,李渊彻底原谅了李世民,原谅之余,他还异常高兴,邀请了李世民与王公贵族,还有朝廷大臣,一起在凌烟阁举办了宴会。
宴会上,李渊弹奏琵琶助兴,李世民则和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之后,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彻底恢复了。
自此之后,李世民便邀请李渊参加各种宴会,每逢佳节,都会带着长孙皇后与孩子们到大安宫中与李渊团聚。
此时的李世民,在李渊面前,再也没有以皇帝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儿子的身份尽孝于李渊的身边,而李渊也因为与李世民关系的缓和,逐渐拥有了幸福的晚年。
04
公元635年,时年71岁的李渊,走完了自己难以名状的一生。临终之前,这位曾经至高无上的帝王,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承继汉魏,重振礼乐的家国梦想。
在遗诏中,李渊留下了的心愿。
既殡之后,其服轻重,悉从汉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很多人都记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的繁荣,却极少有人记得李渊这位开国皇帝,在隋朝末年的乱世中,群雄并起。
李渊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他不失为一位斗志昂扬,壮心不已的果敢领袖。他不仅重新统一了全国,更是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他的武德之治,他曾经的辉煌,都不该被历史的洪流湮灭!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发动政变,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初步得手之后,李世民立刻派出手下猛将尉迟敬德赶到唐高祖那里。《旧唐书》里是这样写的,读来很有意思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受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从中可以看出,一身戎装的尉迟敬德来到唐高祖,从这一刻起,唐高祖李渊实际上已经被控制和软禁起来,李世民通过李渊发号施令,手段极为高明。
《旧唐书》中说,唐高祖听到事变的消息,大惊,询问裴寂等人“今日之事如何?”萧瑀、陈叔达建议说“秦王功盖天下,率土归心,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陛下如释重负,苍生自然乂安。”
意思就是让唐高祖交出权力给李世民,如此一来,唐高祖自己可以卸掉负担,由此解脱,国家也可以太平无事。唐高祖很识时务,说“善!此亦吾之夙志也。”
然后下令把李世民招来,抚着他说“近日已来,几有投杼之惑。”
李世民放声大哭,“哀号久之”。
不管李渊是主动的、自愿的,还是被逼无奈的,从这一天开始,李世民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大权。
五天之后,李渊正式确认李世民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大赦天下。,李世民集团的权力布局也在顺序展开。七月壬辰日,宣布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尚书左仆射,杨恭仁为雍州牧,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
八月癸亥日,唐高祖李渊发诏,正式传位给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的显德殿即皇帝位,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到了贞观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渊搬出了皇宫,搬到弘义宫,唐太宗李世民正式开始在太极殿听政。这意味着唐太宗已经牢牢掌握了权力,可以放松对太上皇的控制了。
有意思的是,弘义宫是唐高祖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劳,于武德五年兴建的,在宫城的西边。武德八年,唐高祖还曾经临幸过一次,吩咐在弘义宫里营造假山水。没想到几年之后父子易位,弘义宫也改名太安宫(也作大安宫)。
李渊的一些小儿子也跟着他一同住进太安宫。《旧唐书》中提到,唐太宗每天早晚派尚宫为太上皇送来美食。李渊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岁,身边人嘱咐他说“见到尚宫,你应该施礼。”
李元名说“他们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干嘛向她们行礼?”
对待太上皇,李世民肯定不会像后来宋孝宗对待太上皇宋高宗那么孝敬。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有些看不惯了,上疏提出一些关于太上皇的建议,从中可以读出一点意思。
马周认为,太安宫的形制过于卑小,而且处于城外,让至尊的太上皇住在那里,被四方来朝的各国使者看到,影响不好。所以应该为太安宫修造门楼,周围营筑雉堞,显出宫殿的高大气派,以彰显皇帝的孝心。
当时,唐太宗正打算去九成宫避暑。马周认为,太上皇年纪大了,皇上应该朝夕问候膳食起居才对。而且太上皇留在闷热的长安,皇上自己跑到清凉之地避暑,也不合适。
总体来说,被夺去皇位的李渊是很明智、很老实的,很少露面,“游心道素,志存清俭”,没有太多的想法和企图,也,父子之间才能相安无事,他才能平安度过晚年。
至于李渊过得是否如意,还要看他个人主观的意愿。如果他念念不忘旧日的至尊地位,不忘那些在事变中死掉的子孙,他肯定不如意。如果他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不再心存幻想,安心养老,修真养性,他的生活应该还不错。
关于太上皇的比较正式的活动,史书中很少记载。贞观八年三月,唐太宗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的使者,太上皇和长孙无忌等人也在座。太上皇对长孙无忌称赞说“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长孙无忌敬酒给太上皇,太上皇大悦,把酒赐给唐太宗。唐太宗捧着酒又来敬太上皇,流涕道“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
同年,太上皇参加了城西的一次阅兵,随后在未央宫设宴,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参加。突厥可汗起舞,南越酋长咏诗,太上皇笑赞“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唐太宗捧杯为太上皇敬酒,回顾近年的成绩,说“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
太上皇大喜,群臣高呼万岁,那一天大家都很高兴。
此时,太上皇李渊的人生已经走到了一程。转过年来的五月,李渊死在太安宫的垂拱前殿,终年七十岁(也有作七十一岁),葬于献陵。
我们看,李渊不太可能搞这些!钓鱼,下棋,跳广场舞,开讲座,接送孙子上学等!他也不会聊微信,刷微博!哪么他干嘛呢!?
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事变爆发,李渊在此时已大权旁落于李世民手中,在诏书中也只能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皆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仅仅两个月后,这一新的权力结构就在法统上得到了确认——李世民登基,李渊做了太上皇。对于交班过程,《旧唐书》和《新唐书》压根就没有记载,只有《资治通鉴》语焉不详并且挺假地说了一句“制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弄得好像真的似的。不过,我们基本上可以从政治逻辑上确认,李世民应该是通过暗示或近臣带话,甚至某种暗含威胁的政治交换完成这项太上皇计划的,在保持了父皇的体面和自己的孝道,也得偿所愿。
,很难说李渊在这其中就是毫无作用的,这位实力尚存的大唐开国皇帝好歹有大唐重臣裴寂和萧瑀等人的支持,还有李氏宗室和关陇贵族的老班底们,这其中很难说“宁无一个是男儿”,李渊的退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顺应时势和洞察时务的——既然没有胜算,何必逆流而动;再说,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没有了建成和元吉两个儿子,又何必冒着失去第三个儿子或者自己的危险去进行一场前途晦暗的宫斗乃至天下大乱呢?
唐太宗即位没多久,便开始对李渊在位时的大政方针进行“拨乱反正”。李渊颇重李氏宗室,在位时曾大肆封王,甚至一直封到高祖父那一代的远亲,以至于出现了“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的局面,李世民上台仅三个月,除了几个有战功的以外,将已经封郡王的宗室统统降为“县公”,其间有的是杀伐决断,就是看不到半点皇帝对于太上皇的尊重与顾忌。
对于李渊而言,皇位和皇权既已悉数撒手,自己在位时的大政方针又陆续被推倒重来,在此种处境之下,很难再去苛求这位开国皇帝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云淡风轻。,李渊还是守住了不恋栈的边界,几乎彻底地消失在大唐的政治生活当中。,你也可以说,这是时势如此,不得已也,但吾国历史上昧于大势者难道还少么?
不夸张地说,李渊一开始的太上皇生活甚至还远远不如没当过一天皇帝的刘太公,同样是无权无势,但太公至少还保有了刘邦的亲情。即使不考虑彻底剥离父皇政治参与机会的因素——这本也无可厚非——李世民对于李渊也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孝顺,这从贞观三年的一次搬家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李渊在退位之后,前几年还是一直住在自己的皇宫——太极宫里,而李世民则一直住在李建成当年的东宫里处理朝政;但在贞观三年,李渊突然将太极宫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李世民当年做亲王时的宫殿。
对此,《新唐书》的记载非常简要,“贞观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宫”,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此次搬家的真相却在《资治通鉴》之中穿帮了。贞观六年,御史马周突然上疏唐太宗,说大安宫比起皇宫来说“尚为卑小”,必须大作修整,才能“以称中外之望”,基本已是直接用国内外观瞻来施压唐太宗重视太上皇显然很有问题的居住状况了。马周甚至对此时正在外避暑的太宗直接开炮说“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催促太宗早日回宫,“以解众惑”,天下哪里有儿子乘凉父亲捱热的道理,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成。
在佩服唐太宗纳谏胸怀的,也可以很明白地看出,除了政治生活的彻底淡出不谈,李渊竟然连最基本的“居家养老”都过得不太如意,大唐的士大夫阶层显然对李世民颇有怨言。同样是在移宫的贞观三年,一件可能更让李渊郁闷的事情发生了。李渊在退位之后的一大精神寄托来自于与当年旧臣勋戚的把酒言欢,而其中与他最亲近的就属裴寂了。尽管裴寂在李渊退位后基本上就成为了政治花瓶,但到了贞观三年,唐太宗突然找了一个与妖僧交往的莫名理由将他罢黜遣返回老家。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在驳回裴寂留在长安的请求时,竟然还顺带批评了太上皇。话说得相当不厚道凭你裴寂这样的水平,竟然能做到今日的官位,太上皇当政之时的种种政治乱象,都是你裴寂的责任(“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我不处理你,让你回家就算很不错了。
太过分了。看到这里,哥们正待拍案而起,才发现胡三省(《资治通鉴》的注释者)几百年前早已义愤填膺过了,“上皇闻帝此言,其心为如何?”稍微有点阴谋论的话,李世民借裴寂批太上皇的这几句话,不也就是说,太上皇当年把大唐搞得一塌糊涂,我也就不和你计较了,让你搬家移宫,有份养老,就算很不错了!
太上皇此时“其心为如何”,史书中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或许就算李渊想了,裴三不在了,老皇宫也不住了,他又能找谁诉说?
贞观四年,一桩突发的历史大事件似乎让李渊从去年的郁结心情中走了出来,太上皇和皇上的冰冻关系也随之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大唐在与多年死敌突厥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强大的突厥在唐军的兵势之下土崩瓦解,竟然连颉利可汗都被俘送至长安。获悉此事的李渊显然回想起了当年晋阳起兵之初被迫称臣突厥的屈辱往事,心悦诚服地慨叹说当年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始终未能雪耻;今日我儿子灭了突厥,为我当年的耻辱报了大仇。《资治通鉴》记录了李渊非常关键的一句话“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在家国天下的大格局面前,李渊终于放下了父子心结,当年被逼退位之恨再也不必提起了,儿子,帮他报了国仇。
接下来的场面与之前父子离心的叙述大相径庭,《资治通鉴》记载“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父子都喝HIGH了,太上皇弹起了琵琶,皇帝跳起了舞,父慈子孝,一切心结似乎都已烟消云散。
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自此迅速升温,史书中突然也多出了皇帝频频在打猎后“献猎”太上皇的记载。到了贞观六年十月,父子关系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资治通鉴》记载说,出巡归来的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到李渊的寝宫送上了很多礼物,其后更是大摆家宴,“夜久乃罢”,唐太宗竟然要求亲自为李渊的车驾拉车,李渊觉得不合适,就换成了太子代劳。
我真的很想以一个极其光明的结尾结束这对父子的故事,,还有一则故事可能破坏了我善良的计划。贞观九年五月,李渊以七十高龄驾崩,结束了他“低开高走”的九年太上皇生活。一开始,唐太宗表示要以刘邦长陵的高标准为父亲营建“献陵”,但由于工期紧张,在房玄龄的建议下,降低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标准,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这本也引申不出什么,但魏征却揭开了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帝王家事。据《资治通鉴》,李渊驾崩的次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也去世了,葬于规模比献陵更大的昭陵,悲伤的唐太宗专门在宫中修了座高台以远观。一次唐太宗邀魏征一起登高远观昭陵,结果魏征故意说看不到,唐太宗就指着昭陵的方向告诉魏征,这时魏征相当大胆地刺了一句,“臣以为陛下望献陵”。儿媳妇(皇后)的陵墓修得比公公(太上皇)的更大,魏征又说真话了。
要回答李渊晚年生活是否如意,待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这是李渊被离职的550多年之后,1170年,西夏外戚权臣任得敬公然向夏仁宗提出“分国”,要求仁宗分一半国土归他统治,又胁迫夏主派遣使者奏报金国,为其请求册封。
当时金朝的皇帝金世宗询问朝臣意见,尚书李石等人承认楚国,册封任得敬也未尝不可。金世宗大摇其头说
一国之主岂肯无故将国土分与他人,这一定是受到权臣威逼,非夏主本意。何况夏国向我称藩多年,如今受到贼臣的胁迫,我身为四海主,岂能坐视不管。如果西夏主不能自立,我当发兵帮助他镇压叛臣!
扯得有点远,金世宗第一反应的一句话,说出了秦政之后专制君王的心声权力是不会在自愿情况下让渡的。
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后被离职的李渊总体肯定是不如意的。
从李渊的住处和行至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最初3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
贞观八年(634)农历十月,李世民(在臣下的劝谏之下)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渊病死,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
还有一个端倪可以从李渊的儿子身上看出。
李渊的发妻太穆皇后窦氏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的生母,大约在613年(隋朝大业年间)去世。
窦皇后在世,李渊只和一位性恭顺的万贵妃生了第五个儿子楚哀王李智云(后被隋将杀死年仅14岁),到了整个武德年间,他生了15到16个儿子,总体而言,性致颇高,身体不错。
他们是荆王李元景(母莫嫔)、汉王李元昌(母孙嫔)、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周王李元方(母张婕妤)、徐康王李元礼(母郭婕妤)、韩王李元嘉(母宇文昭仪)、彭思王李元则(母王才人)、郑惠王李元懿(母张宝林)、霍王李元轨(母张美人)、虢庄王李凤(母杨美人)、道孝王李元庆(母刘婕妤)、邓康王李元裕(母崔嫔)、舒王李元名(母小杨嫔)、鲁王李灵夔(母宇文昭仪)、江安王李元祥(母杨嫔)等。
可是626年之后,李渊只生了二个儿子密贞王李元晓(母鲁才人)和滕王李元婴(母柳宝林),其中李元晓生年不详,只是有可能在626年之后,只有李元婴确定是在630年出生。
629年李渊63岁,说明生殖机能还是可以的,这一时期子嗣大幅度减少,间接说明太上皇心里不开心。
至于人们经常提及的一件事,也有必要辨析。
贞观七年(633年)冬,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盛大宴会,邀李渊上座,十分恭敬,李渊高兴之际,令在座的突厥颉利可汗跳舞,又令南蛮酋长唱歌,李世民还亲自手捧酒杯,送到李渊面前,说现在胡越一家,四夷征服,都是您老人家教诲的结果。
有人说李渊又过了一回皇帝瘾,也就心满意足了。
大哥大姐,出来当群演都要拿工钱领盒饭,太上皇这么配合,不叫过瘾好不好。
在长安城的酷暑的夜晚,李渊有多少次想起自己的大儿子三儿子和还是婴儿就被屠戮殆尽的大房三房的孙子们,谁也不知道。
617年的十一月十三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表弟杨广为太上皇。没想到,过了不到十年,在626年的八月初九,李渊自己也被逼着退位为太上皇,而且还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李世民给逼着下了台。人生的兜兜转转也真是很有意思。之后的李渊又活了九年,在这九年中,发生了很多比较有意思的事,也能从中看出李渊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强大。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玄武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逼迫李渊交出权力。八月初九,李渊正是退位,离开了权力中心,从此开始了幽禁般的生活。最开始的两年多时间内,李渊并没有搬家,还是住在太极宫,虽然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质生活倒还是不缺的,后宫也并没有裁减。到了628年,李世民将太极宫中的大部分宫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宫女放归家中嫁人,这次放归是大放,号称有三千宫女被放回,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伺候李渊的宫女,自此,太极宫较以往又安静了很多。
到了629年,李渊搬到了太安宫(大安宫),即当初的宏义宫。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这个宏义宫原本是李渊在622年特意下旨为李世民建的宫殿,李世民最开始住在承乾殿,李渊念李世民克定天下有功,于是建了宏义宫让李世民居住。没想到到成了自己的晚年居所。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所以宏义宫无论是位置还是规模都不能和太极宫相比。
李渊搬进了大安宫之后,父子俩就很少见面了,李渊在大安宫几乎从来不出门,就住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和为数不多的妃嫔过活,娱乐什么的是很少的。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六十多岁的李渊却还有生育能力,滕王李元婴正是出生在大安宫。
而在同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绩灭了东突厥,擒获了颉利可汗。要知道,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还曾派刘文静跑到突厥寻找合作,而现在,在贞观时期,东突厥就被大唐给灭了,李世民自然不能不让李渊知道这件事。李渊知道后自然是有一番感叹,表示自己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啊。于是李渊就和李世民见面了,当时还有十余位重臣以及王爷王妃等在凌烟阁大摆筵席,酒酣之际,李渊还情不自禁的弹起了琵琶,而李世民则跳起了舞蹈,可以说是其乐融融,晚上才结束。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大部分时候是互不相见的,632年,李世民在酷暑的季节决定避暑九成宫,但并没有叫上李渊,监察御史马周就看不下去了,就上疏建议李世民将李渊住的大安宫进行修缮加高,而且建议李世民应该每天都要去大安宫看一看年迈的李渊。李世民答应了。将大安宫做了一番修缮,但到了第二年,李世民邀李渊去九成宫避暑的时候,李渊却拒绝了。
634年是李渊有点小活跃的一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二,李渊大摆筵席,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的使者,李渊在宴会上对长孙无忌说“当今蛮 夷率服,古未尝有。”长孙无忌祝福了一下李渊。然后李渊给李世民赐酒,李世民捧起酒杯为李渊祝寿,流着泪说“现在百姓安康,天下归附,正是我奉太上皇的旨意才做到的啊,又哪里是我自己的功劳?”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侍奉李渊吃饭,融洽的好似又回到了从前。
这一年李渊还曾到城西检阅军队。又李世民在未央宫摆宴席,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李渊也出席了宴会,并在宴会上要求颉利可汗跳舞,父子俩不免又是一番感叹。这时候的李渊已经是79岁,人生已经所剩无几。
635年五月,李渊病危,下诏让李世民一切从简,丧服遵循汉制,陵墓的选建也要从简。五个月之后,李渊葬入献陵。至于献陵和第二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建的昭陵的对比,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