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泉源遗址公园开园迎客 重现“龙泉漱玉”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迎客 重现“龙泉漱玉”历史盛景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9日电 (董兆瑞)公元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其最上源就是地处北京昌平的白浮泉。4月8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开园迎客,再现了元明时期白浮泉的历史文化风貌。
“龙泉漱玉”历史盛景重现。人民网 董兆瑞摄
据了解,白浮泉水源文化展示区是北京大运河六处文化展示区之一。2013年,白浮泉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都龙王庙、龙泉禅寺、九龙池碑亭等。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性法规的出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中的一些建筑遗存得以修缮、保护。如今,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绽放时代新韵,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大程度保留白浮泉遗址自然风貌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总规划范围63.16公顷,分期建设实施。本次开园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位于昌平区东沙河右岸,京密引水渠以北,东至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西至现状化庄路、南至规划京密引水渠北路、北至龙山北,总占地面积11.6公顷,是规划范围的核心区域。
白浮泉遗址。人民网 董兆瑞摄
“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是昌平区落实关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展现大运河文化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要求的行动抓手。”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建设过程中,昌平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白浮泉遗址自然风貌和生态景观,并进行了文物修缮和基础设施提升,使白浮泉重新涌流。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为基调,围绕“一泉贯出天下脉”主题,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及龙泉禅寺三处文物景观进行文物修缮,恢复“龙泉漱玉”历史古景,增加长流惠泽、山水清音景点及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四处节点,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传承保护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提升白浮泉遗址山水环境品质。
重现“龙泉漱玉”历史盛景
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九龙池,记者看到,9个龙头须发皆现,惟妙惟肖,龙头自石壁内向外探出,水流喷涌而出,再汇聚于深潭,泉涌摇荡,在春日里波光潋滟。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九龙池的池壁以花岗岩石砌成,龙首均为汉白玉石雕成后嵌入石壁,因水流出处有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又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
“龙泉漱玉”历史盛景重现。人民网 董兆瑞摄
自2018年开始,昌平区就着手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进行修缮。叶建伟介绍,为保障九龙池“龙泉漱玉”景观完备,昌平区对九龙池进行防渗及生态系统构建作业,进一步保障九龙池小型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经过多年修缮,九龙池如今重新水花四溅,九龙池里的水再度清澈,再现了燕平八景之一‘龙泉漱玉’的景观,成为昌平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一张‘金名片’。”他说。
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龙山之巅兴建起了一座庙宇,名为都龙王庙。叶建伟介绍,不同于别的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龙王庙。此次公园开园后,都龙王庙正殿内的百年壁画也随之重放光彩,壁画描绘了天气大旱,井水枯竭,老百姓找水的故事。据介绍,2020年,由专业团队对都龙王庙45.97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修复工作,如今已经修复完成。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开园迎客。人民网 董兆瑞摄
推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建设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场所,也将成为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历史文化的一张“金名片”。记者了解到,目前昌平区已开始对二期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推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占地31.15公顷,主要包括凤山及化庄村拆迁区域,将呈现出“两区”“四景”。“‘两区’指的是引水文化拓展区和凤山森林生态区,‘四景’指的是探源春秋、乡居泉韵、芳甸秀野以及凤山畅远。”叶建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二期工程与一期相辅相成,一脉相连。龙凤两山相互呼应,龙山海拔约80米,凤山海拔约110米。龙山突出苍翠浓荫,凤山突出层林多彩,两山之间突出林草丰茂。,昌平区坚持龙山凤山景观体系连续、运河源头白浮泉文化遗产价值充分展示的设计理念,用景观手法充分展现郭守敬的贡献以及大运河卓越的水利智慧,形成质朴、旷达、野趣、悠远的整体风貌,力争将白浮泉遗址建设成为集文物、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责编董兆瑞、高星)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