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心生猜忌,李渊为什么还派李世民打仗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赢得“太子之争”并最终登基为帝,其背后离不开一场重大事件——“玄武门之变”。这场争斗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李世民与兄弟之间的竞争,而是与李渊之间的权力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李建成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命运被卷入了父亲与兄弟之间的激烈冲突之中。
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遭遇冤杀,这一事件成为了唐朝内部分裂的。李渊借此行动压制功臣集团,以警告那些对他构成威胁的势力。刘文静只是这次行动中被杀的“鸡”,而李世民则是被警告的“猴”。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唐朝内部的动荡,也成为了“玄武门之变”的起点。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李渊对李世民心生猜忌,但在随后的战争中,他不得不依赖李世民来保卫国家。刘文静案之后,刘武周进攻唐朝的龙兴之地河东,李渊虽然派出多位统帅,但均告失败。无奈之下,只得考虑让李世民出征。尽管李渊心存疑虑,担心李世民会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但他仍然派遣了李世民。
随后的几年里,唐朝面临着接连不断的挑战。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窦建德被杀后,河北的刘黑闼发动叛乱。李渊再次面临困境,连续派出的统帅均告失败。最终只得再次启用李世民。在这一时期,李世民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成功击败了刘黑闼,为唐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自武德二年的“刘文静案”之后,李渊对李世民产生了猜忌,试图限制他的权力。随着唐朝面临的危机日益加剧,李渊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依赖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来挽救危机。这些战争成为李世民积累军功、树立威望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他的功高盖主,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在这场权力角逐中,李世民凭借其智慧、勇气和决心,最终赢得了胜利,成为了唐朝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