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嫉妒有学问的人?因为他没学问吗
奇闻趣事 2025-04-07 15:33www.bnfh.cn奇闻趣事
朱元璋,这位未曾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帝王,由于缺乏崇高的理想与情操,无法将个人的苦难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力量。相反,他对有学问的人抱有极度的嫉妒。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他们的智慧是朱元璋江山的基石。即便与宋濂出身相似,早期彼此理解,但随着宋濂学问的展现,朱元璋的猜疑与嫉妒终究无法调和。
不久,有人向朱元璋进言,警告文人常有讽刺挖苦的言辞,不可轻信。举了张士诚改名的例子,朱元璋听后查证《孟子》,疑心更加深重,对文人产生了深深的提防。对待那些拒绝出仕的文人,朱元璋选择了杀戮作为手段。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人,他们的命运都是被残酷终结。
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因断指誓不做官,被朱元璋视为对皇权的挑战,最终也难逃一死。在朱元璋的残酷之中,元末明初的文坛领袖杨维桢却得以幸免。他的诗名天下皆知,对名利却淡然处之。即使被强行征召入京,他也能以智明志,最终得以归家。
朱元璋的用人原则是“要疑,疑人要用”,连小权力也要集中在自己手中。这种极端的集权导致他每天辛勤工作,对文人的繁文缛节深感厌恶。茹太素的万言书就是一个例子,朱元璋对其冗长的文字极为不满,并对其进行了惩罚。对于书中的核心建议,朱元璋还是给予了重视并执行。
与朱元璋身世相似的刘邦,却没有他那样的自卑与猜疑。他对才能出众的人,不论出身与文化水平,都兼容并蓄,委以重任。刘邦的智囊团如张良、陈平、萧何与胡惟庸、李善长、刘基虽然同为智者,但命运截然不同。前者受到刘邦的尊重并得以安享晚年,而后者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却遭受极刑,家族被灭绝。这种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深思。
上一篇:松树油都有哪些用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