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中深藏着一种古老而富有智慧的说法——“九九”。这一说法用以计算时令,从冬天的冬至日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周期。人们将这段时间细致划分为多个段落,每段九天,每一阶段都赋予了独特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从“一九”到“二九”,再到最后的“九九”,每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冬天严寒程度的不同阶段。只有数满九九八十一天后,寒冷的冬天才会结束,春天才会如约而至。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们开始数九,因此有了“数九寒天”的说法。数九反映了中国各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概况。例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的《九九歌》生动描绘了每个九天的特点:“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广为传唱的《九九歌》,老北京还有独特的习俗。冬至日来临之际,人们会开始绘制一幅充满期盼的“九九消寒图”。这是一幅梅花图,上面绘有一枝拥有81个花瓣的梅花。每过一天,人们会用笔染一个花瓣。当所有的花瓣都被染过之后,春天便悄然而至。这幅图因此得名——“九九消寒图”。
在这幅梅花图中,每一瓣花瓣的染色都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里,通过这一独特的方式,期盼着春天的到来。这幅图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