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共塘遗址检测到3000年前的奶类残留物_奇闻趣事网

西藏日喀则共塘遗址检测到3000年前的奶类残留物

奇闻趣事 2024-12-19 12:51www.bnfh.cn奇闻趣事

从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的“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获悉,最近的研究在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的共塘遗址有了令人振奋的发现。经过检测,专家们惊奇地在此找到了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奶类残留物。这一发现,成为了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费存在的重要证据。

动物为人类提供的产物一般分为初级和次级两类。初级产品指的是动物一生中只能提供一次的产品,如肉、皮、血和骨。而次级产品则是在不屠宰动物的情况下可持续获得的产品,例如牛奶、羊毛、畜力和粪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储存的奶制品作为一种高效的次级产品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游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补充在高海拔环境中因体力消耗过大的能量损失,藏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传统。他们的日常饮食中,牛羊肉和奶制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肉类食品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奶类食品则能够缓解过度吃肉导致的动脉硬化,并补充抗氧化剂、益生菌和各种营养物质。

在考古遗址中,通过检测陶器中的脂类残留物,可以揭示古代人类利用动物产品的历史。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报道了关于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费的证据。这项研究对共塘遗址的陶片进行了脂类残留物分析,并成功检测出3块陶片含有奶制品残留物。

共塘遗址位于海拔约4000米的湘曲河畔,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新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该遗址位于高原南北向的主要通道之一,连接上游牧区与下游农区。近期的研究显示,共塘遗址的陶器中发现的奶类残留物具有3000年的历史,这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对早期奶类利用证据的首次报道。这一发现与拉萨曲贡遗址和琼结邦嘎遗址中家养食草动物和农牧业的出现时间相近,暗示了奶类作为次级产品可能早在同一时期就已与肉类等初级产品一同被人类利用。这一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揭示了青藏高原早期人类的生活面貌,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总台记者 陈琴 李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