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高校开种田课
近年来,四川省内多所高校纷纷将“种田课”纳入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将学科特色与劳动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农业技能和劳动精神。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几个典型的案例。
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必修劳动课之旅
在这座学府,一场别开生面的“种田”必修课自2006年就已启动。每位学子都需要完成40-64学时的劳动实践,以获得那宝贵的2学分,这是毕业的必要条件。课程内容充实,从锄地、播种到施肥、收割,涵盖了农耕的每一个环节,至今已有6万名学子参与其中,体验从土地中生长出的收获与喜悦。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校在校内核心区域划拨了20亩土地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这里种植了60余种农作物和20余类花卉,农田管理也与现代农业技术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二、成都大学的跨学科劳动教育
成都大学也不甘示弱,自2023年起,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与天府绿道公司携手共建实践基地。他们开设了一门名为“农作物种植与管理”的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吸引了300名学生积极选修。
这门课程不仅面向农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向所有学子普及基础农耕技能。它强调“出力流汗”的实践体验,旨在助力成都建设“天府粮仓”。
三、课程的独特魅力及其影响
无论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还是成都大学,这两所学校的“种田课”都注重通过农耕实践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强化团队协作和责任感。它们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成为四川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
这些课程还融合了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推动学生对农业产业链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学生的部分成果如高产作物、花卉培育等,不仅具有科研价值,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展现了高校对社会的贡献。
这些“种田课”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农业技能,还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是教育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