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门外汉,但是它的真实来历你知道吗_历史记录

都说门外汉,但是它的真实来历你知道吗

历史记录 2025-04-05 01:14www.bnfh.cn历史故事

文人雅士常常引用“门外汉”这一典故,用以形容那些对某项事物仅有一知半解或者尚未入门的外行人。而这一典故的源头,竟然与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关。

据《五灯会元》记载,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人如何举似人。”在这首诗中,苏轼以流淌不息的溪流比喻佛法的高深莫测与博大精深,同时揭示了禅宗的第一要义。苏轼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禅意,赢得了当时文坛和佛界的高度赞誉。

其中,圆智禅师对苏轼的这首诗极为赞赏,他认为苏轼在思想上已经走入了佛教的殿堂,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名叫此庵禅师的僧人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虽然苏轼的诗写得十分美妙,但在佛法的道路上,苏轼还未找到真正的路径,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尚未入门的“门外汉”。

参考历史记载,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造访江州东林禅院时,因悟禅理而写下了《宿东林偈》。其中,“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展示了苏东坡对禅意的深刻理解。在证悟法师与庵云禅师的一次夜晚交谈中,证悟法师举了苏东坡的这首诗作为例子,认为苏东坡已经深谙佛学。庵云禅师却持保留意见,他认为苏东坡虽然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在佛法的探索之路上,他尚未找到真正的路径,只能被视为一个“门外汉”。

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文人雅士与佛教之间的深厚渊源,也揭示了人们对知识、对佛法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巨匠,他的诗才和禅意相互交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门外汉”这一典故,也成为了形容那些对知识或技艺尚未入门者的生动比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