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门外汉,但是它的真实来历你知道吗
历史记录 2025-04-05 01:14www.bnfh.cn历史故事
文人雅士常常引用“门外汉”这一典故,用以形容那些对某项事物仅有一知半解或者尚未入门的外行人。而这一典故的源头,竟然与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关。
据《五灯会元》记载,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人如何举似人。”在这首诗中,苏轼以流淌不息的溪流比喻佛法的高深莫测与博大精深,同时揭示了禅宗的第一要义。苏轼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禅意,赢得了当时文坛和佛界的高度赞誉。
其中,圆智禅师对苏轼的这首诗极为赞赏,他认为苏轼在思想上已经走入了佛教的殿堂,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名叫此庵禅师的僧人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虽然苏轼的诗写得十分美妙,但在佛法的道路上,苏轼还未找到真正的路径,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尚未入门的“门外汉”。
参考历史记载,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造访江州东林禅院时,因悟禅理而写下了《宿东林偈》。其中,“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展示了苏东坡对禅意的深刻理解。在证悟法师与庵云禅师的一次夜晚交谈中,证悟法师举了苏东坡的这首诗作为例子,认为苏东坡已经深谙佛学。庵云禅师却持保留意见,他认为苏东坡虽然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在佛法的探索之路上,他尚未找到真正的路径,只能被视为一个“门外汉”。
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文人雅士与佛教之间的深厚渊源,也揭示了人们对知识、对佛法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巨匠,他的诗才和禅意相互交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门外汉”这一典故,也成为了形容那些对知识或技艺尚未入门者的生动比喻。
上一篇:意想不到,魏征一死,李世民就砸毁他的墓碑
下一篇:没有了
历史人物
- 都说门外汉,但是它的真实来历你知道吗
- 意想不到,魏征一死,李世民就砸毁他的墓碑
- 乾隆皇帝为何不待见大臣张廷玉的原因是什么
- 隋唐好汉程咬金是怎么死的:程咬金的墓在哪里
- 不作死就不会死明朝建文帝的做死三部曲
- 图理琛奋斗历程是什么样的隶属满洲正黄旗图理
- 吕虔是什么人?三国吕虔人物生平简介
- 她前半生有孝庄护着,后半生有康熙敬着,一生
- 元朝四大美女排行,其中两个是大文人
- 华北土匪头目刘桂堂的结局是什么他最后是怎么
- 刘豫之死:岳飞是如何设计智除伪齐皇帝刘豫的
- 李元吉为什么要支持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 武则天乾陵无字碑:女帝想要表达的竟是这个?
- 这位皇帝病重,立下一道圣旨,没想到第二天竟
- 光绪皇帝悲惨人生没爱人的权利
- 曹操为何非杀华佗不可?华佗说的一番话让他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