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廉洁公正到什么程度六亲不认_历史记录

历史上的包拯廉洁公正到什么程度六亲不认

历史记录 2025-03-29 11:45www.bnfh.cn历史故事

南宋思想家朱熹曾与学生探讨“交际之道”,他以包拯年轻时的故事作为案例。那时,包拯和李姓同学同住在庐州合肥僧舍。每次经过家旁的富豪门前,他们都成了旁人瞩目的焦点。这富豪对品学兼优的两人极为看重,渴望拉近与他们的关系。但某日,当富豪邀请他们赴宴时,包拯却坚决拒绝,并给出了深刻的理由。包拯认为,如果现在轻易接受富豪的邀请,日后可能会因此埋下不利的隐患,影响他们未来作为官员的公正无私。多年后,包拯真的成为朝廷命官,他的公正无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公正,正是因为他从未与人情世故纠缠不清。在端州任职时,尽管端砚是权贵们追捧之物,他却不为所动,拒绝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他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在端州府墙上题诗明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坚守清官之道,以做清官为荣,以做贪官为耻。正是这样的观念使他担任州长三年而不取一砚。包拯并非擅长种花,却擅长刺破虚伪与不公。他对权势显赫的张尧佐坚决反对,不因个人恩怨而违背正义。即使是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亲属,也无法使他改变立场。同样地,在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职权从中渔利时,包拯毫不犹豫地揭露了他。包拯行事只论是非荣辱,不论得失利害。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精神让所有人为之赞叹。《宋史•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他的行为让那些贪婪的官员畏惧不已。他的公正无私不仅仅体现在大事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追求公正与真理,不为私情所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