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被逼上梁山为寇,他们高举“替天行道”的旗帜,行侠仗义,杀富济贫。一切的转折点都源于宋江的招安决策,这也导致了众位好汉的最终命运。对于宋江的决策,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深受儒家愚忠思想的毒害,也有人认为梁山军事实力不足以对抗朝廷。宋江之所以决定招安,与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朝立国后,武将的权力被大大削弱,皇帝们对武将保持着高度的防范心理。相反,宋朝皇帝对文人的待遇却极为优厚。他们为文人官员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待遇,除了正俸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津贴和补贴,如禄粟、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等。还有补贴的仆役、衣料等费用。更令人瞩目的是,宋朝官员退休后仍能领取半薪,并且可以享受加级的待遇。
在这样的国策背景下,作为一位小吏的宋江,其工资待遇自然不佳,地位也相对较低。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加官进爵,实现自己的美梦。当他有机会提升地位时,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也使他看到了招安的可能性,并决定引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
在古代,官和吏是有明确区分的,吏的地位和待遇远远不如官员。他们的工资由当地衙门派发,并不享受中央朝廷的薪俸体系。许多吏都渴望能够升职或成为正式的官员。宋江也是如此,他一直梦想着能够加官进爵,锦衣还乡。
宋江的内心矛盾与渴望,以及宋朝的国策,共同促使他做出了招安的决策。这一决策虽然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与荣耀,但也导致了梁山好汉的最终命运。或许这正是历史的必然,是宋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