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自先秦时期起,便是中国古代朝廷中负责记录与秘书工作的官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后,御史大夫的职责发生了转变,开始主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
明朝洪武年间,御史的职能更加明确,言官们以才、学、识、胆、言为标准,专事考察与举劾官吏。因御史主要职责是以言代行,因此被俗称为“言官”。这些言官多为有功名的读书人,对皇帝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皇帝对他们也多有顾忌。
即便是对言官有所顾忌的皇帝,也有忍不住的时候。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他曾遭遇一位性格刚直、敢于直谏的御史王朴。王朴曾多次在朝廷上直言不讳地与朱元璋争论,终于有一次触怒了皇帝,朱元璋下令立即处斩。
在执行过程中,朱元璋的气已经消了一半。当王朴被押回朝堂,面对朱元璋的责问,王朴态度坚决,毫无惧色。他的话语充满了对职责的坚守和对皇帝的无畏忠诚,但也透露出对死亡的坦然接受。这让朱元璋既恼怒又惜才,心结难解之下,迁怒于监斩官和刽子手,将他们一并处死。
王朴的牺牲并非徒劳。这个事件不久后,朱元璋开始赋予言官群体特权,并从制度上保障其权益。他特别强调不可轻杀言官,为后来的广开言路奠定了基础。王朴的死,换来了后来言官们的生命保障,他的坚持与牺牲也因此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御史言官的忠诚与坚韧,也看到了皇帝对言官的复杂情感。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言官的命运,也影响了皇帝决策的方式,为后来的政治生态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王朴的事迹,成为了后世言官的榜样,他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