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在成功的辉煌时刻却不幸离世,被安葬在台南的洲仔尾。他的遗志由他的儿子郑经和孙子郑克塽继承,他们先后继任延平郡王,在台岛上与满清王朝对峙,继续着抗清的斗争。
历史记载着康熙帝的数次招抚谈判,他渴望和平统一,然而这些提议都被拒绝了。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军东征,郑军在抵抗中失败。郑克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归顺。康熙帝以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仇,对郑氏君臣量才录用,加官进爵。
康熙三十八年春天,郑克塽向康熙帝提出申请,因为台湾地处遥远,祭扫不便,请求将祖父郑成功的遗体迁葬内地。康熙帝欣然同意,并降旨让官员护送郑成功及其儿子的灵柩,归葬南安县水头康店村的郑氏祖茔。
同年五月下旬,郑成功的灵柩跨越海峡,受到礼遇安葬。康熙皇帝还亲自书写了一副挽联,表达了对郑成功的敬仰和赞誉。挽联中的上联描述郑成功在清军南下时,于厦门、金门等地屯兵抗清,表现出其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下联则描绘了郑成功在清军推进过程中,以台湾为基地坚持反清复明斗争的忠诚和坚韧。
对于满清王朝来说,郑成功是他们的仇敌,但康熙皇帝却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理解并原谅郑成功的忠诚。他曾说过:“郑成功是明室的遗臣,并非我的乱臣贼子。”在挽联中,他盛赞郑成功的“孤忠”和卓越业绩,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故事不仅是对郑成功英勇抗清的赞美,也是对康熙皇帝的英明和宽宏大量的颂扬。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