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比干是怎么死的?_历史记录

历史上的比干是怎么死的?

历史记录 2025-03-23 09:44www.bnfh.cn历史故事

比干,殷商王室之臣,子姓,比氏,名干,生于沫邑(今河南省淇县)。身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比干既是帝乙的弟弟,也是帝辛的叔叔,被誉为王叔比干。他早年以少师的身份,在年仅二十岁之际便辅佐商王帝乙,而后在帝乙逝世后,又承担起托孤大臣的重任,辅佐纣王帝辛。比干历经两代帝王,忠诚履职,心系百姓,勇于直言劝谏,被尊为“亘古忠臣”。

他的政治生涯跨越四十余年,比干致力于推动农牧业的发展,提倡冶炼铸造,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他的事迹与贡献深受后世赞誉。这位忠诚的国家公仆的死因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据史书记载,商朝末年,纣王的无道统治,暴虐荒淫,横征暴敛,使得比干无法坐视不理。他挺身而出,摘星楼前强谏三日而不退。面对纣王的暴怒与质疑,比干坚定表示自己“恃善行仁义”,纣王却心生杀意。最终,纣王对比干说出那句令人心寒的话:“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随即杀害比干并剖视其心。就这样,比干终年被害时享年六十四岁。

这一悲剧事件对比干本人而言是一个终点,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却永载史册。他的忠诚与勇气成为后世楷模。相较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描述,历史上的比干之死更为悲壮与真实。他并非因火烧狐狸洞而被纣王的宠妃妲己记恨致死,而是因触到纣王的逆鳞而遭到杀身之祸。这一事件再次印证了自古伴君如伴虎的残酷现实。

如今,每当人们提及比干,无不感慨他的忠诚与勇气。他的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比干虽逝,但他的精神永存于人们心中。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