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嫁女儿骗彩礼
近年来,婚姻诈骗案件频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婚姻骗取彩礼,手段狡猾多变,令人防不胜防。他们通过虚构婚姻关系、伪造身份或利用特殊家庭成员实施诈骗,形成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典型案例以及法律规制情况。
这些骗婚者,首先善于虚构亲属身份来骗取信任。他们往往会假扮成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骗取男方的信任后,收取高额彩礼,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如同在安徽砀山的一起案件中,女方的“父母”和“哥哥”竟然全部是诈骗成员假扮的,一共骗取了高达28万元的彩礼。
更甚者,他们利用家庭成员实施连环骗婚。有的家庭竟然将残障或未成年的子女多次“嫁人”,以此骗取彩礼。在湖南娄底,就有一男子将智力残疾且未成年的女儿先后三次“订婚”,每次都能收取数十万元的彩礼。这些家庭的行为不仅令人震惊,更是对道德底线的践踏。
还有一些婚介机构参与其中,进行虚假宣传。他们以“闪婚”服务为诱饵,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然后安排没有真实婚恋意愿的当事人快速结婚,婚后短期内制造矛盾引发离婚。这样的行为不仅欺骗了当事人的感情,更是对婚姻制度的严重冲击。
对于这些恶劣的骗婚行为,法律也有相应的规制措施。民法典及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均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对受害者主张返还彩礼给予支持。对于多次骗取彩礼、涉及未成年人或残障人士的案件,司法机关更是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法也要求严格审查婚介机构的虚假宣传和收取高额服务费行为,对利用“闪婚”模式敛财的机构进行法律规制。
这些骗婚行为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更破坏了婚姻的诚信基础,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公众也需要提高警惕,婚前核实对方的身份信息、婚姻状况及家庭背景,对短期内索要高额彩礼、拒绝共同生活等异常情况保持警觉,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婚介服务,避免轻信“闪婚”承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