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是慈禧太后促进了中国电力的发展
颐和园乐寿堂中心,悬挂着一盏色彩斑斓的玻璃吊灯,这盏灯的背后,则是一段关于慈禧太后与中国电力发展紧密相连的故事。
在电力尚未引入的时代,皇宫内的照明主要依赖蜡烛,本土蜡烛与进口的“洋蜡”交替使用。嫔妃们享受“洋蜡”的待遇,有着严格的数量和规格规定。这一切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发生改变。颐和园开始引入电力照明,虽然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但在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电灯及电灯公所遭受了巨大破坏。
当慈禧太后避难回京后,重新入住颐和园时,决定重修电灯公所。邮传部左侍郎盛宣怀投入5万两白银进行修复,并从德国荣华洋行引进了先进的电气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到了1903年,当慈禧再次回到颐和园时,乐寿堂内的电灯再次亮起。
这其中还有一段趣事。一位德国商人试图通过打进中国市场来推广他的电气产品,但遭到了慈禧的反对。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这位商人选择通过贿赂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趁慈禧外出时在殿内安装了电灯。当慈禧看到这些突然亮起的“茄子”时,她惊讶地询问这是什么玩意儿。李莲英恭敬地告诉她这是电灯,并列举了它的种种好处。从此,慈禧开始使用电灯,这也推动了中国各大城市开始普及电力。
颐和园的历史使命在隆裕皇太后宣布不再来此之后正式结束,但电灯公所的存在却延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张学良在抗战期间将发电设备拆卸带走,这些设备才被移除出颐和园。如今,这两盏重要的吊灯仍保存在颐和园,其中的灯泡甚至已经历了百年风霜仍然能够点亮。当联合国专家考察这两盏吊灯时,它们的历史和坚韧令专家们赞叹不已。可以说,慈禧太后不仅是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在我们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