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与
一、生平概述
诸葛亮,字孔明,出身于琅邪阳都的世家,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早年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开始在家乡耕种,同时致力于《梁父吟》的学习和研究,将自己比作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和乐毅。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友人认可他的才华。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屯驻新野,听闻诸葛亮的名声后,三次拜访茅庐,诚心邀请他出山辅佐。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略,为刘备指明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道路。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他受命辅佐刘禅,总揽军政大权。被封为武乡侯,开设府署处理事务。
二、政治与军事成就
诸葛亮南征南中地区,采取攻心策略,成功平定叛乱,稳固了蜀汉的后方,为后续的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首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被迫撤军。但他并未放弃,继续屯田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最终在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军中,遗命要求简单安葬。
在治国方面,诸葛亮强调法治与用人并重,主张赏罚严明,亲贤臣远小人。他还推行屯田政策,发展农业,同时改进运输工具如“流马”,以保障军需。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称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在文学形象上,《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为智慧的化身,但正史中更注重表现他的务实与悲情。
诸葛亮的文化遗产丰富,其代表作《出师表》、《诫子书》等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与修身理念,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诸葛亮的文献存在一些差异和考据。例如,关于诸葛玄的死因和诸葛亮的隐居地都有争议。这些话题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至今尚无定论。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事迹、成就和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通过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巨人的生平和思想,感受到他的智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