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呢?为什么宋高宗赵构非要杀掉精忠报国的岳飞,来换取一份丧权辱国的绍兴合议?咱们分析下,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评论区留言。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是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但他结局却不好,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我的印象中岳飞就是被秦桧害死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人心多了一丝揣摩之后,才发现秦桧只是“行刑人”,而“持刀人”却是宋高宗“赵构”,在赵构这里,岳飞必须要死。这是为什么呢?
有个说法是宋高宗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宗”,他无法再继续当皇帝,但实际上他根本就不怕“二圣”回朝。因为赵构是名正言顺登上皇位的,是经过众大臣推举的正经皇帝,而一个没有军权与大臣支持,还曾被金兵俘虏的失败帝王,怎么也威胁不到赵构,而且当时“徽宗”已死,“钦宗”在韦太后被接回来时让母亲传话赵构,他回去只想安心的出家当个道士,别的不再设想,一个失去了权威的皇帝是没有多大威胁的,所以赵构并非是原因才杀掉岳飞的。那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以下几点
第一,岳飞擅自奏请册立太子,犯了大忌。宋高宗因为生理原因没有后代,又很长时间没有册立太子,岳飞为了宋朝的前途着想,写了一封奏折,建议立宋太祖的七世孙赵伯从为太子。要知道,立太子是皇家最敏感的话题,册立太子这类政治禁忌文臣提议还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重兵在握的武将,竟然毫无政治智慧的操心皇家的传承问题,这犯了皇家的忌讳。要知道,掌兵在外的武将,本来皇帝就对他们不放心,居然还插手立储之事,那是最容易引起皇帝反感和警觉的。
第二,岳飞手握重兵,严重威胁赵构的皇权。宋朝以君武夺天下,宋太祖就是此中翘楚,所以有宋一朝,对将领权力限制极大,唯恐重蹈覆辙。而作为抗金的主将,岳飞最多的时候曾统领全国七成的兵马,他还广泛的收容民间的抗金义军,这些军队纷纷打出岳家军的旗号。岳飞又在抗金战争中建立了庞大的声望,甚至有一支纪律严明,完全听命于他的“岳家军”,一个有他个人色彩的军队,只知“岳飞”而不知“皇帝”,而且岳飞不爱财,不近女色,没有什么缺点,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怎么去控制他?对皇帝来说,这种局面是难以控制的。一旦岳飞有谋反之心,或者他也被别人黄袍加身,那就不是割地赔款的问题,而是改朝换代的问题了。
第三个,出于争国式的需要,当时皇帝主和要让主战派闭嘴,就要“杀鸡儆猴”,而岳飞在当时是最好的那只“猴”。杀掉岳飞,主和就能成为国家的主流方针。恰逢此时金朝议和条件就是杀掉岳飞,赵构顺水推舟之下,岳飞成了政治牺牲品。
,出于以上原因,岳飞在赵构眼里是必须要死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发出了千古绝唱,可怜一代名将就这么沦为了历史的悲剧。
1957年,毛主席看话剧《精忠报国》时,曾说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想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征明有首词,可以读一读。
,我要反驳两个观点。
其一,岳飞的死,是因为他要迎回二圣。
,迎回二圣,这个说法最开始是宋高宗赵构为了给自己造声势,获得舆论支持,自己提出来的。
他在1127年的登基诏书中这么写道
其一德而一心,伫立功而立事。同徯两宫之复,终图万世之安。副我忧勤,跻时康乂。——宋高宗赵构登基诏书节选。
岳飞等人自然是响应这个口号的,他在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等文中曾说过“迎回二圣”之类的话。
到了1137年,第三次北伐胜利之后,他在给宋高宗的《乞出师札子》中已经绝口不提“迎回二圣”了,而是把二圣归类到“天眷”中。
而且就在这一年,岳飞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宋钦宗的太子,那会威胁赵构的帝位。
岳飞而感到担心,所以上书请求赵构立自己的养子赵瑗为太子(赵构已失去生育能力),以示正统。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岳飞《乞出师札子》
也有人认为,岳飞此举触痛了赵构不能生育的痛点,导致君臣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可也不是被杀的根本原因。
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岳飞此时既不提“迎回二圣”,而且还支持立赵构的儿子为储君。
这很明显是在支持赵构的合法正统地位,所以“迎回二圣”导致岳飞被杀,纯属胡说。
其二,岳飞只懂打仗,不懂政治,不懂做人,所以被杀。
岳飞曾多次提出辞职,自行解除兵权,等赵构需要他的时候,召他回来,他也是无条件服从的。
而且完全服从朝廷调遣,指哪打哪,从无二话。
这释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岳飞不贪恋兵权,而且很听话。
,岳飞中后期绝口不提“迎回二圣”,还明着支持宋高宗的合法地位,又不贪恋兵权,还服从调遣。
所以,岳飞是一个有情商,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文武之才。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赵构为什么要杀他?
毛主席为什么说秦桧只是执行了赵构的旨意,这里面其实赵构是真正想杀岳飞的凶手。
毛主席的后半句话已经道明了原因,那就是宋高宗想要“安内”。
此时南宋的内部,面临的情况也是十分糟糕的,一旦内部的问题爆发,南宋将直接灭亡,连偏安江南的机会都没有。
什么样的内部问题呢?
主要是农民起义和游寇问题,宋朝为了抵抗金军南下,军队大规模与金军作战十余年。
战争消耗的是经济,高额的军费开支使得宋朝不断向农民征税,农民不堪重负,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看看史书记载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1130年春,江西爆发王宗石起义,规模达到20万人。
1130年6月,福建爆发范汝为起义,规模达到数万人。
1130—1135年,钟相、杨么起义,在洞庭湖一带打了五年,后来岳飞亲自上场才剿灭。
这还是规模较大的,其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起农民起义。
还有游寇,什么叫游寇呢?就是在宋金战争中被金兵击溃的散兵游勇,落草为寇,有些规模还比较大。
这些人有些还打着朝廷的旗号,但实际上不听指挥,割据一方,有些干脆就变成了土匪。
所以,对于南宋朝廷来说,面临的情况是内忧外患。
而宋高宗自己,是想先“安内”,所以不断地想和议,毕竟内乱一起,一旦被内部打破,南宋连立足江南的机会都没了。
所以,要“安内”就必须投降金国,进行和议。
但金国开出的和议条件之一就是岳飞必须死!赵构为了最终促成和议,就必须把岳飞杀掉。
,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高宗本人至少是宋朝历史上最不信任武将,最恐惧武将的帝王。
早在1129年,当时岳飞才出道,但发生了一场与岳飞毫无关系的兵变——苗刘兵变!
这场兵变的起因是由于赵构登基后,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一路难逃,而且宠信宦官奸臣,导致身边的军队不满。
,在军官苗傅和刘正彦的带领下,发动了兵变,意图囚禁宋高宗,逼迫其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好挟天子以令诸侯。
兵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赵构在这场兵变中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因过度颠簸而死。
此事给赵构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他不仅对武将有恐惧感,而且极度不信任。
,对宋高宗来说,他注定是要解除武将兵权的,而当时岳飞是金国点名要杀的人,他也就顺便一起做了。
通过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对宋高宗赵构来说,他都有很多个要杀岳飞的理由。
但我们仔细一分析,他的做法真的对吗?
当时岳飞已经打得金军节节败退,就算赵构担心内部农民起义以及游寇问题,这其实还伤不到根本。
因为多数大规模起义被先后扑灭了,其他的还构不成致命威胁。
岳飞已经打到朱仙镇,距离收复旧都只差一步,只要再坚持一下,让岳飞打出去,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就可以罢兵修整,不差那点时间。
只要燕云十六州得手,宋朝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就有了天然屏障,金军很难再有作为。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解决内部问题,再休养生息十年,再让岳飞攻灭金国,再灭西夏,打通西域,恢复昔日大唐版图也不是没可能。
宋高宗此人,一方面对武将的心理阴影太大,一方面缺乏战略眼光,而且没有魄力。
多种原因作用下,他杀岳飞,收兵权,自废武功,导致南宋再无力收复失地,只能偏安一隅。
,毛主席那段话,不是在夸赵构,而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看问题,洞察真正的凶手。
对于赵构和秦桧狼狈为奸,害死岳飞这事儿,他本人也是非常痛恨的。
注图片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