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出世家,而韩疑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很简单,因为韩信不符合入“世家”的标准。
太史公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为方便阅读,独创了三个类别,对历史人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区别。
这三个类别即为本纪、世家和列传。
其中,本纪位阶最高,入选者基本为帝王级人物,如上古时期的五帝,夏、商、周时期的君王和天子,以及秦始皇、汉高祖,乃至包括汉武帝之前的帝王。
而世家稍微次之,差不多是建立了封国,且子孙世代承袭王爵者,便列入世家。
最末一等便是列传,主要是既非帝王,又无封国王爵传承,但在历史上却十分重要的人物,则会被入列传。
除了这三种类型之外,太史公在《史记》里,又加上了“书”、“表”这两种,这便是后世所熟知的“史记五体”,由此共同构成了《史记》这部恢弘庞大的传世经典。
不过,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就会发现,好像,太史公在本纪、世家以及列传这三种类型上,有点小小的“错误”。
比如,就本纪来讲,按理说是帝王、天子方可入,但如项羽、吕后这二人,也赫然在其中。
,关于世家来说,按太史公的标准,是"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可是,这其中,却有孔子,还有大泽乡起义的陈胜(陈涉)。
最让人奇怪的,则要说到汉初的几个开国功臣了。
众所周知,汉朝的建立,韩信、萧何以及张良这三人,均有莫大的功劳,并且这三人,各有千秋,也就是说,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贡献都很大。
比如韩信擅长攻城略地,萧何擅长统筹后勤,而张良则擅长出谋划策。
正是因为三人各有千秋,且功勋卓著,所以,三人也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以示三人在汉朝的建立上,均有贡献。
但在太史公的笔下,这三人却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
比如萧何与张良,二人均入了世家,但被誉为“兵仙”的韩信,却仅仅入了列传而已,相比之下,韩信似乎有点“惨”。
那么问题就来了,像吕后、项羽这两个并非帝王的人为何也能入本纪呢?还有,孔子和陈胜,凭啥也入了世家呢?
更重要的是,为何萧何、张良能入世家,韩信却只能入列传呢?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吕后和项羽这二人为何能入本纪。
所谓本纪,通俗的意思就是指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吕后和项羽是不能入本纪的,但凡事也不是没有例外,何况太史公这么做,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什么依据呢?这就得说说秦朝后期一直到汉朝建立中间发生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登基,但不久秦朝便陷入了风起云涌的起义之中,而最先引发起义的,便是陈胜、吴广所组织的大泽乡起义。
而在大泽乡起义之初,陈胜吴广打出的旗号,便是假借楚国名将项燕以及公子扶苏的名义,而在他们取得一定成绩后,建立的政权,则叫“张楚”。
,这个张楚政权,很快就被击败,但并没有灭亡,而是兜兜转转,被项羽的叔父项梁重新用了起来。
项梁起义时,陈胜已显败势,等到陈胜被杀之后,项梁在范增的建议下,拥立了楚怀王熊槐的后人熊心登位,打出了复辟楚国的旗号。
而在当时,为了顺应民意,起到能让更多人想响应的目的,项梁也尊称熊心为楚怀王。
但熊心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君王,实际权力掌握在项梁手里,也就是说,这个“楚”政权,转移到项梁这边。
而项梁最终战死在了定陶,加上当时秦国大将章邯屡颇义军,不得已之下,天下义军只得开始寻求团结,以求自保和击败秦军。
既然要团结一处,自然就得有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这个时候,楚怀王熊心,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仅项梁之侄项羽对其拥护,就连陈胜的老部下吕臣也前来投奔。
,当时天下义军,均尊楚怀王熊心为主,虽说这仅仅是名义上的,但在当时很有必要,包括刘邦也是如此。
但最终,项羽提出,希望楚怀王也封他为王,结果楚怀王不答应,一怒之下,项羽就公开表示,“怀王者,吾家所立耳”,言外之意,你楚怀王原来只不过是一个放羊的,没有我们叔侄,怎么轮到你当王?
所以,项羽不可避免的就篡权了,自封为“西楚霸王”,又大封天下诸侯。
这么一来,“楚”这个政权,就转移到了项羽手里,换而言之,他也是自陈胜所创立的“楚”政权的承接者之一。
通过上述我们就能看出,楚政权,由陈胜所创,之后项梁承接,又到了楚怀王手里,最终归于项羽。
为什么要说这个“楚”政权的转移顺序呢?因为包括太史公司马迁在内的汉朝诸多学者,都一个观点,即刘邦建立的汉朝,承接于“楚”。
“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表文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司马迁是承认秦汉之间的那个楚政权的,所以这就意味着,他并没有说汉朝的正统直接继承于秦朝。
既然承认“楚”这个政权,自然就需要给这个政权找一个代表人物,也就是帝王。
前文讲到,这个政权假手了四个人,但这四个人中,最有实力,也最能代表该政权的,必然只能是项羽。
陈胜是发起者不错,但他半道而死,况且他死的又早,若他入本纪,后面就无法记述。
而项梁和楚义帝熊心更不用说了,一个死的早,一个是仅是名义上的存在,相比之下,唯有项羽,当政时间长,权力和实力也大,也是他与刘邦代表的汉朝交战。
更重要的是,刘邦后期的战争就是灭楚,一直到项羽死,刘邦才正式登基称帝。
所以,以项羽为“楚”政权的代表人物,列入本纪最为合适不过,这也是当初学者普遍支持以及认可的一种观点。
至于吕后,她能入本纪原因也很简单。
对于把吕后列入本纪,其实很早就不乏有批评的声音,甚至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意见。
普遍的声音,是认为,吕后一介女流之辈,不应当也不能被列入本纪。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有些偏执,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就说到,所谓本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记述古今帝王朝的兴亡盛衰,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
换而言之,本纪存在的意义,就是从天下的观点出发,以某个阶段天下的宰制者为忠中心,去记录该段时间内的历史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刘邦死后的实际掌权者吕后,是有资格被记入本纪之内的。
毕竟在当时,朝廷的大小政令,上到分封,下到人事,乃至各项制度颁布,均出自吕后之手,而非出自汉惠帝以及汉少帝之手。
这也是为何会把吕后列入本纪,而不把汉惠帝与汉少帝单独列入本纪的原因所在。
总而言之,项羽和吕后,两人作为某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人物,且还是实际统治者,是很有必要被列入本纪的。
再说孔子和陈胜,凭啥被列入世家。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假的标准,孔子和陈胜这二人,是没有资格被列入世家的,最基本的一个条件,二人就没达到。
什么条件呢?即
"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
但正如前文所说,凡事都有例外,孔子和陈胜能被列入世家,也是有一定依据和理由的,只不过二人情况不太一样。
孔子能入世家,最大的原因,是西汉时期的社会环境。
众所周知,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盛行,政治上讲究无为而治,加上刘邦不喜儒家,当时黄老学说就受到了极大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开始逐渐转变。
比如在文景二帝时期,就慢慢的从无为,转变成了有为,而相应的,儒家之学说,便逐渐有了市场。
到了汉武帝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让统治者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来教化全国。
而儒家的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恰好符合汉武帝的需要。
所以,以大臣董仲舒等人为代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思想,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自然地位就被无限拔高。
同样的道理,司马迁师从董仲舒,既然老师都尊崇儒家和孔夫子,作为学生而言,肯定是学的有模有样。
,让儒家创始人孔子入列传,也是必然的结果,毕竟,《史记》是人家司马迁写的。
而陈胜之所以入列传,一来,他作为“楚”政权的创始者,也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影响巨大的人,正是他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才有了后来的楚汉争霸。
单凭这一点,把陈胜列入世家,就有点屈才了。
二来,是因为在刘邦称帝后,将其追谥为“隐王”,并且,还安排了30户丁役守护陈胜的墓地,要求年年杀牲祭祀,就是按照王侯的待遇来对待陈胜。
这么一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符合了世家的标准,虽说没子嗣,但有人祭祀,,列其入世家,也合情合理。
,再说说萧何、张良能入世家,韩信为何只能入列传。
萧何与张良能入世家,自然是符合标准,西汉开国后,萧何因功被封为酂侯,而张良则被封为留侯。
,二人均有自己的封国,且子孙都承袭了爵位。
所以,二人入世家,合情合理也合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却没有这个好运气。
,韩信曾被封为齐王,后又降至淮阴侯,也有自己的封地不假,,最终他的结局,是被“夷三族”。
三族都被夷了,自然无人继承爵位,而封国也会被回收。
仅凭这一点,韩信就不够资格被列入世家,说白了,就是硬性条件达不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仅仅是表面原因,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韩信的本质身份发生过变化,这就导致他与萧何、张良分道扬镳。
萧何、张良是什么人?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都是刘邦的臣子,不管他们的功业再大,臣子这个身份,是改变不了的。
韩信却不同。
楚汉之争时,韩信拿下了齐国,随即便“要挟”刘邦,让其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当时虽说恼火,但听了张良的建议,最终索性封韩信为真齐王。
从这个时候开始,韩信就和秦末汉初的那些割据势力一样,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异姓诸侯王,他的地位,不是刘邦的臣子,更像是政治盟友。
也是从这一刻起,他已经与萧何、张良本质上就不同了。
依照当时韩信的实力,他帮项羽,项羽就赢,他帮刘邦,刘邦就会赢,只不过最终韩信选择了刘邦,这才有了大汉天下。
但在战争的关键时期要挟刘邦,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政治错误,所以,不让其列入世家,也是必然结果。
换而言之,对汉朝造成过威胁者,且犯过严重政治错误者,不可能让其入世家的,能给个列传就不错了。
,汉朝能入世家的人,均是有相应功勋者。
这里所说的功勋,并不完全是指军功,若论军功,韩信肯定最高,,这里所提到的功勋,主要是指在汉王朝的历史关键时刻,发挥出了关键作用。
比如萧何,是他提出了不走秦朝酷法线路(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这就使得汉王朝走出了一条具备自己特色的集权道路。
再比如张良,是他“以筷代笔”,坚定阻止刘邦重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让刘邦避免了重大战略错误,为日后的统一减少了不小的麻烦。
还有陈平、周勃,此二人则是在诛吕问题上,坚定不移的与汉王朝站在一边,最终拨乱反正,使得政权回归刘姓皇室手中。
此等在历史关键时期,所作出的极具深远意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要比攻城略地,更显得至关重要。
所以,上述这几个人入世家,毫无异议。
但反观韩信,军功很高不错,军事能力更是独领风骚,类似于那种高屋建瓴的建议和思想,他并没有。
就连司马迁评价韩信时,都极为肯定韩信的军事能力,但也说,若是韩信谦和一点,不张狂不骄纵,思想再深入一点,那么他就是汉王朝的周公。
真要到了这种地步,那么韩信后辈自然也是承袭爵位,那自然韩信就能受到祭祀,换而言之,就可以入世家了。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司马迁
所以,这也从侧面显示了韩信为何不能入世家的原因,毕竟他的功勋,仅停留在攻城略地之上,而非在汉王朝的历史关键时期起到关键作用。
况且最终还“有反志”,这样自然就只能入列传了。
不过,韩信入列传,其实也不算委屈了他,要知道,当初令天下闻之色变的武安君白起,以及帮助秦始皇横扫六合的功臣王翦,这二人的功勋,都不在韩信之下。
但这二人,在《史记》中却只能合为一传,并且还是用了二人的姓名当列传的名字。
相比之下,韩信的《淮阴侯列传》,则是独为一传,还是用了韩信的爵位,作为其列传的名字,这比起王翦和白起,已经好了不少了。
有道是知足才能办常乐,真要计较的话,那王翦和白起不得哭死?
综上,《史记》中,萧何与张良之所以能列入世家,一来是二人硬性标准符合,有封国,有子孙承袭爵位,二来,是二人对于汉朝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提出出高屋建瓴的思路,至于韩信,之所以他只能入列传,主要是其硬性标准不符合,再加上他的身份以及作为,导致他最终被司马迁筛了出去。
司马迁并不是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人,他写史记》的时候,能把项羽和吕后都写在“本纪”之中,和历代帝王并列,丝毫不掺杂这两位人物在西汉有关的“忌讳”,可见司马迁写史,有着自己很独特的风格。
所以韩信这种存在本来应该进入“世家”行列,却还是被司马迁放进了“列传”,看似两字之差,可意义却相去甚远。
《史记》记载的事很多,但分类很简洁,主要部分便是“本纪”、“世家”、“列传”三大板块,而这三大板块所记载的篇目分别为“12篇”、“30篇”、“70篇”,虽然说司马迁没有明讲孰尊孰卑,但自古以来“物以稀贵”的道理,就表明了世家要比列传的人物更加尊贵。
这个尊贵,也是以司马迁的标准。
秦末汉初,若是要评天下风云人物,那必然有三,一是项羽,二是刘邦,而第三位,正是韩信。
是的,在西汉没建立的时候,韩信成为帝王的资本其实足以媲美刘邦和项羽,但可惜世事无常,成王败寇皆因人定,韩信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自己却被刘邦一句话剥夺了兵权,韩信有能力归有能力,可是必然有为人处事的问题才输得那么彻底。
但问题也来了,即便韩信做人做事不行,但他都曾经是被项羽劝过“三分天下”,被谋士捧过要他做帝王的人,就算在史记里排不上“本纪”,那进入世家行列总行吧,怎么却是在列传中。
这看起来的确很不合理,但司马迁这样分类,肯定有他的道理。
司马迁定义的“本纪”,大致可以概括为“帝王之传”,所谓本纪,其本义是这样的
“本者,繫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繫之年月,名之曰纪。”
古人的历史观,乃是从统治者的角度为元点出发的,后来的年号纪年法,正是这个道理,不过在汉武帝以前,帝王的年号出现也不是很多,所以史学家们干脆以统治者的名号来定义时间,一切的历史记载,也都是围绕着这些统治者进行的,所以这就叫本纪。
所以本纪乃是一段史的源头,而项羽能进入本纪,在司马迁看来,这是因为项羽开创了一种新的局面,且在这个局面中分封了刘邦(刘邦的汉王是项羽封的),汉高祖的史,本质上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史的延伸,更重要的是,项羽虽然没称过帝,却有皇帝之权力,这叫做“不在其位却有其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也确实是没资格进入本纪,因为韩信发迹靠的乃是刘邦,而且韩信更没有掌握过庞大的权力,所以韩信入不得本纪。
紧接着是世家,关于世家的说法,在西汉以前便已经存在了,世家乃是“世卿世禄之家”的简称,说简单点,那就是可以传承的家族,祖辈有过功绩,后代持续受益,世家也是门阀的代表,乃是最高统治者的候选阶级。
在《史记》之中,世家记载的数量不多,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周代的世家,比如“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等等,真正属于西汉的世家,不过是三分之一,这跟西汉刘邦分封的一百多个功臣数量不符。
关于《史记》的世家部分,一直都被后人认为是“王侯”之传,事实上,世家肯定是王侯,但王侯未必是世家,特别是异姓诸侯王这种存在,他们在西汉就是一种“禁忌”,根本就难以在西汉朝廷的体系中世袭传家,所以即便曾经是不可一世的王侯,只要家族传承断绝了,司马迁一样不给你写进去。
但世家又不是光靠传承下来的时间够久名列其中的,既是世家,又得开创世家者有实力、才华那才行,归根结底,世家的最明显一个特征就是又有能力,又和皇帝的关系融洽,世代如此。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便有疑问了,那既然世家一是要传家,二要和皇帝关系亲密,那么“陈涉世家”又该作何解释,陈涉便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那个领袖人物陈胜,他在被杀之后,也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根本没有机会被刘邦追封厚待,他为何算世家。
其实不得不承认,司马迁的史记,他的价值判断确实是非常具备主观性的,他根本不按照以往的历史记载的风格来办事,就因为司马迁觉得陈胜开创了一个更早的局面(项羽和刘邦,都是陈胜的史的延伸),所以陈胜应该是独特的,但陈胜又达不到本纪的地位,司马迁就给他安排到世家之中。
这便是太史公司马迁的逻辑,为什么后人诟病他“私货太重”,那就是因为他的标准很多,且都随心所欲,当你按条件来归类的时候,他谈感觉,当你按感觉来归类的时候,他又说条件不够,这就是太史公的一大“特色”根本不是太在乎政治正确。
但不管怎么说,太史公的“任性”没有导致史记整体崩盘,或许是因为陈胜这个人真的独特,在史记刚出炉的时候,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于是这件事就翻篇了。
虽然“陈胜”侥幸排列在世家,可你韩信却不行。
韩信到了刘邦的手下之后,他的人生轨迹是高走低开的,先是被封王,后来被刘邦越来越倚重,一度达到他的立场就会直接决定整个天下的程度,比如他支持刘邦,那么天下很大可能就是刘邦的,比如他支持项羽,那么天下肯定是项羽的,比如他单干,那么就是三足鼎立。
可到了后来,韩信被刘邦削去兵权,降王为侯,从巅峰衰落谷底,不仅封地被削、待遇被削,韩信还被刘邦派人层层“看视”,因为刘邦可以谁都不怕,韩信他一定要提防,这可是多多益善的韩信,一旦被他掌控兵马,那么就会产生说不准的危机。
刘邦的高度打压,让韩信也产生了“谋反”的心理,这就导致韩信和陈豨在私下达成了共识,以陈豨为首的西汉诸侯们纷纷造反,而韩信就在长安等着叛军杀到长安来,然后再配合叛军一起拿下长安。
只可惜韩信算尽了一切,还是输给了自己,因为他的心不够狠,在他准备发动宫廷政变除掉吕后的时候,韩信还是相信了萧何的话,跳入了吕后设计的陷阱,最终被吕后控制住并杀害,全盘皆输,韩信这一生最悲哀的事情就在于,他除了打仗以外,做事情根本不够心狠以及果断,这才有了悲哀的下场。
韩信被杀后,他没有子嗣继承他的爵位,刘邦对于韩信也没有平反之说,因为韩信和陈豨暗中联系的谋反之举乃是事实,所以韩信的传承在刘邦驾崩之前就断绝了,按照世家的标准,韩信根本排列不进其中。
世家之后便是列传,而列传,才是韩信的归宿。
太史公司马迁说,列传的标准就是那些可以追踪其完整事迹的“人臣”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列传虽然只有七十篇,记载的人却不只七十位,其中记载的也许是一个具体的人,也许是一个群体,一个学派,而韩信,就位列其中,其实能以列传传世,在汉朝来说这都已经是很不错了,可在世人看来,韩信在列传之中,这与他的事迹是远远不相符合的。
韩信与“萧何”、“张良”都被誉为汉初三杰,最重要的是韩信曾经封过王,张良和萧何都只是封了侯,从能力和经历来看,就算韩信不比萧何和张良在史记中的地位高,那最起码都要平级吧。
太史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难不成太史公在关于韩信的问题上,就开始了“政治正确”?
,司马迁就将韩信与周公旦等人相比,这证明了司马迁并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他没有不顾一切地否认韩信的功绩,他起码承认了韩信的地位,在大汉之中就等同于当年的周公旦那么重要,但问题是,韩信又和周公旦不同,所以韩信走出了不同的命运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几哉,于汉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关于韩信,司马迁指出他眼中的韩信的第一个大问题不够谦逊,不够礼让。
注意,这说的是“司马迁的眼中”,所以这代表着这是司马迁的主观观点。
韩信有没有不谦逊的事情呢?
其实也是有的,比如韩信和刘邦所说的“多多益善”就是这样。
当年刘邦在称帝之后,他问韩信,如果是他本人亲自带兵的话,能带多少,如果是韩信带兵的话,又能带多少,韩信则说出了一个让刘邦气得晚上睡不着的答案,他给刘邦说,他的带兵能力无上限,越多越好。
本来刘邦怕就是怕韩信带兵太多威胁到他,其实刘邦也不是非要过河拆桥,但你韩信太优秀了,不得不加以控制和抵挡,如果韩信自己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刘邦面前表示出足够的谦逊,那么刘邦未必不愿意给韩信恢复一些地位,但你韩信还非要驳斥刘邦的面子说多多益善,如此一来,刘邦怎么可能放过你?
其实司马迁这个观点,就是很典型的“职场情商”的观点,他认可韩信的才能,不认可韩信的为人处事,韩信和刘邦相处的方式,注定了韩信这个人的“高度”就仅此而已了,所以司马迁的主观角度,是“为人处事”大于“能力”。
司马迁不会说什么替韩信惋惜,什么假如韩信当年如果愿意单干脱离刘邦就能成功的话,他对于韩信就是仅限在大汉的范围内,既然韩信做人的臣子,那么就算你韩信的能力再强,也得在皇帝面前乖乖低头,区分尊卑。
,韩信曾经“要挟”刘邦给他封齐王的事情,在司马迁的眼中那就是一个“大污点”。
当年韩信以刘邦战事胶着向刘邦索要“齐王”之封,这件事导致刘邦在内心开始抵触、提防韩信,而韩信之所以做这么没头没脑的事情,都是因为韩信心中对战国时代的“诸侯王”有着一种莫名的执念,他冒着让刘邦厌恶的风险,都要讨封。
聪明的韩信因为执念“顾此失彼”,他却忘了齐王既是刘邦可以封的,也是刘邦可以“取缔”的,韩信只执着于表面,这种行为在司马迁看来就是愚蠢至极,他认为韩信将自己的功绩全部给“颠覆”了,所以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臣子。
而后来韩信又想着造反,于情于理来说,韩信在被刘邦收回了所有权力后再去造反,本就是等于“逆天而行”、行可笑之事,韩信还是这样做了,除了落得一个“逆贼”的名号,没有剩下更多的东西,如果拿韩信做后世臣子之榜样,那么将会害死一大群人。
另一方面,跟韩信不同的是,萧何和张良他们是情商极高的人,就算他们曾经都比刘邦的地位高,却始终对刘邦保持谦卑的态度,特别是张良,在刘邦功成不久之后便请求辞官隐退,这种行为就让吕后觉得十分舒坦,所以张良的后代就能继续传世。
虽然看似司马迁的论点并不合理,但《史记》本身就是有司马迁很大的主观因素夹杂其中的,司马迁本人根本就不怕后人拿什么“标准”来挑他毛病,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标准”。
最重要一点,司马迁虽然不是很政治正确,他“惊世骇俗”的观点,也是沿袭着前人的定论标准来提出的,比如他把项羽算入本纪之中,那是因为项羽根本就没有被刘邦污名化,所以司马迁也不算犯太大的思想错误。
而韩信,那是确确实实的“反贼”,所以司马迁不给韩信很高的评价,这也是情理之中。
在后世人的眼中,韩信所受到的待遇是非常不公正的,所以韩信也是刘邦“鸟尽弓藏”的证据之一,可事实上,韩信确实在某些方面如司马迁所言,做人的情商不够,或许韩信再换一种方法,刘邦就不会这样对他了,韩信的下场,大部分也是韩信缔造的。
只不过若是以“能力”和“功绩”来评价韩信,不掺杂政治因素,那么韩信在大汉确实是能排在“第二梯队”的,而且还是第二梯队中顶尖的层次。
可惜哪有评价能够不离开政治的,所以后世大多数朝代都将韩信奉为“兵仙”,评价都比汉朝对韩信的评价高。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我是千夜,我来回答。
《史记》的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等。《史记》全书共有130篇,本纪12篇,主要记载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记载王侯事迹;列传70篇,主要记载大臣当世豪杰。
萧何、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刘邦原本草民出生,论名望、武功都不如项羽,却能逼得项羽自刎垓下,得益于他会用人。他找了三个好帮手,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在治国、谋略、军事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将各自的本领发挥到极致,才有汉定天下的局面。对于三人对大汉开国的贡献,刘邦自己有精彩的论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三百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算是古往今来的英豪人物,开创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他有此等评价,亲自盖章了萧何、张良、韩信为当世人杰,萧何在《史记》里有《萧相国世家》,张良有《留侯世家》,唯独韩信入《淮阴侯列传》。这里面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刘邦忌惮韩信,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世家本是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韩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写进列传。
深层次的原因,用什么体例来记载历史人物,包含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如项羽,他自封西楚霸王,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可谓是身死名灭。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眼光看,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可司马迁依旧把他写入本纪,是为什么?
司马迁认为项羽灭秦有功,他在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诛灭暴秦的功劳在楚。虽然项羽被刘邦打败了,他自刎乌江的气节,他硬杠秦军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马迁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贬低他的历史地位。他把《项羽本纪》写在《秦始皇本纪》之后,排在《高祖本纪》之前,这样代表了司马迁的评价。
项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后,有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人。项羽带四十万诸侯联军挺进咸阳,分封天下十九诸侯,是何等威风?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间。可惜,项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弃了最有“龙气”的关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后来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被刘邦所占据,成了刘邦剿灭项羽的根据地。项羽节节败退,刘邦逆势翻身,
成了汉高祖。
可是不可否认,刘邦能够建立两汉基业,是攫取了项羽灭秦的胜利果实。如果没有项羽,当年王离的军队如果阻挡了义军东进的步伐,那么天下谁主也未必。司马迁以惋惜的笔调,不失尊重地把项羽写进“本纪”,在他心目中项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过他没有坐拥江山的福分。
对比项羽,就能品味出司马迁对韩信的看法。秦末汉初,第一能战的将领是谁?舍韩信其谁!项羽武勇,他能带兵在巨鹿破釜沉舟,灭了当年横扫六国的秦军主力。而韩信的出现,让项羽在军事上踢到了铁板。韩信用兵如诡,被后世誉为“兵仙”,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项羽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的恐惧感,来自于韩信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那时候的韩信,刚刚灭了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龙且,从刘邦手上讨了一个齐王当。刘邦当时在荥阳被项羽围得满头包,韩信拿下齐地没想着回师救驾也罢了,刘邦气得当即开始骂人“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齐齐踩了刘邦一脚,在他耳边提醒,如今的形势也禁止不了韩信在齐地称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这个王给他,以防有变。
刘邦还真是个演技派,他马上醒悟过来,笑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他马上派张良为使者,到齐地策封韩信为王。
瞧瞧,这一秒钟转换自如的演技,还真地把韩信给骗了!韩信高高兴兴地当上了齐王,项羽已经看出能够左右天下之势的第三个人出现了,派武涉去争取韩信。韩信天真地拒绝了项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刘邦于韩信,有知遇之恩。他还记恨着,当年在项王麾下当执戟郎中的委屈。韩信认为刘邦待自己甚厚,压根儿没有把武涉的话“今日项王亡,则次取足下”的话放在心上。项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争取韩信,蒯通比武涉说话有艺术,他以相面为引子,告诉韩信他现在地位微妙,富贵和危难在他一念之间。
“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蒯通已经给韩信指了一条明路当时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如果韩信不愿意归服项羽,他大可以据齐地、倚燕赵形势,占据刘项两人防守空虚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运气再好一点若能打着用百姓请命的口号,收服诸侯再灭刘项,天下就是他韩信的了。
可惜呀,会打仗的人,不怎么懂政治。
韩信军事才华出众,他的战略格局不怎么样。他的眼界决定了,他只能给刘邦为将。他满足于刘邦不情不愿封的那个齐王,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这是天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邦灭了项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驰入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又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寻了个有人告他谋反的由头,贬为淮阴侯。
本来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韩信,连一地之王的尊荣都保不住。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被软禁在长安,成日里和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为伍。樊哙是个老实人,依旧以王礼待韩信,其实汉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盖世奇功的韩信,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韩信天真,他没有称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后来,他被吕后骗人未央宫中,棒杀。《史记》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解释对韩信谋杀的动机。如果韩信果真谋反的心,当初项羽还在的时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刘、项并驾齐驱呢?
韩信死得很惨,临终前说“吾悔不用蒯通知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司马迁详细记录下这句话,其实他看得很清楚,韩信的结局是自己选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却没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几分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狠决,就不会一步步沦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谋杀。
可惜了韩信不世出的军事才华,其实很多军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样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的全能型选手,不多!韩信的追求是一地为王,而不是坐拥天下,格局的局限,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司马迁感叹同情之余,将他写入列传。原本韩信在《史记》里的位置,应该在萧何和张良之上,写入世家绰绰有余。可是,韩信自己放弃了改变天下命运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的命运。司马迁恐怕对他政治上的短见,一点也不欣赏,才有如此的安排。
淮阴候韩信被吕后杀于长乐殿钟室,便是一段疑案。被杀原因,陈希造反被擒,供称为韩信所主使,谋反属实,不容申辩,引刀自刎,夷灭九族。
谋反罪名成立,纵有十大功劳,已入万劫不复境地。看人只看后半截,半生征战,尽付流水。
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能把其写入列传,冒汉朝之大不韪,实属不易。自不能于功成身退的张良,善始善终的萧何,并列世家。
史官也不是好当的,司马迁因为李陵投降辩护,遭受宫刑之辱。汉朝史官写汉朝就近历史人物,是要为统治隐恶扬善,标榜溢美的。
把定性谋反的韩信,写进列传,也是颇有风险的。在我看来杀韩信独书为吕后所为,可又有萧丞相参与,其中定有高祖授意。只不过高祖出征在外,独归于妇人专权,高祖尚有避辞,只不过掩人眼目而矣!其中因由,太史公岂不明白!
张良、韩信、萧何都在灭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也给予他们高度评价,并将他们封侯甚至封王,我们后世也常常将他们以“汉初三杰”并称。那么同为汉朝开国功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将张良和萧何都列入世家,独独将韩信写入列传呢?
第一、一时之功与万世之功
我们要了解《史记》的体例《史记》全书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解释了区分这些条目的原因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对于《史记》中单独列传记的历史人物来说,本纪对应的是“王迹所兴”,即古代的帝王,这一点很明确。而世家对应的是“股肱之臣”,列传对应的是“立功名于天下”者,这一点看似模糊——股肱之臣和立功名于天下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我们甚至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同义词。
对于张良、萧何、韩信三人来说,他们都是刘邦的股肱之臣,刘邦本人就曾经评价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此三者,刘邦缺一不可建立汉朝。
《太史公自序》的这段话中却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股肱之臣所立下的功劳好似车轮的三十辐运行无休止,又好似二十八宿拱卫北极星亘古不变;而“立功名于天下”者则是因为他们顺应了时势,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即,我们可以这么简单概括立下万世之功者才有资格被列入世家,立下一时之功者只能被列入列传。
按照太史公的这个逻辑,我们来对比张良、萧何、韩信三人
1、张良
张良曾经站在国家的战略角度替刘邦出谋划策,从下邑之谋到劝都关中再到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都体现了张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他的这些谋略都给建立并稳定汉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萧何
萧何在灭秦战争以及楚汉战争中始终都是刘邦最坚实的后盾,刘邦多次战败之后都依赖于以萧何固守的关中为根据地才得以继续争衡天下。而汉朝建立之后萧何又主持制定法律,在全国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及汉兴……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顺流与之更始),给汉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韩信
司马迁给韩信单独列传的原因是“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韩信自然是楚汉战争中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最关键的人物之一,他曾经辅助刘邦还定三秦,并在刘邦最困难的时期平定了赵国、燕国、齐国等地,又在灭楚的关键时刻出兵对项羽形成垓下之围,让刘邦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韩信自然是功勋卓著,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韩信的这些功劳都是一时之功,并没有在汉朝建立之后为它的稳定或繁荣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他被认为是汉朝稳定的一个重大威胁。
所以,张良与萧何对汉朝立下了可持续的万世之功,是汉朝真正的“股肱之臣”,所以被列入世家。而韩信以其军事天才“立功名于天下”,对汉朝的稳定与繁荣并没有做出突出贡献,其军功乃是一时之功,因而被列入列传。
第二、张良与萧何均有后世继承爵位,但韩信没有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写到“世家者,记诸侯之本纪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这句话虽然并非普遍适用于整部《史记》,在张良、萧何入世家,韩信入列传一事上却有一定的道理。
韩信在被刘邦封坛拜将之后一直只有官衔而没有爵位,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兵强行攻克齐国之后自立为齐王,当时身为汉王的刘邦被迫承认了他的地位。汉五年刘邦趁楚军疲敝之际对项羽发动突然进攻,但最终却大败而回。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刘邦给韩信承诺了大片的封地(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而项羽败亡之后刘邦基本上兑现了他的诺言,韩信正式被封为楚王。
没过多久,便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将韩信俘虏并带至京城,剥夺了他的王位,将他降封为淮阴侯(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韩信最终因谋反的罪名被吕后与萧何处死,并被夷三族。
而萧何与张良都终生为侯,并有子孙延续其爵位萧何去世之后,他的子孙继续受封为鄼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其封爵一直延续到了东汉;张良去世之后,其留侯爵位一直传承到汉文帝时期。所以,在司马迁著《史记》之时,韩信的身份乃是大汉布衣而已,自然没有资格与萧何和张良并列世家。
第三、韩信被杀的罪名是谋反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韩信造反的密谋被吕后和萧何发觉之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遂夷信三族”。
即韩信虽然曾经给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他不但没有善终,反而是在谋反的罪名下被杀的。不论在哪个封建时期,谋反的罪名都是不赦的第一等大罪。
“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韩信的身份从王到侯,最终定格在了反贼,这也是他无法与张良和萧何比肩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史记》并非汉朝的官修史书,从其原名《太史公书》就可以看出它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依据司马迁的个人评判标准,项羽、吕后虽然不是皇帝却被列入了本纪;孔子没有爵位,陈胜自立为王,却被列入世家。在司马迁心中,韩信没有做到“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虽然曾经是高祖的股肱之臣,却远远没有达到被列入世家的标准。
奇闻怪事
- 元宵节可以办什么活动?元宵节可以做什么活动
-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暖色调背景
- 还是觉得你最好让黄子华再次出圈 离开栋
- 小学生知道的中国之最图片(看遍中国的五湖四海
- 新建区陶粒生产厂家地址
- 《死囚乐园》:读者真实评价如何 值得一读吗
- 俞渝朋友圈内容深度:如何她的日常分享
- 谁的气场压过范冰冰国内有很多御姐范、气场
- 小米手机价格概览:你关心的性价比之选
- 深圳女装品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时尚潮流
- 如何获得更合理的车险价格
- 湘菜十大招牌菜红烧牛肉乾隆鸭纷纷上榜,第一
- 如何跨越星河,追寻万里浪漫之旅
- 放世界之最(西十高铁又传新消息!建成后,将创
- WooLand World世界网红城在津启动 四大基地赋能产
- 新冠疫苗接种后健康码什么时候更新 新冠疫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