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缓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的影戏很简单_怪人怪事

为什么缓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的影戏很简单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20www.bnfh.cn怪人怪事

为什么徐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的电影很容易上10亿票房,有的港片很难突破10亿?

港片就是那种以警匪/犯罪/动作为极致的侠义、天马行空和市井百态。大陆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加上香港电影普遍投资有限,让早已习惯好莱坞大片水准的大陆观众已经提不起兴趣,现在的港片想要取得商业成绩只能靠卖情怀了。新的港片,很多剧情套路依旧是老一套的港片思维。

港片的现状其实和香港演艺的现状差不多,都可以用“青黄不接”来形容,老一套的港片之路已经不符合新的时代理念,新的路子还没有摸熟。

老一代演员依旧是香港演艺圈的中流砥柱,大制作港片依旧是古天乐、刘德华、周润发这些老牌演员在演,而新一代演员却没有几位能够扛得起票房。

古天乐携《明日战记》激流勇进,却还是被现实击败。香港电影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演来演去都是这几个男人

现在的香港电影的主演,演来演去都是那几个人,古天乐,张杰辉,任达华,刘青云,基本是都是以男性角色为主,而且题材也是很老套,黑帮片和警匪片,仿佛无间道的成功是可以模仿的一样,现在香港电影的题材也是让很多网友看烦了。

不仅仅是港片,台剧也是一样。不更新基本都会被淘汰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搜集了所有10亿以上票房电影的数据,并制作了表格,分析后结论如下

,对港片做一个范围划定。 导演是香港导演,主演是香港演员,即定义为港片。

由于大量中国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导演是香港导演,主演是内地演员的,归为内地制作。

第二,票房数据汇总情况。

截至2020年6月,根据中国票房总排行榜数据,10亿以上电影共计73部

内地制作35部,美国好莱坞制作30部,

中国香港制作7部(香港导演 香港演员)。印度电影1部。



港片票房10亿+ 7部分别为

功夫瑜伽 票房17亿 导演唐季礼 主演成龙 李治廷

扫毒2 票房13亿 导演邱礼涛 主演刘德华 古天乐

无双 票房12亿 导演庄文强 主演 周润发 郭富城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票房11.9亿 导演郑保瑞 主演郭富城

叶问4 票房11亿 导演叶伟信 主演甄子丹 陈国坤

澳门风云3 票房11亿 导演王晶 主演周润发 刘德华

西游记大闹天空 票房10亿 导演郑保瑞 主演甄子丹 周润发




黄渤参与影片 票房10亿 + 电影7部,分别为

我和我的祖国 票房31亿

疯狂外星人 22亿

寻龙诀 16亿

一出好戏 13亿

泰囧 12亿

西游降魔篇 12亿

心花路放 11亿


徐峥参与影片 票房10亿+ 4部

我不是药神 票房31亿

港囧 16亿

泰囧 12亿

心花路放 11亿


沈腾参与影片 票房10亿+ 4部

西红柿首富 票房25亿

疯狂外星人 22亿

飞驰人生 17亿

夏洛特烦恼 14亿


王宝强 参与影片 10亿+票房3部

唐人街探案2 33亿

一出好戏 13亿

泰囧 12亿

,我得出的结论是。

黄渤,徐峥,沈腾,都是接地气的演员,而且擅长喜剧,群众基础好,只要电影成片质量中上,像喜剧片,大IP,基本成绩都不错。如果是两两组合,效果加倍。

如果是受众面较窄的题材电影,比如黄渤主演的《亲爱的》,票房3亿。演员可以带动一些票房,但限于题材,上10亿也是有极大难度。

那么港片如何呢。

由于像周星驰,徐克,林超贤,李仁港这样的香港导演,已经融入内地,所以他们的电影都归类为内地制作。

比如《红海行动》《美人鱼》《中国机长》,都是香港导演执导,但属于内地制作。


而纯正的港片,基本上数量在减少,而且有一些属于类型片,比如警匪片,像《反贪风暴4》,《使徒行者2》,有一定受众,票房也尚可,但过10亿门槛基本上很难。

港片的情怀,只存在于70后,85前出生的人心中,这部分人在观影群体中,只能占一部分比例。 所以只贩卖情怀是不会成功的。

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港味纯正的香港电影,数量在减少,有一些题材,仅适合香港地区放映。 在市场上,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面对内地制作和好莱坞电影的夹击,纯正的港片要想挤入10亿俱乐部,只有创新和提高电影质量。


未来几年,有大批香港电影人参与的项目排期上映,很值得期待,《风林火山》《风再起时》《鸡蛋仔》《扫毒3》《金钱帝国2》《新倚天屠龙记》《智取威虎山前传》《神雕侠侣》《法门寺密码》《捉妖天师》《红圈》《十二金刚》《明日战记》。




等到一切恢复正常,电影院复工复产,会有更多港片进入10亿俱乐部。

以上。




说来挺让人难以置信的,刘德华从影几十年来,《扫毒2》居然是他第一部破10亿的作品,第一次有这么高的票房也让这位快60岁的天王着实兴奋了一把,直言自己又找回了当初做新人拍电影那种忐忑的感觉。为什么刘德华这么高位置的巨星拍了这么多电影,票房成绩却抵不过内地影视圈那些新起之秀呢?

来说,电影选择一个对的档期真的很重要。《扫毒2》实际上算不上很出色的港片,它之所以出人意料冲破了10亿的票房,完全是选对了一个好档期。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整个档期都没有对手,就只有《扫毒2》一家独大,所以观众纷纷选择了这部电影来休闲消遣,这也直接让这部片子的票房一路高涨,捷报频频。

反观今年春节档的《廉政风云》,尽管有张家辉、刘青云等影帝担任主咖,因为选择了春节档竞争激烈,加上本身题材比较严肃不适合合家欢的氛围,导致票房不到2亿,片方连成本都赚不回来。比较起来,《扫毒2》的水平其实和《廉政风云》差不多,只是选择了一个好档期而已。

像徐峥、王宝强、黄渤这些人的电影,他们的作品本身大部分都是喜剧,加上他们自个在喜剧的影响力,只要这些人的作品选择了春节档或者假日黄金档,基本票房都是遥遥领先的。喜剧本身在电影里拿票房就是有优势的,如果是质量好的喜剧,不愁拿不到票房,题材严肃的好片子就不一定了。

所以一个好档期和一个好题材真的太重要了。看看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除了第一部稍微能看之外,其他两部是越来越烂,并不妨碍他在春节档拿走数十亿的票房。所以很多港片的票房不高真的不能怪观众,即便你做得再好,后期的宣传和上映日期没做好,很多时候也是白费功夫,成绩大打折扣。

关注头条号“星途迷影”,看更多精彩点评。




真巧,王晶在《圆桌派》节目中有关于这方面的回答,当窦文涛问他为什么现在国内票房高的都是内地导演的影片,而港片却很少达到高票房时,王晶回答“共振”。

我非常认同“共振”这个词,如果再把它说白一点就是“情感穿透”。

现时,中国影视票房排行榜前十的影片中,除开《速度与激情8》和《复仇者联盟4》两部进口大片外-这两个系列也是进口片在国内“神一般存在”的代表,其余八部国产片无一不是做到情感穿透的。

排名榜首的《战狼2》激发的爱国情-“烦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流浪地球》开启国产科幻元年带给观众的自豪感、《红海行动》让观众引以为豪国内有了类似《黑鹰坠落》的军事题材大片、《我不是药神》牵扯了社会对医疗区域的神经。

《唐人街探案2》、《美人鱼》和《西虹市首富》是喜剧、更是接地气、有草根气息的喜剧,而《捉妖记》,至少在2015年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某些突破。

王晶在节目中还说到,港片低迷跟台湾市场“沦陷”有关,而香港很多导演都在内地市场崛起后又在内地重生。

他的这些表述在我看来,完全浓缩了香港电影北上的历程,而这种历程就跟共振有关,也直接反映在港片在国内的票房上。

2003年,中央政府跟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从此,香港电影不再有“进口片”身份的限制,香港电影北上由此拉开帷幕。

“北上”让香港电影人有了接触国内大江大河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更宽广的舞台,在当时国内电影工业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北上”也显得豪情万丈。

只是,豪情万丈的这份自信在内地这片带有特有规则的陌生市场前,当一大批先行影片诸如《十月围城》、《七剑》、《女人不坏》、《大内密探零零狗》、《大上海》、《深海寻人》等无一例外遭遇票房和口碑双输时,给香港北上电影人演化为“港片已没落”和“港片已死”。

这种论调有言过其实和夸大之处,但却也反应了港片在初来乍到之时的盲目自信、不适应规则,很多人下来就是四个字水土不服。

既然水土不服,何来共振?没有共振,就没有带给观众情感感染力,何来票房和口碑呢?

所幸,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香港电影人没有在“港片已死”论调中自怨自艾,他们埋头苦干,与内地公司更紧密合作。

这种把痛定思痛的经验教训付诸行动的决心在2012年后有了起色,《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狄仁杰》系列、《澳门风云》系列、周星驰“西游”系列、《智取威虎山》等,逐渐带领港片走出低谷、重拾辉煌。

这段时间,我们在这些影片身上看到的是,北上电影人终于捱过了痛苦的“市场适应期”,在长年票房和口碑打击中,对作品和市场把握开窍,正是这种开窍让其影片能与内地观众共振达到情感共鸣。

长久以来,我们对港片北上都有误解,因为港片黄金时代带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我们理解中的港片就是那种以警匪/犯罪/动作为极致的侠义、天马行空和市井百态。

如果按照这种狭义的概念来衡量,那么,港片国内的最高票房只能是《无双》的12.73亿(截止至2019年7月19日),这种狭义的港片虽然也代表了香港电影北上历尽磨合艰辛后的锋芒,但却代表不了香港电影北上与内地市场与观众的共振。

而事实上,香港电影与内地共振的成功远比12.73亿成功得多,无论是《功夫瑜伽》,还是《美人鱼》,抑或是《红海行动》,他们代表的是香港电影人真正融入了内地市场、与观众、与内地同呼吸的共振产物。

这才是广义上的港片,徐克曾经说过“我们现在面对的并非是香港和大陆,而是中国跟世界”,成龙也曾经说过“现在没有香港电影,只有中国电影”。
共振如此,破十亿很轻易。




对于这个问题,前不久在窦文涛的节目当中,著名香港导演王晶已经给出了答案。

王晶很直接的承认,作为香港导演来说,确实存在着文化差异,对于大陆观众口味的把握是存在盲点的。用他的话讲就是没有办法进行共振。而且他还很深刻的指出一二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主要是被美国大片主导的,国产片的市场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像他这样的香港导演,对于三四线城市观众的口味是更加难以把握的。这就导致香港导演的电影很难取得高票房,纯港片的受众也比较窄,票房也不高。所以他现在采用的策略就是拍摄更加偏重技术类方向的电影,比如警匪片。对于更为依赖文化背景的喜剧片,他现在已经放弃了。

从现实来看,作为一个在电影行业里边,从业数十年的资深人员,他的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目前香港导演在大陆票房成绩最好的是林超贤。他的红海行动是目前大陆票房最高的香港导演电影作品。一部湄公河行动也是票房成绩非常好的一部作品。林超贤的电影,以快节奏和动作见长,具有非常典型的商业化特征。这非常符合王晶所说的技术化。

除了他以外,还有就是周星驰。他的西游系列,功夫和美人鱼,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今年的喜剧之王续集崩掉了。王晶认为这本质上还是因为文化共振问题,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还是过关的。周星驰是老一辈香港电影导演当中在大陆成绩最好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和他痴迷于电脑技术有关。虽然是以喜剧电影形式呈现,但其中依然带有技术性特征。

徐克的电影虽然票房回报率不如这两位那么高,普遍的来看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大部分片子都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回报率。而徐克本身也是一个技术控。

王晶本人在大陆电影市场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根据他个人观点,相对技术类的电影比喜剧电影的成功可能更大一些。

陈可辛作为香港文艺片的代表性导演之一,在大陆拍摄的电影票房上面多次失利。陈可辛的优势其实在于比较细腻的刻画人物,在技术方面并不出色。他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王晶的观点。这些香港导演在大陆的发展状况,确实也证实了王晶的判断是正确的。

除了王晶给出的两个理由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陆观众选择面越来越广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陆电影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业体系,商业片的供给主要依赖于美国和香港。相对而言香港的文化和大陆同根同源,所以很多人在选择商业片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香港,因为更好理解,比如在喜剧片方面。随着大陆电影工业的完善,这个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再加上香港电影自身的衰落,就自然导致了大陆观众开始逐步放弃港片。这就是港片在大陆越来越衰落的一个原因。

反过来看,像徐峥这样的国内导演,其优势在在于对国内民众心理的把握。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居然能够取得极高的票房回报率,也就证明了这一点。战狼和流浪地球,虽然不是现实主义题材,但实际上也呼应了民众当前的政治理念和诉求,从而才能获得高票房。,还有一大批喜剧电影因为契合了民众的观影诉求,所以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林超贤因为其专业素质和大陆偏方的诉求相一致,而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他香港导演并没有能够参与进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