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清朝的谎言?_有哪些关于清朝的电视_怪人怪事

有哪些关于清朝的谎言?_有哪些关于清朝的电视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20www.bnfh.cn怪人怪事

有哪些关于清朝的谣言?

  1. 刘墉、纪晓岚和和珅斗智斗勇。
  2. 康熙是因为乾隆选的雍正当皇帝。
  3. 雍正皇帝的即位诏书是假的。
  4. 李卫是雍正的家奴。
  5. 雍正皇帝有个谋士邬先生。
  6. 苏麻喇姑和康熙一样大。
  7. 康有为是个正人君子。
  8. 仓央嘉措写爱情诗。
  9. 清朝的辫子能遮住半个头。
  10. 满清为中国开疆拓土1300万平方公里。
  11. 康乾盛世是古今封建王朝的第一盛世。
  12. 雍正是被人暗杀的。
  13. 嘉庆皇帝杀和珅的的时候,和珅拿出了乾隆皇帝给的保命字条。
  14. 雍正的后宫乱七八糟,有个甄嬛把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15. 康熙乾隆身材高大。
  16. 满汉完全不通婚。
  17. 清朝太后皇后张口闭口本宫、哀家。
  18. 宫女们每天拿着一帕手绢甩来甩去。
  19. 满清没有闭关锁国、满清就闭关锁国几十年。
  20. 康熙是千古一帝。

你们还有啥关于清朝的谣言想问的,可以在评论区问问。




中国人戴梓在清朝初年就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个虚构的神话……戴梓没发明任何东西,只是仿制了欧洲的洛伦佐尼式燧发枪。


关于“戴梓发明机关枪”的谣言,在网上已经被夸张到不堪入目了。比如什么“八国联军在故宫发现了这种武器,竟然自愧不如”,“比马克沁还先进“,”“领先时代200年”,“康熙打断了中国火器的进步”等等。

其实戴梓发明的连珠枪,国内正规的历史书早有定论,该枪仿制的是康熙年间进贡的“昂里哑国枪”(即英国,制作者为伦敦枪匠约翰·史密斯)。故宫出版社的《清宫武备图典》专门花了两三页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问题。



据《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记载,戴梓后人戴遂堂告诉作者纪晓岚“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从这段文字看,戴梓制作的这柄枪与故宫馆藏的“昂里哑国枪”基本一样,仅仅是弹仓贮弹量不同,戴梓枪储弹28发,而“昂里哑国枪”储弹20发。至于枪身结构,尤其是关键的火药铅丸储存和发射方式,完全是一样的。



事实上,“昂里哑国枪”是1680年左右诞生的一种带弹仓的燧发枪,在当时是相当创新的发明。发明人也不是英国人,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枪械制造商米歇尔·洛伦佐尼。,这种弹仓燧发枪被称为洛伦佐尼式燧发枪,英国伦敦一位枪匠库克森在1686年仿制后,又被英美称为“库克森枪”。

我们可以从洛伦佐尼式燧发枪的结构和发射方式,找到戴梓连珠枪的真实面目,因为后者的记载仅限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短短一段文字。


洛伦佐尼式燧发枪采用了弹丸和火药分开的双弹仓系统,两套弹仓分别安置在枪托内,一上一下。两套弹仓的出口则安装有一个“可旋转的圆形机轮”,用于装填枪管。对比《阅微草堂笔记》,正是戴梓连珠枪的“机轮开闭,其机有二”。

洛伦佐尼式枪的射击操作大致如下装填时将枪口朝上,将旋转机轮左侧的一个长操作杆拉到最大位置,使机轮中的两个空腔分别对准弹丸仓和火药仓。然后反转枪口朝下,让弹丸和火药分别落入两个空腔。随后,在枪口保持朝下的情况下,拉回操作杆,将弹丸和火药依次输送到枪膛,完成装填。随后就可扣动扳机,激发燧石开火。



由此可见,戴梓连珠枪的真实面目并不神秘,更谈不上什么“远远领先世界”,只不过是代欧洲先进燧发枪的仿制品。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戴梓确实是一名优秀的枪炮工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仿制成功欧洲最新式枪械,距离洛伦佐尼式枪的发明可能只有10-20年。这说明,当时科技传播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甚至清朝都能迅速学习到。


尽管如此,戴梓连珠枪对清朝的作用,也没必要夸大。这种枪械制造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在欧洲也是很小众的产品,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还是普通燧发枪。即使清朝认可戴梓的连珠枪,最多也只能作为皇帝的玩物。

清朝在康熙时代就已经不缺燧发枪技术了,缺的是将燧发枪大批装备部队的决心(清朝嫌燧发枪成本太高,是火绳枪的三倍)。结果到了乾隆和道光年间,清军的主力武器仍是火绳枪,西方却已经从燧发枪进化到撞针枪了,这才是落后西方的关键差距。(陶慕剑)




清朝的历史是被严重戏说化了,自然谣言也非常多。

本文随便拎出几点。

一、孝庄与多尔衮自小青梅竹马。

实际上,孝庄在嫁给皇太极之前,与多尔衮并无太多交集,自然谈不上什么青梅竹马。

并且孝庄在顺治朝并无下嫁多尔衮。

二、顺治出家。

实际上,顺治虽然有过出家的念头,但终究没有出家,并且顺治最终死于天花疾病。

三、清朝的火器比明朝还差劲。

我承认,清朝的火器相比同期的西方已然落伍,但要真以为清朝的火器比不上明朝,那纯属想。

,清朝的火器技术相比明朝没有太大进步,但由于清朝的火器作坊规模较大,品控管理较严格,清朝在相同的技术下造出出的火器依旧比明朝强很多。

并且清朝的火器装备率相对明朝而言进一步提升。

四、雍正在皇宫中被吕四娘刺杀。

这纯属捕风捉影的野史谣言,毫不可信。并且更关键的是,雍正驾崩的地点是在圆明园,而不是在皇宫。

五、乾隆皇帝是汉人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女儿调包。

这种谣言其实根本不用去考证史料,仅凭逻辑推理就能够识别。

很简单,乾隆出生以前,雍正早就有儿子了,他何必再拿女儿去偷换别人家的儿子?

六、雍正给乾隆留下一大笔国库存银,被乾隆给败光了。

实际上,雍正驾崩时,留给乾隆的国库存银不过3453万两,并不是很多。

而乾隆朝,自乾隆三十年起,国库存银就从未低于六千万两,最高时突破八千万两。

甚至在逊位嘉庆时,国库存银还维持在近七千万两的高水准。

乾隆朝的经济实力比雍正朝强多了。话说,指望雍正留下来的三千多万两白银花六十年,那清朝早破产十回八回了。

七、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实际上,和珅跌倒是真的,但嘉庆并未吃饱。整个嘉庆朝的国库存银是相当萎靡的,相比乾隆盛世,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

就写这么多了,清朝的历史可谓是谣言满天飞。

读史,还是要以正规史料为主。




一,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乱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辟疆怕惹祸,只好托言她已死了。并举出当时大诗人吴梅村诗中所谓"墓门深更阻候门"为证。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之位,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

于是又举出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屡点董字,来证实其事。

也有人说圣祖玄烨四幸五台,前三次皆为省觐乃父而去的,而且每至,必屏侍从独造高峰叩谒

。圣祖一次去五台山,世祖已死。所以圣祖第四次幸清凉山的诗有云"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语极哀悼。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和结局。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聘木陈忞,王琳琇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

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诏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琱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武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再说一句,皇贵妃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是旗人之女。见于明文记载,与冒辟疆侍姬汉人之女董小宛,全不相干。殊不知董鄂一字,是地名,系满语的音译,为满洲八大姓氏之一,与姓董的汉人风马牛不相及。

二,狸猫换太子。

这本是元曲中的一个剧本名,说的是宋真宗的李宸妃生子,章献皇后以为己子,后继位为宋仁宗的故事。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換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胤禛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胤禛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过后,世宗即位,大封陈氏数人,特擢陈世倌至显位。等到乾隆时,其优礼于陈氏者尤厚。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如果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世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

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又有人说,高宗既自知非满人,所以在宫中经常穿汉装。有一次,高宗穿好汉人古装冕旒补褂之后,问亲近大臣,象不象汉人?一位老臣跪奏皇上不象满人,实在太像汉人了。

上述之说,盛行于清朝末年。有必要为之剖辩。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馆,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再说清高宗喜穿汉装也是事实。须知清朝一代,不但清高宗喜穿汉装,其他皇帝和后妃,喜欢穿汉装的亦复不少。迄今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他(她)们穿过的汉人服装和他(她)们穿着汉装画的许多画像。这不能由此得出满人有汉人血统的结论来。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然这是编造出来的。以往,先朝的末代皇帝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元末的元顺帝,说他是宋徽宗投胎的。又如明末的崇祯皇帝,也说他是元顺帝的再世。甚至还有说明成祖朱棣就是元顺帝的化身的。诸如此类,牵强附会,不一而足,都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清朝的谣言,最夸张的应该就是这个了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