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明太宗”:谁动了墨棣的庙号?为何要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伐的途中病逝。继任的皇帝和朝中大臣给他拟定的庙号是“太宗”,这也是朱棣一生最想得到的庙号,这是对他的肯定。,朱棣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花费了半生的心血才得到的“太宗”庙号,却被他的后世子孙嘉靖皇帝朱厚熜改成了“成祖”,如果朱棣泉下有知,得气的吐血。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和敬拜的商朝,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对于古人来说,直呼祖先的名讳是大不敬,用庙号替代祖先的姓名。
隋朝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帝王死后都有资格获得庙号,只有那些有大功德的帝王才会有,才配享有后世的祭祀。隋唐之后,是个皇帝死后都会拥有庙号。
庙号不是随便拟定的,有“祖”与“宗”之分。典籍《礼记》中记载“祖有功,宗有德 。” “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
也就是说,在拟定庙号的时候,一般把打江山的称“祖”,守江山的称“宗”。所以,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通常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第二代皇帝通常被称为“太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
庙号和谥号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过给予一个评价。由于后世皇帝的谥号字数繁多,再加上后世的皇帝一般为前任皇帝上的谥号大多都是美谥,如此一来,就无法体现出真实的评价。所以,要想准确判断一个皇帝施政、德行的评价,最客观有效的就是庙号。
众所周知,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中夺得了皇权,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黑点”。为了强调自己皇位的正统性,朱棣做了很多努力,就连自己的生母他也不承认,谎称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嫡子。
不管怎么说,朱棣的皇位不是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中合法继承的,正因如此,朱棣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世人相信,自己的皇位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具有正统性。
“太宗”这个庙号对朱棣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拥有“太宗”庙号的皇帝,都是开国之君的继任者,即便你不是合法继承的皇位,只要你有了“太宗”的庙号,你就是合法的继承者。
朱棣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获得“太宗”的庙号,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为了获得这个肯定,朱棣可谓是煞费苦心。
从登基开始,朱棣就有意无意地暗示太子和重臣,自己想要“太宗”这个庙号。他心里也清楚,建文帝是这些人最大的顾虑。为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朱棣采取了种种手段,以彻底抹除建文帝的存在。
朱棣攻入南京后,并没有着急登基称帝,而是第一时间去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先拜祖再称帝,和先称帝再拜祖,二者看起来只是形式上的顺序不同,实际上不同的顺序,折射出的是皇位的合法与否。
朱棣登基之后,便开始了抹除建文帝痕迹一系列行动。他先是废除“建文”年号,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在位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年号却长达35年,平白多出了4年的时间。
之后,朱棣不但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还不让他的神主牌位进入宗庙,以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直到明朝灭亡之前,官方的史籍中都把朱允炆称为建文君。
朱棣还以恢复祖制为由,把建文帝施行的所有法律政策予以废除;还授意把建文朝的相关档案资料悉数销毁,并规定以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能存留建文朝的相关文字资料。朱棣还宣称自己是直接从父皇朱元璋手中继承的皇位,以显示自己的皇位的正统性。
做完这些,朱棣还是不放心,便以各种理由把和建文帝相关的许多大臣和文士或贬或杀,彻底瓦解这些人在朝堂上的影响。
南京是朱元璋和建文帝生活执政的地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留下了他们很深的烙印。为了彻底消除建文帝的影响,朱棣最终决定迁都北平。朱棣迁都的原因众多,消除建文帝的影响是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朱棣的一番努力之后,彻底消除了太子和朝中大臣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朱棣去世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太宗”这个庙号。
按理说,朱棣得偿所愿,一生功成名就,没什么遗憾了。,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朱棣大费心血辛苦谋划得来的“太宗”庙号,百年之后却被自己的“不肖子孙”嘉靖皇帝朱厚熜彻底给更改了。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因为他既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兄弟,由谁继承大统成了重要的问题。
在杨廷和等大臣的商议下,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最终选择和明武宗朱厚照关系最近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来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从礼法上来讲,朱厚熜出身于小宗藩王,如今做了皇帝成为了大宗,为了彰显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朱厚熜就必须认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而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叔父,这样一来,朱厚熜成了明孝宗的后人,继承皇位才具备正统性。
嘉靖皇帝的皇位虽然是来自“兄终弟及”的制度,《皇明祖训》中规定,所谓兄终弟及是指同母所生的兄弟,不是指异母兄弟,更不是指堂兄弟。嘉靖皇帝朱厚熜能够继位的法理依据采用“兄终弟及”,并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杨廷和等大臣要求嘉靖皇帝认明孝宗为父亲并没有什么不对。
这看似“符合礼法”的要求却遭到了嘉靖皇帝的拒绝,因为他要认自己的生父为皇父,生母为皇母。
一边是杨廷和等大臣手握“正统法理”的名分,一边是嘉靖皇帝占据“孝悌伦理”的大义,绝对是势均力敌。
观正进士张璁站出来,不但公开支持嘉靖皇帝的做法,还提议将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灵位迎入太庙祭祀。很快,嘉靖皇帝也拥有了一批支持者。于是开启了嘉靖皇帝和杨廷和等大臣之间长达三年半的朝争,史称“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为生父兴献王争取到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的称号,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伯考”。,这个结果并不能让嘉靖皇帝完全满意。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专门用来祭祀“恭穆献皇帝”的世庙,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落成。嘉靖皇帝离让生父“称宗祔庙”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明朝的太庙制度是由朱元璋确定的,没有采用周礼的“天子七庙”制度,而是效仿了唐宋立九庙的制度,也就是在太庙正殿中供奉九位先祖,即一祖四昭四穆。
太庙中先祖神主牌位的放置,则采取“同堂异室”的制度,即太庙寝殿内每块神主牌位都享受一个单间的待遇。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的先祖进行追封,其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都祭祀太庙,庙号分别为明德祖、明懿祖、明熙祖和明仁祖。
朱棣成为皇帝之后,非但没有给侄子建文帝上庙号,还褫夺他父亲朱标的庙号,明朝的太庙中没有这父子二人的神主牌位。
景泰帝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被废去帝号,明宪宗继位之后虽然为他了上了“恭仁康定景皇帝”的谥号,但没有拟定庙号。所以太庙中也没有他的神主牌位。
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明朝的太庙中祭祀的先祖已经达到上限,分别是明德祖朱百六、明懿祖朱四九、明熙祖朱初一、明仁祖朱五四、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和明英宗朱祁镇。
按照宗庙制度的规定,一旦太庙正殿的位置满了,就必须移出一位到偏殿,即祧庙,也叫做入祧。
而入祧也是有规定的,一般称“祖”者以开创之功享受万事不祧,称“宗”者按亲属关系由远及近,依次轮着来。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宪宗驾崩之后,神主牌位需要祔享太庙,此时面临的问题是把太庙中哪位先祖的神主牌位移出太庙正殿呢?继任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召集群臣商议。
大臣中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将太庙制度改为符合周礼的“天子七庙”,把明德祖、明懿祖、明熙祖这三位先祖牌位移出太庙,毕竟这些先祖只是追封,没有功德可言,然后明宪宗入祀太庙。等到明孝宗的神主牌位进太庙时,只需将明仁祖的神主牌位迁出即可,然后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牌位放在太庙的正位,视为大明的始祖。
以礼部尚书周洪谟为代表的大臣建议继续保持“天子九庙”的制度,把明懿祖的神主牌位迁出太庙,视明德祖为始祖,明太祖和明太宗的神主牌位效仿周文王和周武王,百世不迁。
最终,明孝宗采纳了周洪谟的建议,将明宪宗祔入太庙的,将明懿祖的神主牌位移出太庙。
明孝宗驾崩之后,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按照先帝成例,将明熙祖的神主牌位移出太庙。
明武宗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按照惯例,将明仁祖的神主牌位从太庙中移出。
嘉靖皇帝很想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抬进太庙,兴献王毕竟没做过一天的皇帝,唯一的功劳就是生了嘉庆皇帝,进入太庙的理由不够充分。终于,嘉靖皇帝等来了机会。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已经致仕的杨州府通判同知丰方上疏皇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孝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简单来说,就是奏请皇帝复古礼建明堂,让献皇帝称宗祔庙。
所谓的明堂制度,按照《周礼》的说法,周文王有大功于周朝,明堂以文王配上帝。享受明堂祭祀。
在古代,明堂祭天和郊祀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郊祀是在郊外祭天,配祭的一般为开国之君,明朝郊祀时的配祭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堂祭天则是在宫殿内祭祀昊天上帝,配祭的一般是对当朝有大功的君主,周朝时,配祭的是周文王,汉唐以来,有的当朝皇帝把自己的父亲抬进明堂,享受明堂配祭,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孝敬。之后,逐渐形成了惯例。
按照明堂制度的惯例,嘉靖皇帝把自己的生父抬进明堂也算名正言顺。要进明堂,就必须得有庙号,所以嘉靖皇帝为自己生父拟定庙号也就顺理成章了。有了庙号,自然就能进太庙了。
于是嘉定皇帝立即下令修建明堂,并要求给自己的生父上庙号并享用明堂祭祀。嘉靖皇帝的这一举动,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户部侍郎唐胄上疏直言,有资格享受明堂配祭的是明太宗朱棣,轮不到兴献王朱祐杬。一怒之下,嘉靖皇帝将唐胄关进大牢。
嘉靖皇帝提出,明太宗朱棣的功劳太大,应该称“祖”以配祭上帝。然后嘉靖皇帝还提出,自己的生父诞育自己,功劳也很大。通过把明太宗朱棣和兴献王朱祐杬捆绑在一起,成功堵住了那些反对大臣的嘴。
在嘉靖皇帝的强力推行下,最终为自己的生父争取到了 “睿宗”的庙号,成功进入太庙,实现了自己的终极梦想。
,嘉靖皇帝把朱棣的庙号“太宗”改成了“成祖”,毕竟只有开国之君才能称“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配祭上天,这样也等于变相抬高了朱棣的地位。
朱棣原本的谥号是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体天”的意思就是体会太祖的遗愿;“广运”则表示将高皇帝的江山发扬光大。
嘉靖皇帝把朱棣的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的“启天”和“肇运”都有重新开创江山的意思。
经过嘉靖皇帝的一番操作,彻底将朱棣花了一辈子心血想要洗刷掉的“谋反篡位”的努力给抹杀了,由此坐实了“反贼”的帽子,再也摘不下来。,嘉靖皇帝的本意是好的。
古玩界曾经就闹出过一个笑话,说是贩卖文物的一个团伙拿着“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的瓷器招摇撞骗,界内回应道,如果这个都能骗到钱,那么玩友的下限也太低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在朱高炽的时期,朱棣的庙号乃是“太宗”,直到嘉靖时期,朱棣庙号才更为“成祖”,所以嘉靖以前带有“成祖”的款都是侮辱玩友智商的。那么嘉靖帝为何要给朱棣更改年号呢?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在位二十二年,死后上庙号为“太宗”,大明的皇位也是从朱棣开始小宗夺嫡一脉传承。到了嘉靖帝朱厚熜时,又是一次小宗夺嫡。明武宗朱厚照暴毙后,无嗣继位,朱厚照的老爹朱佑樘(明孝宗)也没给他留下个亲兄弟,所以按照《明皇祖训》中“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这个血缘最近,年纪最长的堂弟,就成为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小宗夺嫡自古就是一个敏感话题,朱棣曾拼命地寻找建文下落,宋太宗也曾在立储的时候与大臣、宗室拼命斗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小宗夺嫡有些“得位不正”(但不违背宗法)。虽然朱厚熜被选立皇嗣时年仅十四,但他确实算的上明朝最善权谋的皇帝之一,在还未正式继位前,他就着眼解决小宗夺嫡这个敏感的事情,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大体意思就是朱厚熜得认哪个爹为亲爹。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要求朱厚熜先认朱佑樘为亲爹,这样他才能算是皇嗣继位。而朱厚熜真正的亲爹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个朱祐杬也就朱厚熜这一个儿子,总不能让兴献王“绝后”吧,大臣们于是又想了个办法,再让益王次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为嗣。
杨廷和剧照
朱厚熜这时候肯定不乐意了,是你们让我当皇帝的,又不是我自己个想来抢皇位的(据说杨廷和为保首辅之位,才拥立朱厚熜这个年轻的皇帝)。这个时候不谈条件,以后恐怕就再难认自己的亲爹了。往深了说,这些大臣明摆着针对“小宗入继大宗”的问题,这时候后认了小宗的卑微,以后朝堂上可不就全看大臣脸色了?
所以朱厚熜在入京前就开始“拨乱反正”了,也就是这个“大礼仪之争”。朱厚熜的原则就是亲爹只有兴献王一个,皇位传承乃是“继统不继嗣”,按照宗法他就是大统继承人,没必要再认个爹。当时也有大臣迎合新帝的,如吏部员外郎方献夫顺势提出“继统不继嗣”。另一个原则就是奉迎生母蒋妃入京时必须按照皇太后的礼仪。
这个大礼仪之争的过程不再赘述,最终结果就是嘉靖帝和大臣们各让一步,嘉靖帝父亲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注意“本生”二字。此二字熟悉清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光绪帝的生父奕譞被尊为“本生皇考醇贤亲王”,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被称为“皇帝本生妣”。实际上光绪帝是被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宗法上得称咸丰帝为“皇考”,称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为“母后”。
嘉靖帝也一样,实际上还是被“过继”给了朱佑樘,作为大孝子,朱厚熜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随之而来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给亲爹找补回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老爹抬进太庙了,太庙里都是皇帝,朱厚熜将亲爹排位送进太庙,意味着他是继承了亲爹的皇位,这就不再牵扯继嗣还是继统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皇位树立更合法的地位。这就是“太宗”变“成祖”的原始诱因。
嘉靖帝给自己老爹抬进太庙,这与朱棣又有何干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些误解,也就是广泛认为的太庙位置不够,嘉靖帝要给亲爹腾位置!
嘉靖帝给父母正名的操作一直不断,前文说了“本生”尊号,这个尊号不到4个月就被嘉靖帝给改掉了,其父改成了“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改成了“圣母章圣皇太后”。这种操作一直不断,直到入太庙的环节。
太庙自古就有规制约束,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意思就是太庙的正殿可以供奉七个皇帝的牌位,除正中间的太祖牌位不能动以外,现任皇帝可根据血缘远近,请出一个皇帝的牌位移入偏殿供奉,称为“亲尽则祧”。嘉靖时期则是“天子九庙”的规制,也就是太庙正殿可供奉九位祖先。
明仁宗剧照
所以就有一个误解嘉靖帝要将父亲朱祐杬(明睿宗)搬进太庙正殿,则需要祧出血缘关系最远的明太宗朱棣。而朱棣对于嘉靖帝这一脉来说可比肩明太祖朱元璋(不夺权也轮不上这一脉当皇帝,视为开创之功),所以嘉靖帝不敢祧出朱棣。由此变心生一计,将太宗更为“成祖”,庙号为“祖”的就享有万世不祧的特权,往后顺延一位血脉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朱棣长子),所以将明仁宗朱高炽祧出了正殿,搬进偏殿。
这个误解确实很迷惑人,因为史实就是朱高炽出来了,朱祐杬进去了。但问题是嘉靖年间的庙数并不饱和!且在嘉靖九年(1530年)前,太庙正殿供奉的已有“二祖”,即明德祖(朱百六,朱元璋高祖)。
这个很少有人注意,其实在明初,朱元璋一共将四个老祖请进了太庙,他们分别是明仁祖、明熙祖、明懿祖、明德祖。这四位乃是朱元璋治政孝为先的宣传手段,皆是追封的“虚祖”,没有不祧特权。这“务农四祖”已经占据了四个席位,太庙位置捉襟见肘,所以朱元璋将“天子庙七”更改为庙九,增加了两个席位。
到明宪宗朱见深时,太庙已有太祖、务农四祖、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的牌位,九个名额刚好满员(朱祁钰未准入太庙)。再死皇帝,就得迁牌位了,第一个被迁的是明懿祖朱四九;随后弘治时期将明懿祖朱四九迁出;正德时期将明熙祖朱四九迁出。到了嘉靖时期,又将明仁祖朱五四迁出,是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腾位置的。至此务农四祖就还剩一位,即明德祖朱百六。
太庙此时就有明德祖、太祖两祖,太、仁、宣、英、宪、孝、武七宗,共计九人。随后嘉靖帝是将德祖、仁宗祧出,那么太庙就腾出了两个位置,难道嘉靖帝为了亲爹入太庙,要一下腾出两个位置?还要给自己预留一个?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主要是嘉靖帝先祧仁宗,后祧德祖的顺序迷惑了大家,普遍认为先祧仁宗是为了给明睿宗腾位置,但这本身就不符合“亲尽则祧”的法则,如果是腾位置,也是要先祧德祖的。这跟朱棣就一点关系也扯不上,能跟朱棣扯上关系的还是朱厚熜的庙制改革,也就是将“天子九庙”更回“天子七庙”。
所以嘉靖帝改革庙制是要腾出两个位置,德祖“当仁不让”,剩下一个就如前文所说,不敢祧出朱棣,故而改“太宗”为“成祖”,享万世不祧之特权,然后顺延一位请出了仁宗。
朱棣剧照
那么朱厚熜他爹入太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明睿宗入太庙并未占用名额,乃是“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属于天子七庙计划外名额。嘉靖迁出德祖、仁宗,升太宗为成祖万世不祧是在嘉靖十三年。他爹计划外单列是在嘉靖二十七年。这些都跟嘉靖的父亲入庙没关系。且到了万历年时期,万历皇帝就把这个计划外单列,无昭穆亦无世次的曾爷爷给迁走了。由此可见,太宗变成祖,明面上是大礼仪之争的后续结果,实际上是嘉靖皇帝庙制改革造成的。
要是朱棣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庙号被嘉靖换成了不伦不类的“成祖”,非跳起来狠狠抽嘉靖几个耳光才解恨。
对于朱棣,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年号是“永乐”,庙号为“成祖”,,也称呼朱棣为“永乐帝”和“明成祖”。
不过,朱棣这个“明成祖”的庙号,是被人修改后得来的,原本朱棣的庙号并非如此。
朱棣最早的庙号,乃是“明太宗”,而“太宗”这个庙号,可以说是自唐宋之后,含金量仅次于开国皇帝的“太祖”庙号,属于是上等的庙号之一。
但在朱棣去世近百年之后,他的“太宗”庙号被强行剥夺,改为了一个不伦不类,且“史无前例”地“成祖”庙号。
那么,是谁篡改了朱棣的庙号呢?没错,正是明朝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熜,至于说嘉靖帝为何要强行修改朱棣的庙号,又是为何偏偏非得让朱棣使用“成祖”这个庙号,这还得从嘉靖帝登基前后说起。
嘉靖帝朱厚熜原本是藩王之子,其父朱祐杬乃是明宪的第四子,封为兴献王,而嘉靖便是朱祐杬的次子。
所以,最早时嘉靖是没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但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在公元1521年,随着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突然病逝,嘉靖的机会来了。
由于正德皇帝死的仓促,加上其没有子嗣,,当时经内阁首辅杨廷等人商议,决定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请示过张太后之后,正式将嘉靖帝朱厚熜定为了继承皇位之人。
但在嘉靖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正是这件事,导致嘉靖剥夺了朱棣的“太宗”庙号。
这件事,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在嘉靖抵达京城后,以杨廷和为主的大臣们,按照礼制指出,嘉靖乃是“小宗入继大宗”,就应当奉“大宗”为正统。
换句话说,当时的大宗乃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这一脉,而按正常辈分来讲,嘉靖需要称呼明孝宗朱祐樘为伯父。
但按照杨廷和提出的礼制要求,那么嘉靖就得认明孝宗朱祐樘为伯父为“皇考”,也就是父亲,而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嘉靖则要改称为“皇叔考”,即叔叔。
说得简单点,就是让嘉靖换个“爹”。
若是换做其他人,也许这并没有什么,只要能继承皇位怎么都成,但嘉靖偏偏不干,说什么都不愿意认伯父当父亲,更不愿把自己的亲爹改称“叔叔”。
于是,君臣之间长达数年的争斗就开始了。
这场争斗,后续的发展经历的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杨廷和一方与嘉靖互不相让,坚决反对嘉靖将生父兴献王尊为皇考。
期间,虽有大臣张璁提出所谓“继统不继嗣”的观点,来支持嘉靖皇帝,但奈何张璁势单力薄,未能起到太大作用。
所以,第一阶段嘉靖帝选择了暂时妥协,表现出一派既不承认也不反对的状态。
但暂时的妥协,并不代表就认命了,不久之后,也就是在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嘉靖帝自认为自己地位已经稳固,召集群臣,重议生父的名号问题。
这一次,杨廷和见嘉靖执意要更改其生父名号,便以致仕辞职为“要挟”,试图迫使嘉靖改变主意,不曾想,嘉靖来了个顺水推舟,直接批准了杨廷和的辞呈。
这样一来,反对嘉靖的大臣就少了一个重要的主心骨,最终,在一番争论之后,反对派做出些许的妥协让步。
当时他们同意,可以让嘉靖尊称自己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在这个称号前加上“本生”二字。
这样一来,嘉靖父亲的称号,就变成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按说事情到了这一步,嘉靖已经取得了部分胜利,但他依旧不满足,他还要为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争取到一个更大的荣耀,那就是将其奉入太庙,以便让父亲享受千秋万世的香火祭祀。
对于嘉靖的想法,当时以杨廷和之子杨慎为主的一帮大臣爆发了激烈的反抗,他们号召了大约两百余位朝臣,齐跪于皇宫左顺门外,力请嘉靖改变这个主意。
而嘉靖看到如此大的阵仗,当场勃然大怒,在劝说他们退走无果后,嘉靖下令锦衣卫对在场的大臣为首者八人投入诏狱。
此举更激起了大臣们的反抗之心,当时有人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而见此情景嘉靖更是恼怒异常,又将约一百三十余人下狱严加审问,还将几十个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停职查办。
最终,嘉靖以凌厉的态度,毫不留情的责罚方式(杖责,造成十六个官员当场死亡),终于在“大礼仪”事件中压倒了群臣,自此,关于嘉靖为父亲上尊号、入奉太庙的一切举动,官员们均是三缄其口。
而在取得最终胜利后,嘉靖便开始琢磨该为自己父亲上什么“尊号”的问题了,不过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什么难题呢?这和古代太庙的规制有关。
所谓庙制,主要指的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这其中天子也就是皇帝,只能祭祀自己前七代的祖宗。
但如果一个王朝已经出现了七代以上的皇帝该怎么办呢?按照宗庙制度,那超过七代后,就需要“祧”。
“祧”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把七代以上的祖宗从太庙的主位上腾出去,不再享受主庙的“血食”祭祀。
但这里有个规则就是,只要庙号带“祖”的,是不能“祧”的,只能“祧”那些庙号带“宗”的。
这个制度,早在周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也是按此执行的,但由于周朝灭亡,秦朝建立,秦始皇大手一挥,直接废除了庙号相关制度,秦朝无此一说。
到了汉朝,又将庙号制度拾了起来,但到了西汉末年却出了点小问题。
啥问题呢?很简单,因为按照代数来算,从汉高祖刘邦到西汉末年的汉哀帝时,已经是第八代人了,所以按照规制,就需要“祧”一个。
但“祧”谁就在当时引起了争论,加上当时不少地方遭遇水旱灾害,就有人认为,如果让祖宗在太庙都不安生,那么就会引起上天警示。
之后,西汉中断,幸得光武帝刘秀重整山河,而为了彰显他的功绩,后人又给他上了一个“汉世祖”的庙号,这样以来,汉朝的太庙就愈发拥挤起来。
最终,当时的人们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七庙的数额用完之后,可以把庙号带“祖”的祖宗牌位单独放起来,让他们同样也接受后世祭祀,这样就可以既腾出来三个位置,也不至于让有开国之功的祖宗从太庙里被“祧”出去。
至此,后世便形成了“祖”庙不“祧”的制度,也就是说,太庙里除了“祖”之外,还可以供奉七个离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祖宗。
而到了明朝嘉靖皇帝时,经过“大礼议”事件,嘉靖如愿以偿地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追尊为皇帝,而既然他爹都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自然嘉靖也想让他爹的排位放进太庙,以享受后世祭祀。
但如果把他爹的牌位放进去,那就需要赶出来一个祖宗,但赶谁便是嘉靖遇到的难题。
当时明朝太庙里,朱元璋庙号是太祖,朱棣则为太宗,如果从嘉靖为起点往上溯的话,那么离他关系最远的自然是朱元璋。
但朱元璋庙号是“祖”,祖是不能被“祧”的,所以,如果真要“祧”,那也只能“祧”朱元璋的儿子,也就是明太宗朱棣。
毕竟朱棣离嘉靖已经隔着整整六代人了,嘉靖和他的血缘关系是最远的。
但问题是,朱棣同样也不能被“祧”,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不是当年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那么皇帝的位置,也根本就轮不到他和他的后人来做。
这一点,嘉靖十分清楚,,他也没办法“祧”朱棣出太庙。
但如果不“祧”朱棣而“祧”其他的祖宗,明显有说不过去,也违背了太庙的制度,当时嘉靖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大臣。
而大臣们也不傻,自然明白嘉靖的意思,最终,商量出一个较为完美的方案。
那就是给朱棣升级,把他的庙号从“宗”升级为“祖”,这样就可以让朱棣永世享受祭祀而不会被“祧”出去了。
最终,嘉靖同意了这个方案,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让他与朱元璋一起,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处理完朱棣的庙号之后,那自然就可以按照血缘远近来“祧”祖宗了,最终,朱棣的儿子,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成了被“祧”的对象,而嘉靖的父亲兴献王被追尊为“明睿宗”,并进入太庙享受祭祀。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嘉靖为何要讲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而不是其他的呢?
实际上,按照朱棣本身的功绩,以及对于他这一脉能坐上皇位的贡献,他的庙号应该是“世祖”才对,比如曾中兴汉朝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因为功勋卓著,得了个庙号“汉世祖”。
,曹魏开创的政权中,真正建立曹魏的曹丕,把“太祖”庙号给了自己老爹曹操,自己则也用了“世祖”庙号。
所以,按常规来说,嘉靖应该给朱棣上“明世祖”的庙号才对。
但他没有,究其原因,大概是和嘉靖的一点小私心有关,说得简单点,就是嘉靖想把庙号中这个“世”字留给自己用。
毕竟从汉朝到明朝,中间历经的所有朝代,“世”在庙号中都属于上美谥,比如前文提到的“汉世祖”刘秀,就是最好的证明。
,嘉靖就起了私心,想着把“世”字留给自己,这样一来,自然就不可能让朱棣用“世祖”这个庙号了。
在当时,就有大臣在明白嘉靖的意思后,曾提出给朱棣上一个“明烈祖”的庙号,但最终遭到了嘉靖的否决。
至于为何否决“烈祖”庙号,史料上没说,但依我个人看法,怕是因为这个“烈祖”庙号含金量实在太低。
“烈祖”庙号首创于曹魏时期,当时魏帝曹叡在生前就为自己定了一个“烈祖”庙号,自此,后世便开始沿用。
除了曹叡之外,还有刘备的庙号也是“烈祖”,还有前燕的慕容儁、北魏的拓跋珪、南唐的李昪这几个人。
而从这几个人中就能看出一个问题,他们均不是大一统王朝的君王,不管是曹叡还是刘备,以及拓跋珪和李昪均是如此。
,虽说烈祖庙号在宗庙制度中意思不算差,但由于曾经使用过的人均是割据政权的君王,自然嘉靖就不会把这样一个庙号上给朱棣,不然就太辱没朱棣的功绩了。
这就好比,曾经庙号中还算不错的“高宗”,就因为出了一个宋高宗赵构,宋朝之后,这个庙号就从云端跌落,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通,甚至有些贬意的庙号性质一样。
所以,既不愿意让朱棣用“世祖”,又不好意思让他用“烈祖”,最终嘉靖只能自创一个不伦不类的“成祖”出来,塞给了朱棣。
,比起“明成祖”这个庙号,朱棣本人还是更愿意用“明太宗”,毕竟太宗这个庙号,自打出了李世民之后就已经成为仅次于太祖的上等庙号,也蕴含着使用该庙号的皇帝具有非凡的功绩,但可惜的是,朱棣没有抉择权,,只能任由嘉靖将自己的“明太宗”改为“明成祖”了。
因为只有这样做,朱棣才不会被“赶出”太庙。
关于明朝太宗皇帝朱棣的庙号被改,以及明仁宗被移出太庙之事,这一直被后世人视为嘉靖帝的“大不孝”之举,可事实上,定期把祖宗从太庙中搬出去,这一直是明朝皇帝们都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嘉靖。
嘉靖十七年,和文官们争执多年的嘉靖帝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他不仅成功地追封了自己的生父朱祐杬为皇帝,这一年他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那就是把自己的父亲放入太庙,而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朝廷礼官、言官们的剧烈反对。
因为朱祐杬根本就不是皇帝,而且嘉靖帝乃是明武宗因为没有子嗣无奈选择的继承人,也就是因为《皇明祖训》中有兄终弟及的规则,不然的话嘉靖帝是一定要以明孝宗为父亲的。
可嘉靖根本没有以明孝宗为皇考(皇帝称呼逝去的父亲)就算了,他现在还要让他那个一辈子只做到王爷的父亲朱祐杬进太庙,如果嘉靖开了这个先例,那么根据“兄终弟及”原则,未来有类似情况的皇帝都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父亲追封为皇帝,而且还放进太庙,如此的话,大明的太庙就会崩溃。
规矩不仅乱了,太庙还满了,这根本就是瞎来,所以文官们对嘉靖帝这个决定有很大意见,也并非是单纯为了和嘉靖争权,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在里面。
而嘉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太庙”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满”的状态了,他非要把他父亲朱祐杬放进去,这根本不合适。
就因为这个原因,嘉靖帝要开始把其中的一个皇帝“请”出去,于是才有了改朱棣庙号的铺垫。
太庙会满人,需要代代更换。
太庙这种存在,对于国人而言是不陌生的,这是中华古代文化很重要的一环,每一个朝代太庙中的“主位”,供奉的都是那个朝代历代的皇帝,相应的,这些皇帝们也有“庙”号,比如历朝历代的“太祖”、“太宗”皇帝,便是庙号。
但知道太庙是一回事,了解太庙的“机制”又是另一回事,比如太庙中的“牌位”是有固定数目的,假如一个王朝已经经历了十几位皇帝,那么其中有几位皇帝是要从太庙中被“请”出来的,这便是太庙的一个大原则。
不管后世王朝怎么改变,在太庙这件事情上,遵守的规则基本都是按照“周礼”来的,比如周礼规定的“天子七庙”,就奠定了太庙里面最多有七位皇帝牌位的基础,后世人不管是谁都不能随便乱改。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有一个王朝经历了九代皇帝,第九代皇帝一登基要对刚驾崩的第八代皇帝“追封”庙号,可是太庙里面早已经有七位皇帝了,这位处境很尴尬的第八代皇帝,还能进去吗?
答案是可以的,不过太庙里面有人需要“牺牲”一下。
天子七庙会有变化,但变化一定要遵守这么一个原则
“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
这个原则其实是周天子立太庙的“化用”,当年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旦就对父亲周文王、兄长周武王进行了“入庙”的安排,而且还顺势对太庙制定了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在太庙之中,最多只能拥有七个牌位,而这七个牌位,有“两个”是固定不能变的,有“四个”是可以改变的,还有一个虽然也可以变,但这一个比较特殊,因为他需要周天子追封一个“始祖”,这个始祖甚至是周文王五代以上的始祖,所以肯定是没有当过周天子,地位就是这样才特殊。
也就等于是说,后世的周天子在即位之后,得立即安排上一代周天子进入太庙,如果太庙超过了七个人,那么他得先把自己的“四亲”以外牌位给移除出去。
什么是“四亲”?
通俗来说,就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便是指四亲,而高祖父的父亲,就不属于是“四亲”的范围里面了,那么这样一来,高祖父的父亲,就要被请出太庙。
正是因为这一个规则,太庙每朝每代都是在变动的。
而“文武不迁”,也规定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牌位永生永世不能动,不管后世怎么变,都得放在太庙里面,至于始祖,这个是可以改变的,但不管怎么变,怎么选,底线是一定要有。
有了周代太庙礼法作为标准,后世中原王朝统一都是根据周礼的太庙法则来安排太庙中的牌位。
比如周代的“文武不迁”,在历朝历代中就成为了“太祖太宗不迁”,又或者是“太祖高祖不迁”,四亲、一始祖原则保持不变,就这样构成了后世的太庙传统。
就算是明朝,也一样要使用这个原则。
嘉靖帝时期的太庙变动。
正德十六年,朱厚熜接过堂兄明武宗的位置,当上新的大明皇帝,而他登基的一件事情,就是得给堂兄定下“谥号”,并且安排堂兄入太庙,而当时的太庙,就已经有九个牌位了。
之所以嘉靖登基的时候太庙就有九个牌位了,这跟朱元璋当年为了多加两个牌位追封自己的先祖有关,所以朱元璋算是自己“修改”过太庙法,至于合不合理,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
但朱元璋也有底线,知道增加到“九庙”就行了,不可能把太庙的牌位弄得代代皇帝都能进来,所以到了嘉靖的时候,太庙就已经有九个牌位了
这九个牌位分别是
明仁祖、明德祖、明太祖、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
这其中的“明仁祖”和“明德祖”都是始祖,占据了两位,历代是鲜有的。
而嘉靖帝登基后就和礼官们进行讨论,于是决定把明仁祖“祧”出太庙(祧可以理解为搬迁),然后再将明武宗放入其中。
就因为始祖的位置还可以动,所以嘉靖帝就没有动摇“四亲”以外的祖宗地位。
假如嘉靖帝原因就这么消停了,那么太庙在他驾崩之前,都是保持不变的,但问题是,嘉靖帝不是一个愿意消停的人,所以他在嘉靖十年的时候,就提前做好了铺垫,他给太庙进行“减员”,那就是把“明德祖”祧出太庙。
明德祖是当时太庙中仅剩的唯一一个“始祖”,可事实上,在嘉靖的辈分上来说,明太祖朱元璋也可以作为他的始祖,因为他们相隔了很多代,这种事情完全就是一个说法,标准的弹性太大了,嘉靖十年,明朝太庙的牌位只剩下“八个”。
嘉靖帝之所以这样做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去。
嘉靖是很聪明的,所以才有了嘉靖给他父亲追封庙号的事情,嘉靖十七年的时候,嘉靖给父亲安上“明睿宗”的庙号之前,他先是给自己的祖宗朱棣改了一下“庙号”,从太宗皇帝改为了成祖皇帝。
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保证朱棣未来不会被人“祧”出太庙,他也怕后世有人像他一样为了把自己根本没有当过皇帝的父亲“塞进”太庙,毕竟朱棣的皇位是抢来的,假如以后皇位落入其他支脉的手上,最起码不敢把朱棣给摘出去,而“太宗”还是不够保险,所以干脆给朱棣加为“成祖”,成为“不迁之祖”。
而这一年,嘉靖排除万难追封了父亲为睿宗,但也没有很心急就让父亲进入太庙主位,他是弄了个“世庙”,就立在了太庙的左边,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太庙依然是八个人。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帝才开始动手,把自己的父亲明睿宗放入了太庙的主牌位,又因为太庙之中其实并不严格按照辈分来排序的,所以明睿宗待在了一位。
就这样,嘉靖帝自己不仅赢得了“父亲保卫战”(当年他登基的时候,朝廷大臣逼着他改口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叔,而他的父亲变成了明孝宗,嘉靖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满,从而开启了大礼议),甚至还给父亲争取进了太庙,假如朱祐杬泉下有知,也不知道该欣慰还是无奈。
无奈是因为,嘉靖帝这样做不是没有代价的,他把自己没有当过皇帝的父亲非要“安插”进太庙之中,就肯定要挤出多一个位置,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在给后世人增加压力,也意味着他的祖宗们有一个肯定要遭殃,所以整体来说,这件事情并不能说明嘉靖帝多么有孝心。
至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这反映了嘉靖帝自己都怕了,他怕玩得太过火了,后世有人模仿他把“德祖”、“仁祖”给搬走这一招,把他们这一脉的祖宗朱棣搬走,如果真的把朱棣搬走了,那么他的子孙那就尴尬了,所以他必须要保住朱棣的地位,所以严格来讲,朱棣这属于是被利用了,跟嘉靖帝的孝心,也没有丝毫的关系。
倒霉的明仁宗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劫。
按理来说,嘉靖二十四年这一次调整太庙,就应该是嘉靖一次对太庙指手画脚了,其实嘉靖这样做事,早已经犯了大忌了,为了自己的意志,随意去改变祖宗们的位置、称号,可问题是,嘉靖帝好像上瘾了,他在嘉靖二十九年,他又动了一次太庙。
这一次,他玩得更大,因为他把明仁宗给“祧”出去了。
嘉靖二十九年,修仙修得好好的嘉靖帝忽然心血来潮,或许是修仙修到他想得太多了,他霎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
“后人会不会为了把我放进太庙,把我爹给祧出去”?
他这样想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明睿宗的存在真的太尴尬了,他一不是皇帝,二是不是始祖,却排在了一众皇帝的行列,后世人要重新给太庙腾位置,那肯定就得先动明睿宗,而嘉靖帝肯定不想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
于是他就合计了一番,先提前“顶位”。
既然都“大逆不道”了,那就大逆不道到底。
要想明睿宗不被祧出太庙,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明睿宗提前到“四亲”之前的位置,如此一来,后世子孙,只会更改“四亲”,不会去动摇睿宗的位置,根据这个原理,太庙里面最适合被祧走的,就是明仁宗了。
明仁宗在位时间不长,这一个致命缺点导致了他的“不肖子孙”嘉靖帝盯上了他,在嘉靖二十九年,嘉靖把明仁宗祧出太庙,关于祧出来的理由,嘉靖帝没有公开,甚至连这件事,都是很隐秘的,毕竟讲什么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朱家内部的事情,不公开也没关系。
既然把明仁宗给祧出来了,那么嘉靖帝就把父亲给放到明仁宗的位置上,所以嘉靖二十九年,大明太庙的牌位是这样的
明太祖、明成祖、明睿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
太庙又变成了八位,而嘉靖帝没有给太庙排满,规划也是想给自己留点余地,因为如此一来,他的后世子孙就能在“四亲”的原则规定上,多一个空位,那么就等于是变成了“五亲”,也就是说他嘉靖帝未来被“祧”出太庙的时间还能延长一点。
整个嘉靖朝的太庙变迁综合来看,最倒霉的就是明仁宗了,虽然说他在位时间不长,可永乐年间他监国多年,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不是骗人的,他之所以在位时间那么短,就跟他监国多年透支了生命有关。
所以明仁宗根本不是看起来的那么无用,相反明仁宗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可问题是让嘉靖来选择,他也只敢对这个“仁”的祖宗下手了,毕竟仁宗皇帝嘛,既然都可以原谅那么靖难之役中的罪臣,那么原谅一下自己的子孙也大概是可以的吧。
这大概就是,好说话的人就容易被欺负的道理吧。
虽然嘉靖帝“强势将自己父亲睿宗放入太庙”和“祧仁宗皇帝出太庙”这两件事做得确实有些不合适了,关于仁宗被祧出太庙这个结局,并不是嘉靖不做就不会发生,根据太庙的原则,仁宗其实未来一定会被祧出太庙,给后世子孙让位,只是嘉靖提前了这个结局罢了。
所以太庙,根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两个有大功绩的皇帝能够不变以外,其他的大致都是可以被改变的,本来始祖都是不能改变的,但到了明朝,太庙的牌位都被增加到了九个了,嘉靖还把明仁祖、明德祖都给祧出来了,就也没有太多的原则可言了。
这也反映了在周礼的传承下,后世总有人会对其进行“修改”,一切的礼法都不是死板的,毕竟礼法,也是为人服务的,若是人被礼法所禁锢了,那才是太过无趣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唐高祖后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后有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后面怎么跟了个明成祖?明朝这唱的是哪一出?
(明成祖朱棣)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会有一种隐隐的感觉,那就是唐朝以前,我们一般称某某帝,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唐宋一般称宗,如唐高宗,唐玄宗,宋仁宗,宋徽宗,前者用的是皇帝的谥号,后者用的是皇帝的庙号。
清朝一般用年号来称代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明朝是一个过渡期,我们既知道有明太祖,明成祖,也清楚嘉靖,万历,崇祯等。
1424 年, 64 岁的朱棣去世。当时朝廷上的庙号是“明太宗”,这个庙号用了将近 100 年。直到嘉靖帝时,才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后世沿用为大家所熟悉。
(内阁首辅 杨廷和)
给先祖追尊谥号和庙号很常见,但给祖先改庙号却是闻所未闻,那么这个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啥要这样做呢?八个字,做贼心虚,欲盖弥彰!
原来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帝死后,独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正德皇帝。这位正德皇帝不但政治上不行,生活上也不行,没有儿子。1521 年明武宗死后,在张太后及内阁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由兴王府世子、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杨廷和是四川成都人,他的名气没有他的儿子——明朝状元杨慎大。《三国演义》开篇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便是杨慎的杰作。
(嘉靖皇帝朱厚熜)
不明不白做了皇帝,这对于朱厚熜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朝廷也找了一位新皇帝,权力平稳过渡,可谓皆大欢喜。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在一些礼仪问题上嘉靖帝与朝臣,朝臣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明朝中期的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
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统与继嗣之争,二是朱厚熜生母的待遇和礼节。
朱厚熜由藩王做了皇帝,这是典型的小宗入大宗。按照传统礼法,他继承皇统的前提是继孝宗之嗣,所以朱厚熜应叫明孝宗为父为皇考,张太后为母后。改称自己的父母为叔父及叔母,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十分荒谬,但在古代宗法制度上却是没有问题的。
但嘉靖皇帝却不吃这一套,完全无法接受。俗话说“小孩子做选择题,成年人全都要”,嘉靖皇帝既要皇位也要父母。
争来争去,最终双方妥协,嘉靖帝称明孝宗夫妇为皇考及母后,在自己的父母前加“本生”二字。明朝朝廷承认朱厚熜生物学上的父母,但在法统及社会学上的父母却是明孝宗夫妇。
这种做法也有后例,清朝光绪皇帝继承皇位,认咸丰帝及慈禧慈安为父母,在自己的亲生父母,醇亲王奕譞及王妃前加“本生”二字。
嘉靖帝即位时年方十四,父亲已死,生母蒋妃还在,便将蒋妃迎入宫中。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蒋妃以什么样的身份入宫?
嘉靖坚持要求以正牌皇太后的名义,这使朝臣无法忍受。如果蒋妃以正牌皇太后的身份和地位,那么在宫中的张太后又将如何处置?最终朝廷众臣还是接受了嘉靖帝的要求,算是告一段落,各赢一场。
这种结果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嘉靖帝及朝臣都不满意,而且持续在争论和发酵。三年后,嘉靖帝抛出重磅炸弹,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母亲为皇太后,这时朝臣简直无法忍受。
时时, 200 多位朝廷官员在左顺门外下跪,请求嘉靖帝收回诏命。嘉靖帝也是干脆,下令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将 200 多人全部逮捕下狱。后来四品以上停俸,五品以下廷杖,当场便有 16 人被活活打死,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案”。
左顺门案后,反对嘉靖帝的声音慢慢消失。一些政治投机分子也顺势为嘉靖帝站台,于是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
(明太鱼朱元璋)
大礼议事件之后的很多年,嘉靖帝仍然贼心不死,后来干脆将自己的父亲一股脑地抬入太庙。这时嘉靖帝屁股已经坐稳,翅膀也已经长硬,自然无人反对。
清朝入关后,明朝的皇统清朝是接受的。即便是崇祯帝也不例外,但对于被嘉靖帝拖入太庙的这位兴献皇帝,清朝却不予承认。
追尊先祖也不是不可以,一般来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开国之君或创业之主,一般都会追尊自己的父祖。二是太子在任上薨逝,继任者承认太子的身份,一般也予以追尊,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明兴宗。
但朱厚熜由小宗入大宗,他自己既不是开国之君和创业之主,他父亲也没有做过一天太子,更没有做过一天皇帝,而将其予以追尊并最终将其供入太庙,这确实不地道。
说了这么多,嘉靖帝与朝臣之间关于生父与生母的身份,祭祀礼仪问题的争论,与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着呢。
朱厚熜由藩王升任皇帝,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得帝位,两者都是小宗入大宗,只不过前者是和平手段,后者是武力手段。
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在朱厚熜看来,都是小宗入大宗,人家都称祖了,我抬个父亲入太庙又有什么关系呢?
奇闻怪事
- 元宵节可以办什么活动?元宵节可以做什么活动
-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暖色调背景
- 还是觉得你最好让黄子华再次出圈 离开栋
- 小学生知道的中国之最图片(看遍中国的五湖四海
- 新建区陶粒生产厂家地址
- 《死囚乐园》:读者真实评价如何 值得一读吗
- 俞渝朋友圈内容深度:如何她的日常分享
- 谁的气场压过范冰冰国内有很多御姐范、气场
- 小米手机价格概览:你关心的性价比之选
- 深圳女装品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时尚潮流
- 如何获得更合理的车险价格
- 湘菜十大招牌菜红烧牛肉乾隆鸭纷纷上榜,第一
- 如何跨越星河,追寻万里浪漫之旅
- 放世界之最(西十高铁又传新消息!建成后,将创
- WooLand World世界网红城在津启动 四大基地赋能产
- 新冠疫苗接种后健康码什么时候更新 新冠疫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