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以为刘备最锋利?_为什么说_怪人怪事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以为刘备最锋利?_为什么说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20www.bnfh.cn怪人怪事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清朝人赵翼曾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势......。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都会用人和其雄才大略才得以三分天下。很多人认为在用人和雄略上曹操最好,孙权次之,刘备排在。我认为这是不对,忽略了刘备起点最低和创业最艰难的条件。曹操、孙权远远比刘备要好,如果刘备有他们那样地条件其功业成就更大。


当初曹操曾对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意思是讲整个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袁绍那些人根本算不上。从此之后曹操一直视刘备为头号大敌。官渡之战前夕不顾众将反对决意亲征刘备。曹操回答诸将讲“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当官渡之战以曹操胜利告终。曹操立马亲自率军去打刘备。征荆州时得知刘备跑了,曹操亲率骑兵追击。赤壁之战时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后发现刘备没有来放火于是非常高兴地讲“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有不少人认为刘备老是打败仗,是常败将军。忽略了刘备实力太弱的原因。曹操打的败仗也不少。刘备也不是经常打败仗。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岂能等闲视之。我下大概列一下刘备历程。


公元184年后随率部校尉邹靖讨黄巾贼。史书记载有功任命为安喜尉。

刘备跟随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到徐州下邳时遇贼,力战有功任下密丞。

不久后刘备任高唐令被贼所破,投奔中郎将公孙瓒。

当时刘备跟随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领平原相。

公元196年刘备率军跟袁术交战,史书记载更有胜负。吕布趁机袭了徐州,刘备败于袁术。

杨奉、韩暹在徐州杨州一带劫掠,刘备击败并斩杀两人

公元199年刘备在曹操的帮助下率军攻吕布,被其部下高顺所败。

公元199年刘备重新占据徐州,自守小沛。曹操派部下、刘岱王忠率军征讨,败于刘备之手。

公元200年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备大败,北投袁绍。在官渡之战袁绍派刘备率军袁军攻汝南,败于曹仁之手。

刘备回到袁绍那里带走自己的人马来到汝南。曹操派蔡阳率军征讨,蔡阳被刘备斩杀。

公元200年十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备跑了。


公元202年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进攻刘表。刘备设伏兵,夏侯惇、于禁等大败。


从这上面来看刘备也是胜多败少。东晋张辅《名士优劣论》为刘备正名。人们以曹操占据北方,都认为曹操胜过刘备,但我认为刘备胜。平定祸乱的人主,要以能收获相将人才为根本,会不会打仗,不是主要。人们都拿刘备被吕布袭击,被曹操打跑,东征被陆逊打败,这些事来讲。虽然刘备被吕布袭击,但却没有像曹操被徐荣那样打败,失马被创之危也。刘备在荆州时,刘表父子不听其计。刘备只有人马数千,给曹操打败得逃跑。但也没有像曹操为吕布北骑所禽,突火之急也。虽然刘备给陆逊打败,但也没有曹操被张绣所困,挺身逃遁,以丧二子也。刘备是打了不少败仗,但也没有曹操败得那么惨危。


历代不少人都认为曹操、孙权用人在刘备之上。但忽略了一点就是刘备的起点是最低也最艰难。曹操和孙权比刘备好太多了。曹操起兵诛董卓时,夏曹两个家族相助。又有大批士人相助。孙权就更好了,父兄留下一批文武人才,又有现成的地盘。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但已经是远的不能再远了。连爵位都没有了。其祖父不过是县令,其父不过小吏。到了刘备时已经沦落为贩履织席。


曹魏这边的不少人都提到刘备得人心,手下都愿意以死相报。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担任平原相时,郡民刘平看不起刘备派人刺杀。但刺客不忍心下手,把刘平的事告诉刘备。其得人心如此。曹魏的《魏书》倒是记载了刺客不忍下手的原因。刘备当时不知道是刺客,对待他非常好。当时很多百姓没有饭吃,很多都聚在一起抢掠。刘备对外剿灭盗贼,内对安抚救济百姓。普通人来投奔,刘备跟他们同席而坐,吃同一锅饭。于是有很多人投奔刘备。关羽曾回答张辽不留的原因“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我个人认为诸位诸侯尊重刘备,是因为其以仁义为先。这样东西是他们曾经拥有又抛弃。赵云为何一直跟着刘备,用赵云自己的话回答从仁政所在。一开始赵云没有投袁绍而是投奔了公孙瓒。当时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后来赵云发现公孙瓒不是仁政所在,所以离开了。公元200年赵云得知刘备来了冀州邺城,于是从常山北上邺城。


虽然史书对于刘备前期的记载非常少,但也是从一些事情来看刘备一直坚持仁义为先,以人为本。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所包围,孔融让太史慈去找平原相刘备来救援。太史慈对刘备讲“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刘备惊讶地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刘备立马派了三千人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从这《三国志》这段记载来看,当时孔融并不认识刘备,但听说过刘备有仁义之名。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刘备从新野往江陵跑时随行十多万百姓,每天日行十余里。史书虽然没有讲百姓为何愿意跟着刘备。我认为跟刘备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有关系。当时有人劝刘备应该弃百姓赶紧去江陵,现在人数虽然多,但将士少,一旦曹军到来,怎么抵抗。刘备回答讲“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有人讲刘备这是虚伪,因为刘备还是跑了。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不对,毕竟刘备坚持到一刻了,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只能自保。何况刘备肩负匡复汉室的重任。


在刘备从新野往江夏跑路的过程中,居然有很多荆州士人纷纷跟随南下。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当时刘备是去逃难他们却依然跟随。就连刘琮身边的一些人也跟随着。(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在逃跑途中刘备跟赵云失散,有人对刘备讲赵云肯定是投曹操去了。刘备手拿手戟指着那人讲“子龙不弃我走也。”赤壁之战后淮南的雷绪带着数万人用五体投地之礼投刘备,雷绪没有就近投孙权。


在刘备一生中都是坚持以信义为本。有人讲刘备是靠奸诈和狡猾才得以分荆夺益。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不对。袁绍占据冀州的手段就光明吗?吕布给刘备捅一刀就不奸诈吗?孙策兼并江东就不残暴吗?曹操、孙权多次屠城,这已经找不词形容其暴了。东吴北伐返回时曾趁机进攻魏国一个县城。城中守将发现吴军到来,立马关闭城门。当时魏国百姓正在赶集。这些百姓都给吴军杀死了。裴松之评论此事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公元199年刘备向曹操请求去拦截袁术。刘备到了徐州就占据下邳,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留下关羽守下邳,刘备自己返回小沛。徐州人得知刘备回来了,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也就是说徐州各郡县都反了响应刘备。要知道刘备主政徐州也就一年左右。曹操派部下去打刘备都给击败了,于是曹操决定亲自出马。郭嘉也力劝“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从曹操和郭嘉所讲的话来看,刘备才是真正的人杰,不是袁绍能相提并论。不能给刘备发展的时间。曹操一出马,刘备被击败,投奔袁绍。有一件事情被世人所忽略了。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到了邺城一个月后,在小沛被曹操打散的士兵不断地跑到邺城找刘备。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从小沛到邺城,遥遥千里路程。这是何等得人心。光这一点,曹操、孙权那一个做得到如此。这也是为何程昱、郭嘉、傅干等人讲刘备能得人死力。


在刘备的部下中关羽、张飞、简雍、麋竺、芳、孙乾、赵云、陈到、刘琰等是最早跟随。这些人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十多二十年。他们跟刘备依附邹靖、毌丘毅、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刘备征战多年功业不成,自己都感到悲伤。他的依然对刘备不离不弃。关、张、赵、陈到要是跟着曹操,混个名号将军也不难。麋竺、芳、孙乾、简雍混个太守、刺史也是可以的。曹操曾为拉拢麋竺、芳,表荐他们做官。据《三国志》记载皆去官随先主周旋。他们为何放着大好前程不去,为何背井离乡跟着刘备颠沛流离。正是因为刘备礼贤下士。一方面他们想跟着刘备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刘备给予地东西不是钱财和官爵能相提并论。


有一次刘备上厕所看见大腿处长胖了,当时就流泪了。刘表问刘备怎么回事。刘备回答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现在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悲从中来。这时刘备已经征战二十多年,四十多岁了。城不过新野(暂借刘表),人马数千。刘备放弃了志向了吗?我认为没有。公元207年刘备见到诸葛亮讲“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从这段话就知道刘备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


一些跟随过刘备的人,即使时间不久,也是对刘备大嘉赞扬,也不会抵毁。徐州人陈登曾论天下人时曾讲“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兖州人袁涣曾被刘备举茂才。后来给吕布抓住,要求其写信骂刘备。即使以死威胁,袁涣也不写。后来传言讲刘备死了,曹操这边的人纷纷庆祝,只有袁涣独不贺。


蜀汉很多人为报刘备殊遇都甘愿献出生命。公元220年时荆州人习珍举七县起事,并联合武陵太守樊胄。后粮、箭皆尽,习珍对部下讲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然后自杀。受汉厚恩不是汉朝,而是指汉中王刘备。夷陵之败,益州人程畿率水师逆江退军,吴军追兵赶到。部下劝抛弃船只,便可以逃脱。程畿回答“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夷陵之战时,将军傅肜率军断后。吴军劝他投降。傅肜大骂“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然后冲入敌阵战死。蜀亡时傅肜儿子傅佥在阳安关战死。司马炎佩服的评价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从刘备处置黄权家人一事就知道为何得人心。在刘备兵败夷陵,镇北将军黄权率军在江北因归路被切断只得北上投降魏国。曹丕问黄权“您背弃叛逆效命顺从天意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作法吧。”黄权还维护刘备讲“为臣受过刘蜀主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当时蜀汉执法部门要求处置黄权家人。刘备讲“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对待黄权的家人如以前那样。公元263年黄权儿子黄崇激励将士,与魏军决一死战,在阵前被魏军所杀。


蜀汉灭亡后,镇守南中霍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部下劝霍弋早点投降。霍弋讲“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公元264年霍弋得知刘禅被司马昭迁往洛阳并封为安乐县公,这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霍弋为何这样子的原因用诸葛亮《出师表》的话来回答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请问东吴、曹魏灭亡之际有多少像习珍、程畿、傅肜、傅佥、诸葛瞻、诸葛尚、罗宪、霍弋等这样的臣子。




正所谓年少读三国喜欢的是武艺高强的,关羽,张飞,赵云,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人到中年;则更喜欢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而后才觉得刘备最了不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论武艺,刘备不如关羽、张飞、赵云;论智谋,刘备不如诸葛亮和庞统。,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庞统这些武将和谋士都甘愿追随刘备,听从刘备领导。

那时皇族血统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刘备这个卖草鞋的都是皇叔,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刘备有皇族血统,这些文臣武将才追随他。

刘备的起点很低,只是一个手工业者。而曹操、孙权、袁绍、袁术等等这些人都是豪门,家里是豪强地主,起点高,有做一番事业的基础。跟那些人比,算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估计袁绍袁术在吃海参鱼翅汤时,刘备在编草席。

曹操父亲虽然是太监的养子,有不名誉的身世,但他出生时,父亲是费亭侯,官至太尉,小曹也是见过世面的人物。

孙权接手江东时,父亲兄长已经打下一片江山,有一群忠心耿耿的文武英杰团结在他的身边。

其他刘表、刘璋、吕布、张绣等,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世袭武士,早就有自己的天地了。

但刘备硬是从中闯出一条路,淘汰了许多比他条件好的多的同学,成为三位成绩优异的毕业生之一,不能不说刘同学有两把刷子。

那么,为什么刘备能够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庞统这些武将谋士团结起来,最终割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呢?本人分析有以下(5)个观点。

第(1)有目标。

刘备的目标是匡扶汉室。那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皇家的概念。匡扶汉室,其实就是胸怀天下,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吃吃喝喝,风风光光。所以,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他手下这些人和他一起颠簸流离、千辛万苦,却矢志不移。像吕布、公孙瓒、刘表、张绣、刘璋等诸侯,根本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很多有本事、想干大事的人不会去追随他们。

第(2)会用人。

打仗时,只有关羽、张飞这些人冲在前面,刘备从来不会冲在前面;出谋划策永远是诸葛亮,刘备一直不自做主张,唯一自作主张了一次就是起兵伐吴,在白帝城托孤。

领导者不是万能的,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要敢于放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刘备这一点做得很好。

第(3)有格局

刘备的大半生是寄人篱下,一直保持了组织的独立性。没有大的格局,往往以小击大,早就被曹操、袁绍这些人收拾了。只有在困难的条件下隐忍不发、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能在时机成熟时迅速做大做强。

第(4)有策略

刘备前半生一直和曹操、吕布这些人征战,屡战屡败,不是刘关张不行,而是曹操和吕布这些人太厉害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意见,转变了策略,拿下了西川,继而拿下了汉中,保住了荆州,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如果刘备不改变策略,继续和曹操纠缠不休,早晚会被曹操消灭掉。

第(5)讲团结

刘备手下的武将、谋士都是盖世奇才,但这些人没有互相看不起、互相拆台;刘备取了西川之后,自己的嫡系人马和西川的原班人马也很和谐。而曹操的手下和孙权的手下,都存在窝里斗的问题,这无形中消耗了战斗力。

能够让部下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也说明了刘备这个人很有领导能力,能够驾驭这些牛哄哄的大佬们。

正因为如此,刘备不成功都是不可能的。此人是三国时期最落魄的草根,却差点成为三国大赢家。





关于三国刘备最厉害的说法比比皆是,但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刘备老谋深算,以示弱手段笼络人心,招贤纳士,然后为其所用。,认真分析起来,却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厘清。第一是刘备这个人本身和曹操、司马懿相比,论武功不行,论文才不行,论兵法更不行。曹操本身即是文武全才,足智多谋,加上手下人才荟萃,又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所以刘备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和他相差太远;司马懿是在曹操死后才扬名天下,论军事才能甚至还在曹操之上,刘备更是没法相比。但刘备的优势却表现在软实力上。第一刘备是汉朝前辈皇族的后裔,曹操挟持的汉献帝还要尊他为“皇叔”,所以在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传统习惯上占据着一种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的一种优势;第二刘备善于示弱,动不动就会痛哭流涕,还谦逊至极,让手下不得不同情,甚至陪着他心酸。在爱民方面,道德方面,他也确实表现得不错,让人确信他就是正义的化身;第三,因为他会示弱,不猖狂,在用人方面又敢放开不怀疑,所以他自从得到诸葛亮之后就一步步逐渐走向胜利;第四,他假借仁义的品德,掌控着当时最著名的五虎上将为他所用。又以最谦卑的态度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为他所用。而诸葛亮则是当时天下最顶尖的军事和政治奇才,这就形成了武有五虎上将,文有诸葛亮替他掌管全局,他只是作为一个成功的董事长而悠哉悠哉就可以;第五,也是历史机缘遇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又属于具有君子、忠诚等方面的品格,所以刘备不厉害也不行。




汉末三国时期,是世族门阀的天下,刘备是寒门崛起的典范!

先说曹操官宦出身,青年时做过洛阳令,当过“西园八校尉”,刺杀董卓失败后招募五千精兵,得到兖州张邈等支持跻身“十八路诸侯”,洛阳遇挫快速恢复元气镇压青州军,三年时间便占据青、兖两州,征伐徐州陶谦,抗击扬州袁术,奠定日后统一北方的根基,,曹操为减少粮草消耗,屡次屠城掠夺民财,更盗掘汉朝皇陵,仍未化解内部反抗势力的掣肘,限制曹操对外用兵统一全国!

再说孙权有个专属词汇“承父兄之基”,其父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立下赫赫战功,被册封为“豫州牧”踏进贵族行列,其兄小霸王孙策,率千余兵力渡江,征战数年鼎定江东,孙权接掌权力时,武将拥兵自重,世族掌握财政,依靠庐江周瑜勉强稳住局势,赤壁之战险些被群臣出卖,与曹操争夺南郡损失惨重,寿春之战接连惨败,晚年更因立储而滥杀群臣,导致吴国内部分裂衰败!

说回刘备,受汉武帝推恩令影响,到刘备时只能“贩席织履”度日,镇压黄巾军立功当上县令,屁股没坐稳就辞官投奔公孙瓒,受陶谦推荐执掌富庶的徐州,屁股没坐稳被吕布偷袭夺走,跟过曹操,辅佐袁绍,投奔刘表,赤壁之战刘备凭借新野积累的兵力,轻取荆南四郡有根据地,以调解益州与汉中冲突为名,率军入川最终夺取益州,成就汉中王霸业,刘备都是以弱胜强的姿态。

综述刘备50岁还一事无成,没有地盘、缺乏财政、兵少将寡,但刘备敢迎战曹操,孙权才加入战团,打赢赤壁之战,刘备接连赢得“益州攻防战”和“汉中之战”的胜利,“夷陵之战”孙权屡次遣使请罪,刘备的军事生涯达到鼎盛,受军力和后勤掣肘战事拖延,被陆逊抓住漏洞所击败,刘备名为皇族与寒族无异,所以他的奋斗更为励志,对于更多中年以后的人来说是希望的象征。




我们常说喜欢刘备,是因为他足够励志。一个卖草鞋的,白手起家,却能够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甚至于登基称帝,成为那个时代最牛的几人之一。

确实如此,在汉末群雄里面,刘备的起点几乎就是最低的。看看曹操袁绍这些人,正儿八经的官二代出身,家世背景一个比一个牛。

比如曹操的爷爷乃是大宦官曹腾,封费亭侯;曹操的父亲则官至太尉。所以曹操二十岁便能举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而袁绍则更牛,出身汝南袁氏,头顶着四世三公的招牌,走到哪儿人家都得被高看一眼,毕竟满朝士族,多半都是他们家的门生故吏。而他的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位列三公,乃是当时朝堂上权柄人物。正是因为有着如此豪横的家世,袁绍才能年少为郎。

再看看刘备,父亲早亡,家道中落,甚至小时候只能是跟着母亲织席贩履为生。即便是后来生活好转,还拜到了卢植这样的大儒当老师。但和曹操袁绍这些人比起来,他依旧是草根。虽说头上顶着宗室的帽子,但在那个时代,有谁会当回事儿?

要知道这可是在东汉末年了,宗室子弟遍地走,刘备这个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没有八千,也有一万。

最为明显的一点,曹操袁绍他们凭借家资,二十出头,便能步入仕途;而刘备只能是自筹兵器马匹,参军入伍,靠给朝廷卖命,去博取一个前途。中平五年的时候,刘备靠着在战场上拼命得来的战功,好不容易才混了一个安喜尉的职务。而袁绍和曹操这些,却已经是西园新军八校尉之一,成为了当时的军界新星。

所以,刘备和他们的起点,完全就不在一个高度上。刘备最终却还是赶了上了,甚至成就还超过大部分的诸侯,这就非常难得了,妥妥的草根逆袭。说他励志,绝对是名副其实。

不过,你们知道,刘备他为什么能够草根逆袭吗?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事实上,历史上白手起家的人有很多,比如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单从结果而言,朱元璋显然才是最励志的,人家开局一个碗,却打下了一个国祚近三百年的大明朝。如果从过程来看,最励志的还是当属刘备,因为刘备这一生失败太多次了。

比如公元188年,刘备当了安喜尉,正式步入仕途,结果没多久就遇上了朝廷的下岗潮,刘备这种毫无背景的可言的草根,理所的被炒了鱿鱼。公元190年,刘备再度凭借战功,混了个高唐令的官职;结果又碰上了黄巾军作乱,连城池都被攻破了,刘备只能弃城逃亡。

公元194年,刘备接棒陶谦,入主徐州,第三次创业初见成效。结果又遇到了吕布,在其率军与袁术对垒的时候,率军突袭下邳,偷了刘备老巢。刘备而大败,最终只能让出徐州。第三次创业又失败了。

公元198年,刘备在许都开始第四次创业,和曹操共事。结果因为衣带诏事件,刘备和曹操闹掰,一番大战下来,刘备溃不成军,连妻儿都成了曹操的俘虏。遭到曹操追杀的刘备,只能再度逃亡,第四次创业又失败了。

公元200年,刘备在袁绍底下做事,跑到汝南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创业。结果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惨败,刘备没了靠山,根本无法抵挡曹操,只能是南下逃亡,投奔刘表。很明显,第五次创业又失败了。

不难发现,刘备这一路走来,在不停地摔倒。每一次摔倒之后,他都能爬起来,这才是最为难得的。试想一下,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像刘备这样,明明屡战屡败,却又能屡败屡战。要知道对于刘备而言,他所经历不仅仅是屡次失败所带来的压力,更有着来自岁月的消磨。

在《三国演义》里面有这么一段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话说当初刘备还在荆州给刘表当小弟,有一次刘表请客吃饭,刘备作为下属自然是要去赴宴。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刘备离席去上厕所。就在厕所里面方便的时候,刘备突然发现,自己大腿上一堆赘肉,顿时心生感慨,大哭了起来。

后来回到席上,刘备的脸色仍有泪痕。刘备的这一异状,被刘表所察觉。于是刘表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好歹堂堂男子汉,怎么就哭了呢?

刘备可能是多喝了两杯,加上悲从中来,有心吐槽,所以也没有隐瞒。他告诉刘表,自己当年骑马打天下的时候,大腿上全是腱子肉。如今在你这里天天享福,马也骑得少了,大腿上的肉都长起来了。刘备自己好歹也一大把年纪了,却一事无成,只能是靠着老哥接济,混吃等死,实在是有些悲伤,所以就没忍住。

“备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久不骑马,髀里肉生,日月如流,老已将至,功业却毫无建树,所以不能无悲。”

事实上,这段故事也并不是小说杜撰,而是出自西晋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还诞生了“脾肉之叹”的成语典故,意指不甘堕落,壮志未消。

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哭过好多次,大部分看起来都是逢场作戏。唯独这一段,怎么看都像是在真情流露。尤其是在我年纪大一些之后,更加理解刘备当时的状态。

曾几何时,刘备也是一个充满着理想的有志青年,喊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口号,一心要出人头地,做个大人物。他在中平元年开始创业,在这乱世之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如今年近半百,却依然是寄人篱下,连个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毫无建树可言。

这就好比是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踌躇满志,未来可期,一心想着要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呢?十几年过去了,几乎还是原地踏步。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干的,那种成功实现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像我这种在现实中挣扎,日月无光的人。想想蹉跎半生,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受?

不过,难受归难受,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我们,早就没有了昔日的雄心壮志,习惯了躺平。因为人是有惰性的,随着时间的积累,曾经的满腔热血,激情无限,会被生活逐渐的消磨,最终消失得一干二净。

我这一路走来,看到过太多那种“自甘堕落”的人了,包括我自己。没办法,这就是生活,只要时间足够长,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就能把大多数人所谓的理想给打得稀烂。

所以,一般人到中年,大都自觉未来无望,只求一份稳定收入,维持家庭,然后混吃等死。刘备并不是这样,当时他虽然已经是四十多岁了,但壮志未消,他依旧想要去追逐理想。因为对于刘备而言,这点挫折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因为对于刘备而言,他其实是一个已经习惯得了失意的人。之前创业近二十年,他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坎坷,但他每一次都能爬起来,重整旗鼓,大不了就从头再来嘛。

于是在建安十二年,他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他联合孙权,于赤壁击败曹操,随后乘势拿下半个荆州。

建安十六年,他率军入川,花了三年时间搞定刘璋,领益州牧,终成一方诸侯,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他率军与曹操战与汉中,大胜而归,进位汉中王。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年号章武,坐上了属于自己的羽葆盖车。百折不挠,终不为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刘备已经六十岁了。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这已经是到了该退休养老的年纪,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去折腾了。对于刘备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他的梦想,并不只是偏安一隅,作为一个安稳皇帝。他想的是一统中原,做这天下的主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曹操的诗来比喻刘备,虽说多少有些别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很适合刘备。

于是在章武二年,刘备伐吴,怎奈命运弄人,这一次刘备败了,而且是惨败。蜀汉的精锐,被陆逊在夷陵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心力交瘁之下,刘备驾崩。但你得清楚,即便是死,刘备也是死在了奋斗的路上,他从未停下过自己的脚步。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尚有如此壮志,实在是难得。

或许对于壮志尚在的年轻人而言,刘备这种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算不得什么。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就会愈发地明白其中的艰辛,自然也就会更加地敬佩刘备,尤其是那些和刘备一样活到了六十多岁的老人们。

看看刘备,再看看自己,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有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如今壮士暮年,只能一把辛酸老泪,只能暗自地感叹。金圣叹曾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或许原因就在这里吧。

所以,年纪越大,越觉得刘备厉害,不是因为他的成就有多高。而是明白他的过程有多么的不易。回看刘备的一生,屡败屡战,永不言弃,这才是我等凡人的榜样啊。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