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效果都怎样?_孙权的
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孙策的子孙在孙权掌权后,一开始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待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孙策的长子孙权和孙策的孙子孙翊。
孙权和孙翊的关系比较紧密,孙权对孙翊十分关爱,也经常让他参与政务。孙翊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孙权也曾经考虑过立他为嗣,但因为孙翊夭折而未能成事。
孙策的次子孙匡也得到了孙权的信任,被任命为南昌太守,并在官场上表现出色。,孙匡后来因为被人诬陷而被处决。
孙策的另一个孙子孙皓曾被立为皇太子,但在孙权晚年时期,由于孙皓的荒淫无度和昏庸无能,被孙权废黜。
,孙策的子孙在孙权掌权时期,有的得到了政治上的提拔和支持,有的则因为自身原因被迫害或失势。
孙策有一子三女,唯一的儿子叫孙绍,先封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个女儿倒都嫁的不错。孙策死后,孙权对哥哥的子孙待遇是很一般的,孙权称帝,居然只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还不能世袭罔替。
(孙策为许贡三门客所害)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早年,孙策继承父亲遗业而屈事志大才疏的袁术,但在袁术处屡不得志,遂有离开袁术创立基业的想法。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袁术处借得3000精兵东渡长江,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大破会稽太守王朗和吴郡豪绅严白虎,终于在江东站住脚跟。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之决裂,得朝廷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正当孙策踌躇满志准备发兵北上之时,这一年的四月却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手下三门客所伤,不久后即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孙策召来其弟孙权,将江东之事托付于他。
(孙策、孙权之父孙坚)
年仅18岁的孙权接替兄长统领江东军国大事,并最终把东吴带到了与魏蜀并列的三国鼎立之势。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即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且不说孙权是接过兄长孙策的权力才开创了吴国基业,单就他在称帝后对父亲和兄长不同追谥上,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私心。毕竟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后,连他的伯父司马师都被追尊为景皇帝。
长沙桓王孙策共有一子三女,这其中,三个女儿后来都是由孙权做主,嫁给了很有名望的东吴世家大族。长女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长子顾邵;次女嫁给了吴国大都督、丞相陆逊;三女嫁给了吴国名将朱治次子朱纪。孙策的女儿不是嫁给功臣之后,就是嫁给当世名将,而且全部由孙权做主,可见孙权对这三位侄女确实是非常疼爱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孙策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刺受重伤,推断当时孙绍的年纪还很小。当时东吴基业才草创没几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孙策不是没考虑过继任人问题,孙绍实在是太小了,要让一个小孩来总摄江东大局,不仅孙策自己不放心,所有与他一起打江山的部下也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自然是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孙权了。孙策临终前,意味深长的对孙权说了一段心里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一段话感人肺腑,既是孙策的临终遗言,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极大肯定。接过代表江东最高权力印绶的孙权痛哭流涕,发誓要以父兄为榜样,建立不朽功业。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当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吴大帝孙权)
可是,孙权在称帝后,在对父兄的追谥一事上,是明显区别对待的。孙权之父孙坚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而兄长孙策,则仅追谥为长沙桓王,不管孙权是出于哪一种想法,他的江山毕竟是从孙策手上接手的,自己称帝后仅仅追谥兄长为长沙桓王已属说不过去,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长沙桓王还不能世袭罔替,也就是说,王爵只属于已经死去的孙策一人,孙策在世唯一的儿子孙绍还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孙权称帝时,孙绍被封为吴侯,此爵非同一般,一来吴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吴侯便是孙策,次任吴侯是孙权,孙绍承父爵本无可厚非。但很快的,孙绍连吴侯爵位都被取消了,改封了个上虞侯,没有封王已经够憋屈了,毕竟孙权称帝后他几乎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唯独对这个侄儿另眼相看,孙绍现在连父爵都不能继承,莫名其妙的封了一个上虞侯,他心里应该有多憋屈啊。
(孙策一脉只传三代便绝嗣,令人可惜)
分析孙权的做法,其实大家不难想象孙权这是在极力“去孙策化”,消除孙策在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自己作为东吴政权继承人的合法性。孙权这一做法依然在后世广受批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孙权称帝后权力已经稳如泰山,他完全可以追谥兄长孙策为帝,西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不是一口气追谥了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和伯父司马师三人为帝。由此可以看出,孙权在这件事上是明显存在着私心的。
孙绍卒年不详,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孙奉,在孙绍死后承袭了上虞侯爵位,270年,孙奉被吴末帝孙皓诛杀,孙策一脉绝嗣。
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都断子绝孙了。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外号江东小霸王,而在历史上孙策也被评价为类似于霸王项羽的英杰人物,历史上的孙策骁勇善战,统一了江东地区,孙策却在26岁时就英年早逝,最终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孙权,而正是由于孙策奠定的基业才使得孙权最终开创并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
孙策和孙权之父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被杀,当时年仅17岁的孙策便承担起了振兴孙家的重任。此后孙策东征西讨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袁术就曾经感叹过自己如果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而无憾。
公元200年,孙策夺取了豫章郡(现今江西南昌)基本统一了江东地区,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孙策便想出兵北上,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机后防空虚,率精兵奇袭曹操的老巢许都(现今河南许昌)迎取汉献帝。
当初孙策曾对曹操展现出了臣服,于是曹操不以孙策为意,还以汉献帝名义册封孙策为吴侯,这样孙策才得以有机会统一江东地区,后来曾被孙策打败的吴郡太守许贡为了夺回自己的吴郡地盘,许贡给曹操秘密上奏折,称孙策有项羽之勇,野心勃勃,建议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召孙策入京。
许贡这番密折如果被曹操看到,那么曹操为了和袁绍对峙时扫除后顾之忧,肯定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孙策到许都,孙策如果接受征召,那么就会被曹操监控起来,江东地区也就不足为虑了,孙策如果不接受征召,那么就意味着孙策公开背叛朝廷,与东汉朝廷决裂,那曹操就有理由号召江东地区其他的军阀起兵讨伐孙策,这样一来孙策刚刚统一的江东地区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又会重新四分五裂,孙策的辛苦也就白费了,许贡这一招很厉害。
很不巧许贡的奏折被孙策截获了,孙策看到之后既惊且怒,于是孙策盛怒之下将许贡满门诛杀,只有许贡门下三名门客拼死护着许贡幼子跑了出来,此后许贡三门客就一直寻找机会刺杀孙策为许贡报仇。
也就是在孙策准备奇袭曹操老巢许都之际,许贡三门客找到了机会,他们趁孙策游猎的时候落单的机会,对孙策实行了刺杀,孙策为人十分骁勇,当场击毙一名门客,两名门客却重伤了孙策,不过两名门客被随即赶来的孙策护卫所杀。
虽然三名刺客全部死于当场,但孙策却重伤难治,孙策病危时就开始与手下商议继承人选的问题,当时孙策家里的情况很尴尬,孙策年纪最长也不过26岁,由于孙策常年征战,他的子女并不多,当时仅有一子三女,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当时才2岁。
孙策当时就面临三种选择,一种就是让手下扶持2岁的儿子孙绍继位,想一想孙绍那么年幼,会不会夭折且不说,就说这么年幼怎么能服众,而且当时江东地区还十分不稳定,如果让儿子孙绍接位的话那么孙策创下的基业肯定就会分崩离析。
第二种选择就是当时孙策的手下建议立孙坚的次子孙权继位,孙权虽然当时年仅19岁,但为人老成持重,很有谋略,还经常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声望很高。
第三种选择就是以谋士张昭等人为首,建议孙策立三弟孙翊继位,当时孙翊年仅17岁,不过相比于孙权,孙翊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与孙策更像,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最终孙策在三个选择中选择了让二弟孙权继位,孙绍年幼这是孙策不可能选的,孙翊确实很像孙策,骁勇善战,但孙翊为人性格暴躁,没有城府,喜怒形于表面,孙策考虑到江东基业刚刚稳定,急需要一名有城府有谋略的人来巩固稳定基业,而孙翊适合开疆拓土,却不适合巩固基业,孙策才会选择让孙权继位。
所以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策这意思就是希望孙权可以守成,确实后来历史也证明了孙权是很合适的守成之君,他在接替孙策之后只是在孙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扩张,始终没能北上与曹操一争长短。
可以说孙策没能让自己的儿子孙绍继承吴侯之位还是无奈之举,毕竟孙绍当时太过年幼,孙策只能让弟弟孙权继承了吴侯之位。
后来孙权凭借孙策留下的基业终于开创了与魏国、蜀国并立的吴国,公元229年孙权先在武昌称帝,随后迁都南京,也是在迁都之后孙权开始追谥父兄并为之立庙,孙权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追谥了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
如果说孙权不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是为了避免侄子孙绍卷入皇位之争,担心孙策被追封为皇帝,孙绍就有了皇子身份,就有资格和孙权的儿子们争夺皇位了。
可如果孙权真是这样想的,那为何孙策的长沙王爵位居然不是世袭爵位,孙权在称帝之后虽然追谥孙策为长沙王,但他的侄子孙绍却没能承袭长沙王爵位,而是最先被册封成了吴侯。
从这就可以看出孙权的器量有多么狭隘,而且孙权在掌权后一直努力在江东地区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他在称帝后封侄子孙绍为吴侯,也是想告诉所有人,吴国的基业是他孙权开创的,而他的哥哥孙策只是吴侯,现在把吴侯的位置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就算是他们兄弟之间两清了。
孙权的私心其实很重,他在掌控江东统治权后,一直努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他想给人打造出一种吴国基业全都是由他一手创立,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江东地区的去孙策化最为明显。
主要就在于用人上,孙策临终时给孙权留下了包括周瑜、张昭等人在内的不少部下,在赤壁之战后,除了立下大功的周瑜之外,其他孙策旧部基本都被孙权所边缘化,最主要的就是张昭。
张昭这个人出身江东名门望族,在江东地区很有威望,孙权最开始依靠张昭凝聚了江东士族人心,由于张昭曾经推荐过孙权的弟弟孙翊当继承人,加之他在赤壁之战时属于主降派,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表面上虽然尊重张昭,但内心中却很反感张昭,张昭的结局也十分凄惨,在孙权称帝后,张昭被虚职高位赋闲供养起来,只能在家中著书立作度过余生。
可以想象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未来也会被孙权卸磨杀驴如此对待,对孙策旧部的边缘化,也代表着孙权在江东地区极力想淡化孙策的影响。
而且孙权在称帝之后,对外一再表示自己之所以能称帝,除了靠自己运筹帷幄之外,就是依靠的周瑜,要知道周瑜是孙策的至交好友,也是孙策留给孙权的得力干将,孙权宁可凸显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也不肯承认自己称帝的基业是哥哥孙策为他开创的,可见孙权就不想让别人提起自己是依靠哥哥孙策才开创了吴国。
所以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王,还不许侄子孙绍承袭王爵,其实主要也是为了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如果让孙绍承袭了长沙王爵位,那不就代表着孙权承认了孙策之前的功劳,所以孙绍不能承袭王爵。
后来孙权还觉得封孙绍为吴侯,而吴侯这个爵位毕竟是之前汉朝册封给孙策和孙权兄弟的爵位,孙权自己也在吴侯的爵位上很多年,他觉得容易引起误会,所以他又改封侄子孙绍为上虞侯,到孙绍被封为上虞侯之后,这个爵位基本就和外姓大臣获封的爵位差不多了,要知道吴国名将陆逊的爵位也就是江陵侯,和孙绍的上虞侯等级是一样的。
相比之下代兄终弟及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则比孙策和孙权兄弟好看多了,三国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创立的晋朝所统一,而晋朝能统一中国其实是靠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司马师贡献最大,可以说司马师对晋朝建立的贡献等同于孙策,也是属于奠基者。
司马懿为儿子铺平了道路,带领司马家族在魏国做大做强实际上还是靠得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司马师一生无子,只有三个女儿,他临死时也面临了选择谁当继承人的问题,最终他选择把位置让给年长的弟弟司马昭,也是兄终弟及。
司马昭对大哥司马师让位之恩很是感激,他把自己优秀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嗣子,司马昭临终前还不忘叮嘱儿子司马炎不可忘却伯父司马师创业之功,司马炎在称帝后,不仅追谥了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连大伯司马师也被他追谥为晋景帝。
司马师可不是单纯的因为没有儿子才被追谥为晋景帝的,要知道司马攸是他的嗣子,从古代礼法上来说嗣子和亲生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而且司马攸一度还真对司马炎的皇位威胁很大,司马炎还是不顾这些坚持追封大伯司马师为皇帝。
后来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后,果然就有了麻烦,由于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智力不太健全,就有不少朝臣建议司马炎册立弟弟司马攸为皇太弟,理由就是司马攸既有司马昭的血统,名义上又是司马师的嗣子,立他当皇太弟可以兼祧两支。
虽然司马炎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从这还是可以看出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皇帝后,由于司马师有嗣子,确实给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可是司马炎在追谥司马师时他就应该会想到这些,他还是坚持给司马师追谥了皇帝谥号,这也说明了相比之下司马炎比孙权有气量多了。
其实孙权不仅对待哥哥孙策如此,他对待其他的弟弟和近亲宗室也是非常刻薄,孙权除了三弟孙翊之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四弟孙匡和五弟孙朗。
孙翊由于脾气暴躁,最终被下属妫览和戴员所暗杀;孙匡是曹操的侄女婿,当初曹操为了笼络孙策,特意把亲侄女嫁给了孙匡,而五兄弟中就属孙权与孙匡关系最为亲密,不过孙匡英年早逝没有太多的事迹;孙朗是孙坚的庶出之子,与孙权算是异母兄弟,关系本来就不太好,后来孙权借着孙朗触犯军法,将他永远圈禁起来。
孙权称帝后,他这些亲侄子基本都不得重用,只有与孙权关系亲密的孙匡之子孙泰经常被孙权带在身边,不过孙泰后来在合肥之战中替孙权当了一箭就死了,相比之下孙权反而更加器重与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孙氏宗亲。
在孙权称帝时孙绍已经成年,但与父亲孙策不同,而是成长为一名文士,不过孙权也没有重用孙绍,只是因为孙绍精通礼法,所以孙权在称帝时命孙绍和张昭共同制定吴国礼制。
孙绍在吴国建立后基本碌碌无为就去世了,孙绍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爵位,到了孙权的孙子吴末帝孙皓时期却惨遭灭门,原来孙皓继位之后残暴无道,沉迷酒色,有一次很久没上朝,民间传言孙皓已经去世,孙权第五子孙奋和孙策的孙子孙奉二人中一人将有可能继承皇位。
后来孙皓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怒,于是他将孙奋及其子孙全部诛杀,孙奉满门也被孙皓所杀,所以在吴国后期孙策就基本断子绝孙了。
从孙皓杀孙奉满门也能看出来孙策对于东吴地区的影响确实很大,一直到吴国后期,孙策已经去世70多年,东吴地区的人还希望孙策的子孙能继承皇位,也难怪孙权想极力淡化哥哥孙策的影响力。
所以从孙权的所为也能看出他的猜忌之心很重,他唯恐皇室近亲尤其是孙策的儿子孙绍来争权夺位,对近亲都很提防猜忌,更愿意重用血缘关系较远的亲戚。
不过孙权对孙策的三个女儿还算不错,给她们都选了一个好夫家,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吴国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名将陆逊,小女儿嫁给了吴国大将朱治之子朱纪,孙权给侄女们选的夫婿都属于当时的名门望族青年才俊。
总得来说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以及对孙策的子孙并不算太好,而孙策子孙的结局也比较凄惨,最终断子绝孙。
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就这样评价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这意思就是说开创割据江东基业的人是孙策,但孙权却对他不够尊崇,可以说孙权是很不够意思的人。
孙权对待自己至亲的人如此刻薄猜忌也显得他很没有气量,也难怪孙权最终只能固守江东当一个土皇帝,他的气量与哥哥孙策相比确实差了不少,比之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差远了,只可惜江东小霸王孙策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奠定了割据江东创立吴国的基础,最终却只成了一个还不能世袭的长沙桓王,而且还断子绝孙了。
孙策子孙人丁不旺,有一子二女一孙。
(1)儿子孙绍。
孙权称帝之后,把孙绍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他为上虞侯。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关于孙权封孙绍为侯,历史上颇有争议,这也是他被称为渣权的理由之一,因为当年孙策临死的时候,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孙权称帝之后,给了侄子一个侯爵,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以后让侄子改袭王爵,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他没有给。
不仅没有给,孙权后来还把侄子的吴侯爵位改了,因为孙权当年做过吴侯,他让自己的孙子孙英做了吴侯,把侄子改封为上虞侯。
自古皇帝只能有一家,孙权把侄子的爵位压得这么低 ,到底是为了保护侄子一家还是天性凉薄?不好说。
孙绍生卒年都没有确切的考证,也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可能是病死。
(2)孙子孙奉。
孙奉是孙绍的儿子,在孙绍死后,袭爵。
孙权晚年,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其子孙自相残杀,等到孙皓继位的时候,民间多传言孙皓已经死了,孙奉或者孙奋将会有一个人能当皇帝,于是孙皓就把孙奉杀了。
也就说,孙策的亲孙子被孙权的亲孙子杀了。
建衡二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三国志·孙奋传》)
(3)长女。
孙策长女先嫁顾邵,后来又嫁给陆逊,生子陆抗。
(4)次女。
孙策次女嫁于朱纪,生平事迹不详。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三国志·朱治传》)
继承父业,依附刘表
孙权能成为孙策之后的江东接班人,是意外,也是现实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代的权利继承制度,绝大多数是子承父业,像这种兄终弟及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孙坚原本也是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在和世仇刘表水战时,被刘表所败,身负重伤,去世时年仅37岁。孙坚去世时,江东地区还不在孙家的手中,他们的势力还没有大到要衡量继承人的问题。
孙坚去世于192年,这个时候的孙策已经年满18岁,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能力上来看,孙策都是继承孙坚事业的合适人选。为了完成孙坚争霸中原的遗愿,刚接手父亲事业的孙策,手中只有几百人的队伍。于是想用手中的传国玉玺作为条件,向袁术换回了原本属于孙坚的部下。
袁术知道孙策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依附于他,只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暂时的。他没有马上答应孙策的条件,而是使了一个让孙策投奔堂兄孙贲,舅父吴景的计谋。就这样靠着自己的舅舅,孙策才有了近千人的队伍,作为以后称霸江东的本钱。
孙策的上级袁术是个懂得享受,根本就没有进取之心的公子哥,孙策在他手下“打工”,虽然建立了不少战功,可始终得不到袁术的重视。而且袁术是一个反复无常、不守信用的人。孙策建立战功后,他曾许诺让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可后来又改派自己的亲信出任,这是孙策想脱离袁术自立的重要原因。等到孙策为袁术拿下庐江时,原本继任太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袁术却空降自己的老部下刘勋接任。
可以说孙策寄人篱下的几年是不得志的几年,虽然他为袁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到197年,袁术仗着手中有传国玉玺,在寿春自立为帝,孙策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选择和袁术决裂,走上了自立创业的道路。
三年创业,一统江东
脱离了袁术节制的孙策,凭着手中的近万人马,拉开了称霸江东的道路。等到200年,孙策基本清除了江东的各方势力,完成了一统江东,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立足之地,从此不再需要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了。也是这一年,为了完成统一北方的曹操,为了拉拢孙策,曹操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
早在孙策投奔袁术时,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志,一统江东后,趁曹操和袁绍决战官渡,许昌兵力空虚,孙策有了袭击许昌,将献帝操控在自己手中的想法。可惜得到江东的孙策,也树立了不少敌人,就在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被仇家徐贡的手下偷袭,面部中箭,只有26岁的孙策,就这么意外的身亡了。留给他的是该立谁为江东的掌舵者的问题。
面对现实,兄终弟及成了最佳选择
公元200年,26岁的孙策,18岁的孙权,自知没有多少时日的孙策选择把江东交给了弟弟孙权,临终前他对孙权说了这么一段话。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在孙策看来,能打下江东、甚至于争夺天下,孙权是赶不上的,如果说选贤任能,保境安民的话,孙策又不如孙权。为了保住江东这块基业,选择孙权是现实的需要,孙权也有这个能力守住江东。更何况孙策的儿子孙绍还小,只有十来岁,如果选择让孙权辅佐,搞不好江东又会陷入内斗,内斗的结果是好了别人,损害了自己,让好不容易到手的地盘有被人抢走的风险。为了江东,孙策得选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守得住;为了儿子的安全,为了避免内斗,孙策在现有的人选中,也只能选择孙权。就这样孙权成为了江东的掌舵人。
年少的吴候,如何对待子侄
18岁接任江东的孙权,在刘备、曹操这些大佬的眼里,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为了保住江东,孙权一直采取的是尊奉曹魏为正朔,自己甘心当个吴候,这也算是领悟到了兄长的遗愿,守住江东,也从侧面说明孙策不仅有自知之明,更有识人的本事。
229年,孙权即位称帝时,按照礼仪是需要为自己的父兄追封的。出人意料的是,除了父亲孙坚被追封为王,对于兄长孙策,只是被追封为长沙桓王,对于孙策的儿子孙绍只能封为吴候。后来为了封自己的儿子为吴候,只得改封侄子为上虞侯。
虽说只是追封,从这里也看得出孙权作为哥哥的继任者,也只是把兄长当作一个创业未竟者,还不够资格被追为帝,或许他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为了避免给孙氏家族,特别是自己的侄子孙绍错觉,只有孙权的子孙才能继承他的帝位,而子侄为王为侯可以,不能染指帝位。这样的安排,对孙策多少是有些不公平的,他作为江东的奠基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分。
孙绍的儿子孙奉,因为谣传会即位为帝,而被孙权的儿子孙皓给杀了,到这里作为孙策的血脉算是断了。
而孙策的三个女儿,都是嫁给了东吴的将领为妻,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发生。
奇闻怪事
-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是谁
- 紫禁城闹鬼是真的吗 紫禁城闹鬼是怎么回事
- 80年黄河透明棺材事件 80年代黄河透明棺材始末
- 51区外星人录像是真的吗 51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 姜潮麦迪娜恋爱过程 姜潮麦迪娜怎么认识的
- 根达亚文明大概离现在多久 根达亚文明距今多少
- 赤塔事件真的还是假的 赤塔事件到底怎么回事
-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的
- 邓超出轨安以轩:邓超出轨安以轩是不是真的
-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方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
- 湘西鬼结婚事件:湘西鬼结婚事件真假
-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绝密档案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
- 李维嘉的父亲是谁 李维嘉父母是哪里人
- 朱秀华事件是不是真的 朱秀华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 太湖冤魂:太湖冤魂事件真假
-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