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乡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_怪人怪事

“千里乡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

怪人怪事 2023-05-05 09:19www.bnfh.cn怪人怪事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是怎么形成的?

安徽桐城有个张家可不得了,族人读书就跟玩似的,先后26位进士及第,享有“太子之师”、“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盛誉,说它是个名门望族都有点贬低了。

六尺巷的得名便这张家有关。


1、

官儿老了,就得告老还乡,回哪儿呢?是老家祖宅。

康熙时期,就规定了到京城以外任职的官员,除了携带兄弟、妻子外,还可以携带数量不等的“家人”,,这个家人可不是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家眷亲戚,而是指家丁。

父母都呆在老家呢,一旦父母去世,甭管你是宰相还是七品芝麻官,都得回家守孝三年。

父母七十了,你是个独子,或者有个常年卧床的兄弟,准许你“回籍终养”,意思是让你辞官归家去照顾赡养父母。没官做还没退休工资拿,好多清官一脸泪水出北京,那可不是为舍不得皇上流的。

父母八十了,家中还有兄弟,行,也准你回家归养,三年还照拿工资,过了期限就得看后台够不够硬,能不能继续薅朝廷的羊毛。

“父母年七十以上,其子均出仕在外,户内别无丁次者。或有兄弟笃疾,不能侍奉者。或母老虽有兄弟,而同父异母者。皆准回籍终养。其父母年至八十以上,虽家有次丁,愿归养者,均不拘历俸三年之限。”

如此一看,官场那些贪权死赖着不走的官儿,其实怕的是卸任回家过苦日子。

解决“回籍终养”的方法貌似只有两条路。

在任前养肥了钱包,但有被抄家砍头的风险,这种人做到极致的代表就是和珅和大人。

还有一条路最好办,多生娃,兴盛家族,到时没有“终养”的负担,做官做到多大看本事。

家族兴盛,人口众多,所以老宅就得扩建,规模越大,说明这家的背景就越不简单。

在桐城,张家绝对是名门望族,在明朝时,曾祖张淳就已经是陕西布政使,传到张英这一代更不得了!

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官拜宰相,这可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汉人宰相啊!

这含金量绝对的达到了9999克金。

六尺巷的故事就发生在张英身上。


2、

张家祖宅经历两朝发展,规模不小,由于家风纯正,乐善好施,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谁都知道这是当朝翰林院学士的祖屋,就连经过的闲人都倍有面子,茶余饭后成为吹嘘的本钱。

“走过张家,我就想吟诗一首,那可是读书人的气息,满满地灌了我一肚子。”

“仁兄不妨吟来听听。”

“路过张府天已黑,只闻三两读书声;清风送我归家去,可惜身非读书人。”

“拉倒你吧,慎言!”

张家的隔壁是吴家,祖宅的规模气势同样毫不逊色。

有人说吴家的先祖曾是某位皇妃的奶妈,在生前还曾与皇宫有过走动,如今也同样经过了两朝风雨,依然不改桐城名门世家的风范。

张、吴两家虽为邻居,平常却没什么往来。

朝廷最忌讳结党,这要走动起来,恐怕两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特别是在朝大官的老家,为了避嫌平常就连亲戚都少走动,所以不相往来的张、吴两家,双方的家丁比主人更了解对方主家多一点。

张吴两家经过数年来的各自扩建,也许是斗气所致,或许是往外扩张不便,宅子围墙间也就剩下不足一尺的距离,平常一下雨,对方檐角的雨水被风一吹便跨了墙,这让两家人心头都憋着一股火。

好在两家人都是大户人家,涵养极好,虽有怨气,也没人上门理论。

吴家因围墙年久,便招人开始了修缮。

眼见这不足一尺的距离,也行不了人,工匠偷懒也不重理基脚,擅自跨越了半尺距离直接起脚垒墙,围墙之间就只有了一指不到的距离。

张家的家丁看见,于是赶忙进府禀告了管家。

管家一看,这吴家也太欺负人了,当宰相家是摆设啊?于是带上家丁要去推了吴家新起的围墙。

工匠自然不愿,与张家人推推攘攘,吴家管家见了,也带人上前来问究竟。

这工匠也不敢说占了两宅的中线,事情露馅了,不但工钱拿不到,以后还有谁找他干活呀?只说张家仗势欺人,不准他们重新砌墙。

吴管家不干了,这墙砌不起来,遭了盗匪,主人怪罪起来,不是说他无能吗?

张管家与吴管家吵了起来,双方主家人知道了,自然都很生气,张家怪吴家不守规矩,吴家怪张家以势压人,于是便让各自的管家告到了衙门。


3、

知县一升堂,一看是张家与吴家起了冲突,当场就怕了。

当官的到了地方都得拜土地爷,不然一不小心得罪了地方上不显山露水的权贵,别说发财,连项上的玩意儿说不定都保不住,他可是知道这两家的世家底细。

不管他判谁输赢,那都是他的错,必然得罪另一方。

如果不接这案子,那就是他的失职和无能。

流年不利,瘟神到我家,知县的心中比黄连还苦。

知县赶紧用眼光向师爷求救。

师爷一见是这两尊菩萨干架,他也没招,宁愿得罪知县也不敢得罪这两家啊,干脆眼观鼻、鼻观心没了动静。

知县一见,傻眼了。

心一狠,把惊堂木一拍,刚说出“堂下”两字,白眼儿一翻,口吐白沫,晕倒在案上。

师爷赶紧上前探视,又是掐人中又是拍打后背,一番动作后,知县总算回了呼吸。

知县目光呆滞,坐也坐不稳,扶也扶不正,师爷只好前去对张管家与吴管家说道“这知县老爷旧病复发,一时半会也没法审案,大伙儿先回去吧。”

吴管家闻言眉毛一挑道“我不动工,府里遭了贼,算你的?”

师爷苦笑一声道“老爷这样子还怎么审案?如果胡乱结案,将来也做不得数,这样,你们先回去,今晚我派衙役去守着,成不?”

张管家冷哼了一声,回去跟主人禀报去了。

吴管家也无计可施,恨恨地看了傻子一般的知县,怒气冲冲也回去了。

知县还傻坐着呢。

“老爷,行了,都走了。”

眼神儿一拧,知县拔腿就跑去了后堂,次日开始称病不出。

张家与吴家见知县这草包称病,便又告到了知府那儿。

知府自然也病了。


4、

张家人虽然没有嚣张跋扈的作风,但作为宰相的老家人,多少还是有些优越感的,如今被人欺上门来,连知府都回避了不敢审,自然心有怨气,干脆写信将实情告知张英,并请张英做主给知府发函,还张家一个公正。

吴家人也没闲着,也写信求助。

过了几日,张家人接到了张英的回信。

全府上下都以为有了张英的支持,那么这事儿就算结了,且不说偏袒,只要审理公正,起码张家也不会吃亏。

就连张家家丁面上都浮出了一种自得的神色。

张家家主坐在堂上,当众拆开了信,初一看,眉头紧锁,很快又舒展开了,然后吩咐管家把府上所有的人都召集了过来。

等人齐了,张家家主将信纸递给站在旁边的一个白衣少年郎。

“衡臣,你来读。”

张廷玉看了一眼信纸,有些意外,看了一眼爷爷,随后一声清脆的朗诵声在张府响起。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府的人愣住了,家丁和丫环们也愣住了,即便读书少的人,也大概知道这浅显诗词的意思,那是不与吴家争。

长城还在,可秦始皇早就不知道去哪儿打酱油去了,这就是物是人非的道理,人争一口气,但不是斗气,礼让于人,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爷的学问果然好高。

每个人都在心里又念了一两遍。

张廷玉眼望京城方向,眼神终于凝固,小小拳头握起,剧烈起伏的胸膛开始平息。

家主张秉彝欣慰地点了点头。

次日,张家家丁忙疯了,把吴府的人吓了一大跳,拿起扫把、棍子准备与张家大干一架,哪知道张家把自家的围墙拆了!

随后退开三尺重新起地基,开始砌墙脚。

吴家家主看了,叹息了一口气,召集来家人,将从家丁口中听来的诗念了一遍,然后一言不发走了。

随后,吴家推倒了新基脚,也退后三尺,重砌围墙。

张府与吴府围墙之间便形成了宽六尺距离的巷子。

张家人修完墙以后,又开始铺设巷子的路面,包括整个6尺的地面。

吴家则从府后地段开始铺设,完工时,张家人与吴家人相视一笑。

随后立了块石碑,碑上刻下了浅显易懂的诗词。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从此,此地兴起了礼让之风,民风纯正,后来张吴两家各在巷道两端立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以警醒后人。

这便是安徽桐城市文城西路六尺巷的来历。

矗立在历史的风雨下永远不倒的不是长城,也不是围墙,而是传统的文化精神,是人与人处世之道——谦和礼让。人心本善,但在利益面前斗气容易失衡而变得浮躁易怒冲动,即使没酿成大错的后果,也会伤了情谊毁了初心,成为寡道者。图一时之利,惹下无尽风波,还不如各自退让一步,化干戈为玉帛。“让他三尺”的相处之道,我觉得其目的不是为了息事宁人,而是要传承“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精神,只有把力气用在了一块儿,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成为潮流的弄潮儿。

(图片均来自网络)




“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有两个版本,但以张英的版本最有出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众多的版本中,张英的官最大的原因。

下面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六尺巷”。

一、清朝“张英”版本

这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了,主角张英。

这个张英可不简单,他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儿子——张廷玉。至今在安徽安庆还流传着“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说的就是他们父子两。

康熙时期,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雍正年间,张廷玉任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张英、张廷玉父子都担任宰相,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而且张英淡泊名利、为人谨慎,康熙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张英在京城为官期间,当时他已经官居宰相的高位了,但张英的母亲不愿意去京城,仍在桐城老家居住。

一次,邻居吴家在扩建宅院时,想占用张、吴两家之间的一块地,但张家认为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基业,不肯退让;为此双方发生了争执,甚至到了要动武的地步。

后来事情闹到县太爷那去,县太爷也为这事愁得很张家有个在京城当宰相的儿子,吴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谁都得罪不起啊。

所以这事拖了很久也解决不了。

于是张家就千里传书给在京城当宰相的张英,希望他回来办理这件事,为张家出口恶气。

张英收到家书后,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收到书信后,一开始还很不解,张英都是一朝宰相了,金口一开,事情就分分钟解决了,于是都对张英有些不满。

还是张母识大体,明白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地伤了两家和气、又气坏自己身体不值得。

于是张母主动与吴家和好,并把张家的墙院后撤了三尺;吴家见到张家这么讲大义,觉得心理上也过意不去,于是也把自己家的墙院后撤三尺。

这件事就在张英的书信调解下和平地解决了,在当地传为美谈;后来康熙皇帝听说此事,特地赞扬张英

“百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那有人要问了,说了半天,还不知道为什么叫“六尺巷”呢?

很简单,张家和吴家各自把墙院后撤了三尺,加起来不就是六尺?所以大家就把双方主动后撤六尺形成的巷子就称为“六尺巷”了。

时至今日,“六尺巷”已经成为桐城著名的3A级景区,位于桐城市西环城路,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玩玩。

二、明朝“李锦袭”版本

这个版本中,时间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主人公也变成了举人李锦袭。

大概的事情跟张英的版本差不多,说的是宛平县令李锦袭某天接到儿子李兰玉的书信,也是李家与隔壁因为建房产生纠纷,对地基争执不下,于是想请做官的李锦袭出面协调。

李锦袭也给儿子回信一封,写的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很张英的差不多

“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一步有何妨;含元殿上离离草,原辈风流诗味长。”

李兰玉接到父亲的书信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主动与邻居和好,双方各让一步,事情友好解决。

李锦袭的版本发生时间还在张英之前,而根据有些专家考证,“六尺巷”的故事更有可能发生在李锦袭的身上,而张英的反而是张冠李戴;后来传来传去,张英的成了“正版”的,其他的都成盗版的了。

现在,桐城“六尺巷”的民间故事已经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地区对此的保护意识很强,如果有其他地方对“桐城六尺巷”表示怀疑,或者有新的看法,马上就会遭到安徽媒体的“讨伐”。




“六尺巷”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这个巷子的名字,传说源于清朝康熙年间两家邻居建房子而起的纠纷。后来又因为一首打油诗,不仅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还留下了千古美名。


安徽桐城“六尺巷”

就在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西南,有一条长百米,宽两米的巷子,这条就是古今文明的“六尺巷”。这条巷子的由来,是源于相邻的两家人家建院墙而出现的纷争。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英的老家,就在桐城。他家和吴家相邻,两家的院墙中间有条巷子,本来是为了两家出入方便使用。后来吴家想盖新房子,就想反正这条巷子太窄了,也走不了车马轿子,不如就把自家的院墙扩建一下,把这条巷子给占了。

张家一听,就不乐意了。你们扩建把巷子占了,是,你家是变大的,但我们出入不方便了啊。不行,这事儿我们老张家不同意。

双方还起了争执。争执不下就请县太爷给断。这张英圣眷正浓,县太爷不敢得罪老张家,而吴家在当地也是很有势力,如果得罪了他们,将来指不定给自己下多大的绊子。县太爷眉头紧锁,骑虎难下。

事情就这样被耽搁了,但老张家可有点气不过了,毕竟本来自己就站着理,县太爷久久不下决断,明显有偏袒吴家之心。于是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家书,千里加急送到了张英手里。

按照当时张英的地位和官衔,只要他稍微给县太爷说一两句,县太爷绝对不敢怠慢。但张英看到信后,反而没有绝对自家占理,毕竟邻里间应该谦让。于是他拿起笔来,写下了四句打油诗送回家中。

这四句是


这意思非常明确,为了这么点破事你们千里加急送书信。不就三尺地吗?让给老吴家又能怎样?说白了,让给他三尺,不仅不会让老张家损失什么,对老吴家来说也是要感激的。

张家人明白其中道理,于是主动撤回申诉,还让出了三尺空地。而吴家人听闻此事,也是感激涕零,张英不愧是朝中肱骨,大人肚子里能撑船。于是吴家也主动让出三尺。

六尺巷得名。

六尺巷代表着中国人的谦让,以和为贵。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毕竟与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如何对待你。


其他的版本

桐城有六尺巷。但相似的版本可不止一个。在南昌人舒国裳和安阳人郭朴身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方才说的张英是清朝人。而在明代就已经有类似的传闻了。

在褚人获(1635—1682)的《坚瓠集》里记录了明朝的一个翰林舒国裳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和上面六尺巷的内容大同小异,不过诗的内容却变成了“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径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 舒国裳是南昌人,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版本了。


一个版本,比舒国裳的版本时间上稍微晚一点,却也是明朝的事情,不过发生在安阳。

说的是嘉靖朝的尚书郭朴,人称东野先生。不仅故事与张英的故事一致,就连诗句都一字不差。而记录这则故事的人叫叶廷秀,是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


三个版本大同小异,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初的版本。抑或古代邻里间土地纷争时有发生,这三位也并非是这首打油诗的原创,而是有更早版本呢?

不过无论哪个版本,都可以看得出古人所倡导的“谦让”和“仁义”是要身体力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关于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现在是一个3A旅游景点,凡是到安徽桐城旅游的人们,都会去游览一番。其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角,全长100米,宽两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

过去小巷的南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府邸,北边是吴氏家的宅院。

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六尺巷,是北边吴家翻盖宅院引起的。

换言之,在清朝康熙年间,“六尺巷”其实是不存在的。

六尺巷的南边原先住着清朝宰相张英及其后人,是时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高权重,是康熙的红人。

六尺巷的北边是吴家的院落,是地方上一富户。

也就是说在过去两家之间是一墙之隔,是没有6尺巷的。

事情是这样有一年,吴家翻盖房子的时候,吴家说这一隔之墙的“墙”是他家的。

张家却认为这堵墙是自家的,为这一道墙,双方争执不下。

吴家觉得自己家有钱,张家觉得自己势大,谁也不服谁就把官司打到了县衙。

县令有鉴于双方家庭背景深厚,想调解各退一步,达不成和解。

张家后人为了尽快结案,于是就给张英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概意思是说吴家要独占一堵墙,乞望帮我们出口气。

张英看罢信明白了这是宅基地纠纷,这种事农村很普遍。都是由于上辈人没有形成契约文字,或者明示权利,在翻盖房的时候就会出现纠纷。

张英心想,虽然只是一墙之争,如果处理不好邻居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出出进进会很尴尬。

张英没有利用权势压制吴家,而是给自己的家人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意思是不就是为了一墙之争吗?咱们让给吴家三尺,这不就解决了。

张英给家人上了一堂“政治课”,意思是不要在这上面斤斤计较,人活着争来争去,一闭眼还不是一了百了。

什么你的我的,一切都是浮云,长城依然在,当年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去了哪里?还用问?早死了!

张家后人有所感悟,老爷子说得话有道理既然老爷子发话了,张家后人大度让出了三尺地。

吴家一看这种情况深受感动,于是也让出了三尺地。这样一来,两家之间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尺巷。

现在桐城六尺巷口两端立着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纠纷要本着礼让三分的态度处理问题,用行动感动对方,于是就会出现“你推我让”美好的结局。

现在六尺巷成了教育人们礼让的宣传基地。

文/秉烛读春秋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收到桐城老家送来的一封信,看后知道是老家宗人与吴姓邻居发生了因宅基地引起了纠纷。于是就提笔写下了“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作为回信,他的老家人看了信后,主动将宅基地让出三尺给吴姓,吴姓见张家如此大度,感到非常惭愧,也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六尺宽的巷子,这六尺巷至今还依然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人要懂得宽容和礼让,不要因为一点点利益就与别人发生争执,结下仇怨,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在土地国有制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还在为宅基地、田地界的问题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笔者就曾经为这样的事情多次被人找去处理,前几天隔壁就出现了为宅基界而争吵的事情,我与村长没有处理好,结果还是支书来处理的。

做人要厚道,不要以为人强就想占别人一点,这样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人要以和为贵,左邻右舍更应该相互谦就,互相帮助。六尺巷的故事在时时提醒着人们,遇事各让三分,皆大欢喜!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拍摄、制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