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束缚的时间,农人情愿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
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刚解放的时候,人们是普遍不愿意进城当工人的。就是解放军里的那些士兵们,战争胜利了,他们也愿意回农村老家去,回老家娶个媳妇,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并不想留在城市里参加工作,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但当时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国家各方面都需要人,所以国家是动员那些军人和参加过战争的人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踊跃参加工作的。
但当时人们最憧憬的,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那会儿也还没有商品粮,农村户口这些说法,人们也不知道,在城市里工作有什么好处?所以人们并不想到城市里去参加工作。
我爷爷是抗日的时候就参加了游击队的,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当时的地方领导动员我爷爷南下,说的是南下以后让他到一个县里做县委书记。但我奶奶那会儿哭哭啼啼,坚决不同意我爷爷离开老家,她害怕一家人跟着爷爷南下以后,就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她害怕一家人离开老家没有地方住,到了那里,无依无靠,没有认识的人,一家人靠什么生活呀?所以在奶奶的强力反对下,我爷爷就留在了老家了,他当上了我们村里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原来领导是动员他南下当县委书记的,结果他当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那个时候人们都不懂离开家是好还是不好,大家普遍认为离开自己的家,离乡背井是非常不好的事儿。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家,尤其是战争胜利了,有些人还愿意回自己老家去,也并不想留在城市里工作。当后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都制定好以后,人们看到在外面工作比在老家要好很多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才发生了转变,很多人想出来工作了,但已经为时已晚了,再出去工作就比登天还要难了。
我奶奶也是后来才知道,出去工作国家会给安排房子住,也会给每月发工资的。但她知道这些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就在我们河北省其他地方当县委书记的一个人,那个人当时在解放前的时候,也是和我爷爷一样,是个老党员。但人家留在北方到外地当县委书记了,他们家里人也同意。但当时让我爷爷到外地去,我奶奶是坚决不同意他去。但后来我爷爷当了村里的支部书记,那个人当了一个县里的县委书记。人家每个月一百来块钱的工资,我爷爷在农村里一分钱没有。到那个时候我奶奶才知道她错了,但已经晚了。如果我爷爷也到一个地方当个县委书记,那我们一家人就又是一副境况了。
虽然我奶奶反对我爷爷出去工作,但她没有反对我的姑姑出去工作。我的姑姑当时也是党员,奶奶同意姑姑参加了工作,所以姑姑是最早的区委书记。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出去跟着姑姑,别人都喊姑姑书记。我不知道书记是干什么的,我还想着等我长大了,是不是也能当书记?
姑姑后来一直是行政干部,现在是离休老干部。其实我姑姑比我爷爷,资历还要浅很多,因为她当时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参加了工作,所以她就一直是老干部了,而我爷爷一直在农村,当农村的支部书记就一辈子都是老农民了。
后来我爷爷奶奶的生活费都要靠姑姑给啦,到那个时候我奶奶也知道后悔了,但已经没有用了。
中国的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这样的战争,前无古人,人们都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人们还是热衷于自己的老家,热衷于自己农村的那个土窝窝的。当时没有人羡慕出去工作的人,当后来新中国的一切都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才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一个新的概念,知道在外边参加工作对自己好了。但一切都成了过去式了,这可能就是命运吧!
当一个新生事物来临的时候,能及时抓住时机的人,毕竟都是少数。多数人的观念都是陈旧的,都摆脱不了陈旧观念的束缚。所以多数人就永远只能是多数人了。这就是命运。
谢邀,刚解放的时候我不记得,记得六十年代末期至大包干,也就是八三年以前,无论公社厂子,还是县单位,你要是没根子没门路,政府下那几个指标,你想去当工人.或者公社厂子、单位,你门的没有,老老实实在生产队干活吧。
改革开放前,农民想进城当工人,比封建社会进京赶考中状元还难。
一,因在政治上,工人是领导阶级,男的没有光棍,好搞对象。
二,福利待遇上,孩子入托儿所,家属及本人看病报销,住房面积虽然很小,福利分房。
三,城乡差距巨大,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农民半年至一年的收入。
所以现在有人想回到过去,就是想重温那个时代的优越感。
那时刚解放时,不要讲农民不肯到城市来,就是有很多军人退武转业都不愿留在城市,都想回去分他个几亩地,那时最流行的口号是一人分得三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留在城市的大多数是没办法回农村的,农村根本没亲戚没关系的。就像我家祖先(我太太爷爷)早在1880年时就离开了农村,老家根本没有一个亲戚关系了,我们怎么回去呢?
刚解放建立新中国时,复转军人,在城市打临工的,无固定职业的,都纷纷返乡,不愿留在城里,因为回去后,可分田分地,自己有了田地可种多好,甚至有人主动辞职回乡的,因为当时城里工厂少,企业少,就业也有困难,而且初期公职人员实行供给制,那有在乡下有自己的地种感觉好,到了55年才明显感觉到城乡差别的出现,土地逐步回收,慢慢搞起了初级社,实行了户籍制,想回城已经不行了。
奇闻怪事
- 元宵节可以办什么活动?元宵节可以做什么活动
-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暖色调背景
- 还是觉得你最好让黄子华再次出圈 离开栋
- 小学生知道的中国之最图片(看遍中国的五湖四海
- 新建区陶粒生产厂家地址
- 《死囚乐园》:读者真实评价如何 值得一读吗
- 俞渝朋友圈内容深度:如何她的日常分享
- 谁的气场压过范冰冰国内有很多御姐范、气场
- 小米手机价格概览:你关心的性价比之选
- 深圳女装品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时尚潮流
- 如何获得更合理的车险价格
- 湘菜十大招牌菜红烧牛肉乾隆鸭纷纷上榜,第一
- 如何跨越星河,追寻万里浪漫之旅
- 放世界之最(西十高铁又传新消息!建成后,将创
- WooLand World世界网红城在津启动 四大基地赋能产
- 新冠疫苗接种后健康码什么时候更新 新冠疫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