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逊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怎样?
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
腊月二十四日,溥仪宣布历时五年的大清天子结束,百姓们万分忧惧。宫廷中也是恐慌失措,太监和宦官们彻底呆滞一时。而其中最受波及的,便是十二位铁帽子王----负责管理大清政务的专员们。
回想溥仪之前的退位,铁帽子王们的反应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先是异口同声的表示敬意,然后便是绝望般的沉默。他们所负责的政务,全部面临着封闭,数十年的劳动成果也将化为乌有,使他们不由沉重看向前方。
,不管他们当时对此满怀绝望,在百姓眼中,这十二位铁帽子王仍然是大清朝希望的代表。只有他们,能够把大清朝平息,维护住它的兴衰。
毕竟,即使溥仪宣布历时五年的大清天子结束,他们依旧是拥有着政权的令人尊敬之人,更是身上充满着坚贞信念的勇士。无论大清朝是如何变迁,他们对大清朝的敬畏和热诚,都将流传于史册中。
清代铁帽子王,是指开国初期八位因军功而得以将爵位世袭罔替、永不降袭的亲郡王(开国军功世袭亲郡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以及清代中期恩封的怡亲王(胤祥)、后期恩封的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共计十二家亲郡王。这十二家铁帽子王爷,和清朝相始相终,共同走过了或长或短的历史进程。随着辛亥年八月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铁帽子王们也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甘心情下,随着清王朝一起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奕劻)六岁的溥仪一进养心殿,就看到两个哭得泪流满面的人。
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12年1月16日),六岁的溥仪正在和太监玩木偶戏。总管太监来请溥仪,说是皇太后召见袁世凯,让他去听听。结果他就看到了让他莫名其妙的这样一幕。
几十年后,溥仪在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里,讲到他当时作为一个小孩,真的不明白两个成年人为什么会哭成这样。
答案是,隆裕太后是被吓哭了,而袁世凯在继续他忠于大清王室的表演。
袁世凯不是跑回老家钓鱼养病了吗?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有足够权势逼迫溥仪退位的呢?除了大势所趋,还要“多亏”两位大清朝的铁帽子王“帮忙”。
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他本身的爵位是醇亲王。这个爵位是继承自他的父亲第一代醇亲王奕譞(xuān)。是清代后期恩封的四大铁帽子王之一。醇亲王这个铁帽子王,可以说是清末最显赫的一个了。
晚年载沣和溥仪的合影,中坐者为载沣。
因为奕譞是光绪帝的生父,而载沣是宣统帝溥仪的生父。之所以两代帝王都出自醇亲王府,是因为奕譞是慈禧的妹夫,跟慈禧是一家人。光绪和溥仪都出自他们家也就不奇怪了。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先后驾崩,三岁的溥仪登基,他的生父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解除了袁世凯的一切职务。因为载沣深恨袁世凯,他怀疑袁世凯是戊戌变法中导致光绪帝被囚致死的元凶。而光绪帝载湉,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
,三年以后,载沣又不得不亲自把袁世凯请了回来,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请袁世凯回来是谁提议的呢,是另一位大清的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kuāng)和当时的内阁协理大臣叶赫那拉·那桐,对,就是写清华大学二门“清华园”那三个字的那桐。
庆亲王奕劻的爵位始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不过这个世袭罔替,也就是铁帽子王的资格却是他自己挣来的。
庆亲王这个帽子,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给的。因为在这之前,庆亲王这个帽子不是铁的,每一代降一级,到了奕劻这里,已经变成降无可降的不入八分辅国将军了。入不入八分除了每年的俸银数量差别很大,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家里的使唤人能不能用太监。
到了慈禧这儿,慈禧为了排挤恭亲王奕䜣这位恩封的四大铁帽子王之一,搞了个“甲申易枢”,就是在1884年把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换了一个遍。换上了谁呢,就是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这帮子性格比较温顺听话的宗室。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的时候,奕劻坚定地支持慈禧。慈禧很高兴,于是在光绪二十六年,恩赐“世袭罔替”,于是庆亲王奕劻就成为了晚清四大恩封铁帽子王之一。也是导致溥仪退位的重要推手之一。
奕劻这个人有个特点,特别的贪婪。贪婪到什么程度呢。清末陋规,到衙门里办事不是得给看大门的差役“门包”吗。奕劻又是荣禄死后的领班军机大臣,位高权重,找他办事的人多。他能做到月底的时候,找守门的差役汇总门包数量,两人分成!
奕劻算是和珅第二了。而袁世凯,非常了解奕劻。和奕劻的关系非常好,是用重金铺的道。所以,在袁世凯起复以及逼迫清室退位的重要时刻,奕劻这位大清朝的铁帽子王都坚定的站在袁世凯这边。
能坚定到什么程度呢。载沣一开始根本不同意奕劻和那桐起复袁世凯的请求,而奕劻和那桐立刻选择了请病假回家的方式反抗。载沣,慌了。
载沣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拒不奉命,给的借口很可笑,他说自己是“足疾未愈”,其实就是在和载沣讨价还价,目的是完全掌握权力,有奕劻这个内应在,袁世凯心里非常有底,所以不慌不忙。
袁世凯
载沣这位铁帽子王,摄政王,实在是名不副实,缺乏统御全局的能力。既指挥不动中枢的大臣,又指挥不动只听令于袁世凯的负责镇压武昌起义革命军的北洋军阀。在这种情况下,继湖北之后,山西陕西江西湖南等地相继爆发起义,并宣布脱离清廷统治。
1911年九月十一日(11月1日)内外交困之下,载沣只好做出了最大的让步,解散了像笑话一样的“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允许他自行组阁。接着宣布施行英国模式的君主立宪,也就是,载沣把皇权交了出来。
载沣之所以如此“天真”地信任袁世凯,源于袁世凯超级的演技。
他曾经含泪说过这样的话
余深荷国恩,虽时势至此,岂忍负孤儿寡妇乎!
孤儿是谁?溥仪是也。寡妇是谁?隆裕太后是也。
说得这么情深义重,载沣信了。现实就是这么无情。袁世凯第一步调冯国璋进京掌握军权,第二步就逼着隆裕太后下懿旨,解除载沣的摄政王职务。这下,溥仪除了宗法上的父亲(光绪)死了,连生父对他的帮助也相当于没有了,真的成了孤儿。
很快,袁世凯和南京方面达成协议,袁世凯负责促成清室退位,成功后,南京方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总统”。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袁世凯求见隆裕太后,哭诉时势所迫,他也没办法保护朝廷了,清室只能退位保全。
为了给隆裕太后心理上减压,他还说和南京方面谈好了,皇帝只是交出权力,帝位不变,所以,这不算亡国。
正当隆裕太后束手无策,六神无主的时候,袁世凯抛出了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
请看法国革命史,如果皇帝能够及早顺从人民的意志,何至于路易的子孙被杀的一个不剩!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王后玛丽在断头台上
这话对一个深居宫中的妇人的威胁太直接有力了!祖宗江山和个人的人身安全比起来,孰重孰轻?隆裕太后动摇了,但她仍然不敢做出这个决定。
咋办?召集自己家人开个会吧!
商量退位问题的王公会议上,铁帽子王们纷纷登场。
大家伙儿一听隆裕太后颁布的会议主题是退位,立刻就炸了锅了。
恭亲王溥伟把矛头直指袁世凯。
恭亲王,大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始祖是道光皇帝第六子,爱新觉罗·奕䜣。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洋务运动的首领大臣,俗称鬼子六。辅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把权力从咸丰皇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手中夺过来。
这个和硕恭亲王是道光帝在遗旨中封好的,甚至因为这个,咸丰皇帝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的信任过奕䜣。
奕䜣因为辅佐慈禧有功,被慈禧赏双亲王俸,钦赐世袭罔替。
溥伟是奕䜣的孙子,他是坚决反对退位的人。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
溥伟对袁世凯恨之入骨“袁世凯就是曹操!当年保全袁世凯的人,就是列祖列宗的罪人!真是罪该万死!”
,在座的王公们,都清楚,大清朝,真的要完了,谁都不敢从自己嘴里说出这话来。虽然给退位诏书盖戳的,应该是隆裕太后。
终于七十多岁的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颤颤巍巍,啰里啰嗦的说了一通,云山雾罩的,其实就是一个意思,退位吧!前文咱们提到,这位,早就被袁世凯收买了。
溥伟是拍案而起,撸胳膊挽袖子就要打这个出卖祖宗江山的逆贼,反正大家都是铁帽子王,谁也不比谁低多少。吓得奕劻落荒而逃,溥伟领着一干年轻权贵,追着就往庆王府去了,这会,开不下去了。
,必须得商量出一个结果来,所以,没几天,王公们又坐在一起决定这个老朽帝国的命运。
铁帽子王,和硕庆亲王奕劻连来都没敢来,怕恭亲王溥伟揍他。溥伟的意见还是很坚定绝对不能相信袁世凯这个人。他开出的优待清室的条件,纯粹是他自己着急当那个大总统。一句话都没法信。前朝的君王,就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正在大家伙儿七嘴八舌毫无建树的时候,大清朝另一位铁帽子王肃亲王善耆提出了一个想法。提他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女儿,大家一定熟悉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的父亲善耆
和硕肃亲王和前文咱们提到的清末四大恩封的铁帽子王不同,他属于一种情况。是清初因军功所封的八位铁帽子王之一。这八大铁帽子王中有六位亲王,两位郡王。一开始这王爵的帽子可不是“铁”的,是到了乾隆时期,才把世系理顺,才有了世袭罔替这样的恩赐,帽子才“彻底”变成了“铁”的。
肃亲王的始祖,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军功,在皇太极主政的崇德元年被封为和硕肃亲王。顺治元年就被摄政王多尔衮夺爵了。直到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才恢复了爵位。人已经在顺治五年时被囚禁致死了。
说回宣统三年的肃亲王善耆。这人挺“有名”的。不过是恶名。他是立宪派的代表,曾经主张宽恕过刺杀摄政王载沣的青年汪精卫。
他是立宪派,不主张退位,他在王公会议上的主张很能看到后来“伪满洲国”的影子。他主张退回大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伺机而动,看是否能入主中原。最不济,做个地方割据势力还是可以的。
说实话,这个计划或者说想法,在当时还真有一定的可能性,东三省的总督是忠于清廷的赵尔巽,而地方军阀势力比较大的张作霖,后来见了退位之后的溥仪,也下跪磕头喊皇上。
王公们听到这个建议,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溥仪小皇帝的生父,醇亲王载沣。
载沣的反应,很经典,双目低垂,一言不发。
袁世凯等不及了。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向隆裕太后下了通牒“如果清皇室再拖延下去,那么皇室的待遇,将交由国会表决。”
接下来,宗社党主要成员良弼的命运促动了这一过程的加速。
良弼也是红带子觉罗,也就是清王室的旁支宗室。是铁良,溥伟等年轻权贵组织的宗社党的首领。是坚决反对溥仪退位核心力量。
1月26日,也就是袁世凯向隆裕太后发布通牒之后的第二天,在自己家门口被炸身亡。
良弼
垂死挣扎的清王室,等来了致命一击在湖北领导北洋军镇压革命军的段祺瑞发布通电,指责王公大臣阻挠共和,罪恶累累,北洋军要挥泪“兵谏”了。
,不用想也知道,这封通电是袁世凯炮制的。
皇族中的死硬派善耆和溥伟也不敢硬撑了,栖栖遑遑逃离了北京。
其他铁帽子王呢?和硕礼亲王世铎早就投闲置撒,没有实权了。和硕郑亲王昭煦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和硕睿亲王魁斌,管宴大臣出身,曾经在1910年设立的资政院担任议员,也就是个摆设。和硕豫亲王懋林就是个随班朝拜的闲散大臣。和硕庄亲王载功自从他哥哥载勋死后,就已经很低调做人了。在这样的大事上,更是没有发言权。
另两位也是清初军功得封的铁帽子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和多罗顺承郡王,都是闲散宗室,只能随波逐流。
再有就是恩封的四大铁帽子王之一,大家熟悉的和硕怡亲王,始祖是康熙皇帝十三子,忠心于雍正皇帝的爱新觉罗·胤祥。宣统三年时的怡亲王毓琪也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起不到什么作用。
宣统三年腊月二十五(1912年2月12日),小年刚过。隆裕太后泪流满面,在袁世凯送来的《退位诏书》上,盖上了皇帝玉玺。清亡。
当晚,袁世凯在灯火通明的外务部大楼通电南京方,表示拥护共和,然后,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感叹一下,所谓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从清皇室来说,绝不会因为你是所谓的世袭罔替,犯了错误就不会降爵。
远的不说,和硕郑亲王端华,是咸丰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被慈禧以跋扈的罪名赐死,并降爵。他亲弟弟肃顺也被公开处斩。
从这些“与国同休”的铁帽子王的角度来说,也没有给大清王朝陪葬的决心。比如庆亲王奕劻,甚至推动了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
所以说,在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位铁帽子王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一件事,铁帽子王,不铁!
奇闻怪事
- 元宵节可以办什么活动?元宵节可以做什么活动
- 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暖色调背景
- 还是觉得你最好让黄子华再次出圈 离开栋
- 小学生知道的中国之最图片(看遍中国的五湖四海
- 新建区陶粒生产厂家地址
- 《死囚乐园》:读者真实评价如何 值得一读吗
- 俞渝朋友圈内容深度:如何她的日常分享
- 谁的气场压过范冰冰国内有很多御姐范、气场
- 小米手机价格概览:你关心的性价比之选
- 深圳女装品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时尚潮流
- 如何获得更合理的车险价格
- 湘菜十大招牌菜红烧牛肉乾隆鸭纷纷上榜,第一
- 如何跨越星河,追寻万里浪漫之旅
- 放世界之最(西十高铁又传新消息!建成后,将创
- WooLand World世界网红城在津启动 四大基地赋能产
- 新冠疫苗接种后健康码什么时候更新 新冠疫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