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全和李秀成谁比力锋利?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
综合实力,李秀成甩开陈玉成几条街,两人不是一个档次。
一、对人才的培养,陈玉成不如李秀成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这是太平天国的悲哀,2万多精兵因内斗而死,包括杨秀清在内的许多高级将领殒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一言不合就外出,带走10万兵马,还拉着一帮中层将领离开,导致“国中无人,朝中无将”,太平天国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李秀成在苏州实行良政,很有成效。可惜,李秀成外出作战期间,留守的太平军破坏劫掠,祸害甚多。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足够治政经世人才,而李秀成本人战斗任务重,当李秀成外出作战时,留守的陈坤书等人随意破坏、劫掠,使得这种好景快速结束,给当地人民还带来了祸害,殊为可惜。
相比之下,陈玉成在经略安徽等地期间,或许由于安徽长期受到湘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政治改革、经济治理上的亮点不多。
怀柔VS强硬风格不同,效果都不佳
太平天国时期,人心浮动,在对待敌军、友军、微妙势力时,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风格差异极大,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他一直主张采取“怀柔”政策。
对待韦俊,就是一例。韦昌辉被打倒后,韦俊的处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为韦俊说好话,劝阻对韦俊的处罚。
韦俊迟迟没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
对待李昭寿也是这样。李昭寿是他的爱将,在献城投敌后。李秀成甚至与李昭寿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想劝洪秀全采取措施,把李昭寿争取回来!
而在对待敌军俘虏上,李秀成甚至显得有些“骑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龄,不杀赵景贤;任用愿意投降的旧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
对此,清朝方对他的评价是“假仁假义,慈爱军民”。
相比之下,陈玉成的态度就强硬得多。
清方对他的评价是“嗜杀”。被他俘虏的清朝官员,一般都被直接处死。而对于有可能投降的动摇分子,玉成也都采取坚决手段予以镇压。
陈玉成对李秀成的怀柔不以为然,曾经评价“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时的做法,现在无日不争战,人心未定,还指望行这种仁义之事吗?”
尽管两人的举措风格都完全不同。不过,二人的似乎在这里没有分出胜负。
尽管李秀成爱惜军民,但到了后期那些对他本人充满尊敬的大将一样自行其事,不听调遣;那些动摇分子,虽然不忍加害他,但该投降的照样投降,该互相攻击的照样互相攻击。甚至,倒了,尽管他受到百姓爱戴,但该出卖他的,照样出卖了他。
也许,确如陈玉成所说,乱世之时,人心险恶,不足为恃吧!
,陈玉成的强硬政策效果也不好!
尽管陈玉成的强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队伍保持了相对团结。,当安庆失守,当洪秀全滥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后,各部也都不听调遣,吴孝如不坚持到他抵达就撤退,使陈玉成最终无法,只得寄希望于苗沛霖,最终被出卖而死。
气节疑点太多,不做评价
在被俘后,陈玉成痛斥对方,拒绝招降,最终被害,让人唏嘘不已。
陈玉成的气节,值得尊敬!
而对于李秀成时刻的气节,则历来争论颇多。他似乎“阱虎乞怜”,有求生之愿。但由于他的时刻被曾国藩篡改太多,不便评价。而他试图请曾国藩饶恕广西老兄弟的举动,也是的责任使然。他被杀时所做的绝命诗,也是慷慨激昂,被杀时的表现,看起来实在不像是贪生怕死之辈。
总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点,如果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为徐达、常遇春。
可是,他们遇到了洪秀全这样的主子。
李秀成的谋略过人、善于治政,洪秀全却只愿意用他四处作战,既不用他的谋略改善大局(如让城别走),也不帮他打理好根据地;使得李秀成东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顿于雨花台与擅长“结硬寨”的湘军打硬仗。
陈玉成“善摧大敌”。可是,自从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再也没有有效督促各军统一指挥,使得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协调,整个安庆保卫战配合极其混乱,陈玉成最终无力支撑局面,丢失安庆,兵败身死。
如果非要对二人比出各高低来,我认为
如果把他们看成战将,陈玉成更为全面;如果把他们看成支撑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李秀成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全面。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么看呢?我很接受反驳!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杰出将领,天京变乱爆发后,两人通力合作,力挽狂澜,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及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的胜利,稳固了岌岌可危的战场形势,使太平天国延续到1864年才宣告覆灭。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
军事才能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广西藤县人,根据《李秀成自述》所载,他俩虽然年龄上相差14岁,但两家相距不远,遂结为至交,加入太平军后,交情更为深厚。
陈玉成双眼下各有一块紫斑,人送外号“四眼狗”,他作战勇猛,智勇双全,时常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湘军名将胡林翼评价道“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时人评价他“凶狡杰出,善摧大敌”,都对陈玉成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太平军曾三次攻占武昌,陈玉成有两次率先杀入城内的纪录,尤其是在1854年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期间,武昌久攻不克,陈玉成自告奋勇,率领500敢死队,绕道东门缒城而上,杀入城中为大部队开辟道路。
陈玉成麾下的小左队和小右队都以敢打敢拼而著称一时,安庆保卫战中驻守在集贤关的小右队,曾使得湘军无法前进半步,依靠策反降将程学启才最终攻克。
李秀成善于出奇制胜,但不耐苦战。淮军统帅李鸿章评价道“伪忠王李秀成为诸贼之冠,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曾任曾国藩机要秘书的赵烈文评曰“此贼甚狡”,这些评价都注重一个“狡”字,说明李秀成颇富谋略,诡计多端。
1860年初,为了解除天京之围,李秀成险中求胜,率领一支仅有1350人的突击小分队,从间道奔袭重兵驻防的杭州。此举真可谓险过剃头,如果突袭不成功则很可能战死沙场。出人意料的是,清军极度腐败,竟然被这支突击小分队攻破城池,迫使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救援。李秀成在城内故布疑阵,率部连夜撤回天京,会合刘官芳,杨辅清,李世贤等大破江南大营,上演了一幕经典的“调虎离山”之计。总体来说,陈玉成的军事才能要略高于李秀成。
政治才能
在政治才能方面,陈玉成可能过于年轻,少年得志,在政治敏锐性上远逊于李秀成。陈玉成在攻占武昌的战役中立下首功,从而一战成名,被封为殿右三十检点,年仅18岁便统领千军万马。
1857年10月,21岁的陈玉成跻身最高军事委员会,受封为又正掌率(二把手),22岁晋封英王,一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过于顺遂的仕途也导致了他的政治嗅觉不够敏锐,遭到不少功臣的嫉恨。为了平息众怒,洪秀全给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林绍璋等人都封了王。李秀成老成持重,非常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原本李秀成手中没有多少人马,但他用重金礼遇收买捻军头目李昭寿,使得捻军张乐行等都乐意与他倾心结交。
韦昌辉之弟韦俊遭杨辅清逼迫,打算从池州渡江投奔李秀成,奈何被陈玉成所阻,走投无路之下被迫向湘军投降。
1860年,李秀成攻占苏浙,建立苏福省,他体恤百姓,不仅减免赋税,并且发放本钱供他们恢复生产;他善待清廷官吏,破城后发放川资路凭,供其返乡。
浙江巡抚王有龄城破自缢而死,李秀成派人收敛其遗骸,奉送奠仪两千两,从抚标亲兵中挑选500人,给船15艘,让他们扶柩还乡;总体来说,李秀成的政治才能要远高于陈玉成。
气节方面
1862年,陈玉成误信奏王苗沛霖谎言,从庐州突围至寿州被俘。钦差大臣胜保劝其投降,陈玉成当即予以斥责,并表示“大丈夫死则死耳,何绕舌也?”此举充分表现了陈玉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胜保又羞又怒,霸占了陈玉成的绝色妻子后仍不解恨,在押解入京的途中,于河南延津将其杀害。临刑前,陈玉成仰天长叹“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便去了一半”,慷慨就义,年仅26岁。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洪天贵福出逃,并把胯下战马给了幼天王,导致自己在南京城外的方山被俘。湘军主将曾国荃把他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笼子里,用铁锥猛戳其身,又派人割其臂股,李秀成巍然不动,笑曰“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
李秀成在气节方面疑窦重重的是他亲手所写的《李秀成自述》,在这部自述中,李秀成使用了大量词汇贬低洪秀全,又赞誉曾国藩及湘军,并表示愿意出面招降旧部。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李秀成变节投敌的铁证,可也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诈降之策。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秘密处死。总体来说,李秀成在气节方面不如陈玉成果敢和无畏。
,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人,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委实难分高下。个人认为从维护大局出发的话,李秀成比陈玉成要略胜一筹。不知诸位看官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56年9月 东王杨秀清、 北王韦昌辉、 燕王秦日纲,佐天候、陈承瑢等核心领导毙命 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次年5月,翼王石达开因得不到“军师”头衔,以致处处受洪仁发、洪仁达这俩草包掣肘,一怒之下率10余万精锐外出单干。经此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巅峰跌落至谷底,面临严峻之军事危机,困难重重。此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力挽狂澜,承担起复兴太平天国之重任,成为天国后期绝对之顶梁柱,被誉为双子星。那么,陈玉成与李秀成,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谁人段位强一点呢?从四个方面看,英王远不如忠王,李秀成综合能力甩陈玉成几条街。
01.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英王几乎培养不出人才,忠殿则是人才之摇篮。
评价一位将领能力如何,能否算是优秀之统帅,得看看他可否培养出一群强大的班底,麾下战将之成长值如何。就此而言,陈玉成比不过李秀成,因为英王殿下能够拿得出手的悍将,都是“天京事变”之前就已经可独当一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吴如孝、黄文金、陈得才、叶芸来等,他们在追随英王时,已经声名显赫,尤其是吴如孝、黄文金,绝对是一流战将之苗子,可惜抓不住机遇。英王自己则几乎没培养出什么战将,麾下猛将都是老底,基础比较好。
李秀成呢?天京事变后,他手头资源有限,帐下并没啥优秀宿将,陈坤书、谭绍光、陈炳文、陆顺德、郜永宽、汪海洋、谭体元、吴定彩、黄金爱,等等,都是李秀成一手提拨起来,从不知名小兵成长为独当一面之大将,就拿汪海洋来说吧,他追随翼王石达开混时,没啥表现机会,没啥地位;追随忠王时汪海洋如同打了鸡血,所向无敌,成为左宗棠难缠的对手,还差点打死左系悍将蒋益澧、刘典。可以说,李秀成忠殿集团,乃人才成长之摇篮。
02.从保存实力看,英王一味浪战,忠王则会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要想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就得学会保护自己,积蓄足够之力量后方才出击,一战定乾坤。从作战之彪悍程度看,忠王比不上英王,陈玉成喜欢打血仗、恶仗,是出了名的“刺头”,曾国藩、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吃了不少英王之苦,直言:“四眼狗不灭,两湖不安也”。,英王虽彪悍可压根就不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只会一味浪战,将所有精锐消耗,最终被叛徒俘虏,受凌迟而死。就拿安庆会战来说,明知城池守不住,陈玉成不但不想着如何将城内守军接出来,还将各路援军投进这“绞肉机”;天国精锐将士损失殆尽,也拉开了英王败落之序幕。
相对于英王,李秀成更懂得保存实力之重要性,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尤其是与湘军最精锐部队正面冲突。三河大捷后,湘军6000精锐被全歼,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安徽湘军损失惨重。,太平军连续作战多年,几乎没有得到休整,此时部队厌战情绪强烈且疲备不堪。对此,李秀成希望休整后再战,可陈玉成不听,非要强攻二郎河,结果被鲍超、多隆阿一顿猛揍。李秀成呢?西征武昌期间,招收30万散兵游勇后,并未与鲍超开战,而是直接回到苏南休整,编练军队。如此,英王失败后,李秀成在苏南保存了相当之武装力量,为太平天国续命近三年,否则太平天国在1862年就得灭亡。
03.从大局观上看,英王格局有限,争取不到盟友,忠王则正好相反。
作为优秀统帅,必须得有大局观,从长远看问题,而不能只考虑眼前之利益,就此而言,英王、忠王各有欠缺,但忠王整体上要强于英王,李秀成懂得争取盟友之重要性,懂得内部团结之重要性;陈玉成呢?也许是年轻气盛,阅历不多,格局有点小。天京事变后,北王弟弟韦俊处境孤立,虽未卷入内斗,可这锅他必须要背。如此,天王洪秀全要杀他,杨秀清老弟杨辅清则经常挑起武装冲突,公开搞械斗
韦俊没办法,只好渡江去投靠李秀成,可陈玉成伯袒杨辅清,他强令韦俊返回原驻地,不能去找忠王
韦俊强行渡江,陈玉成则封锁江面,与杨辅清一起夹击韦俊,挑起兵变,双方死伤数千人。韦俊很憨
屈,直接投降清朝,后率兵攻克安庆门户枞阳,在陈玉成背后通下冰冷一刀。
反观忠王李秀成,他了解韦俊之困境,知道他只是背锅侠,不应该承受天京事变之痛苦。洪秀全要杀韦俊时,李秀成以性命担保,使其免于一死;陈玉成、杨辅清仇视韦俊时,李秀成则欢迎他前来投靠,准 备在江北划出地盘给他,一起合作抗清。还有就是对两淮“捻军”之争取上,英王陈玉成喜欢从“捻 军”中挖掘人才,组建以骑兵为主的“小左队”。如此,“大汉盟主”张乐行很恼火,直言“长毛不讲 义气”。李秀成呢?很少从中挖掘人才,而是最大限度地采留“捻军”原有之战斗序列,极力劝说洪秀全册封“捻军”首领为王,以巩固同盟关系。如此一来,“捻军”首领还是比较愿意听从李秀成调遣, 配合太平军作战。
04.从心态上看,同是受天王斥责,忠王心理素质远强于英王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自身处在困境之时。从心态上看,英王陈玉成之心里素质远不如忠王李秀成,也许是太过年轻了吧。陈玉成,少年英雄,遇害时年仅26岁,可谓是血气方刚。安庆陷落后,时年25岁的陈玉成,因受不了洪秀全指责,无法忍受失败之耻辱,更无法承受被“革职留任”之痛苦。由此,陈玉成不听大伙劝告,决意去留守孤城庐州,后又不听大伙“良言”,跑去寿州投靠墙头草奏王苗沛霖,终于迎来厄运。陈玉成被苗沛囊诱捕,打包送给胜保,受凌迟而死,也就是割千刀。
反观李秀成,心理素质还是很过硬,关键时刻不掉链子。1859年初,叛徒李昭寿派人送信给正在浦口镇守的李秀成,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赶尽投靠大清王朝,为自己找条活路。可惜,信件被天京派来的巡视官员截获,并送到洪秀全手中。洪秀全大怒,认为李秀成准备叛变,于是下令封锁长江,密切注视其一举一动。不过,李秀成依然坚守浦口,以此表明心迹。如此,天王洪秀全觉得对不住他,便册封李秀成为忠王,寓意“万古忠义”。天京被合围后,洪秀全不但没感受到危险之来临,还一味信天,说鬼话,不理政务,忠王李秀成呢?尽全力防守京师,救济难民,可还处处受洪仁发与洪仁达两位草包掣肘与指责,但李秀成没有泄气,也没抛弃天京。
,从培养人才、争取盟友、大局观、心理素质等方面看,忠王李秀成要强于英王陈玉成几个档次,算得上是栋梁之材,是王佐之才。,忠王也有不少缺点,即是过于仁慈,对敌人太仁慈,这在乱世之中会吃亏。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准确地说陈玉成强于李秀成,陈玉成军事战略上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忠君爱民,不好色不侈奢,李秀成私欲重,发展自己的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圈子,安庆被围陈玉成请求李秀成出兵协同破敌,李秀成置之不理,导致安庆沦陷,陈|玉成败走寿州被苗沛林出卖被杀,可以说陈玉成的死是李秀成见死不救直接造成的,李秀成治国理政強于陈玉成,安邦平天下远不及陈玉成,陈玉成英王英雄!李秀成忠王不忠,后世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