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元璋早先发了许多免去世铁券,为何那些被自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免死铁卷,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规矩是人定的,人也可以破坏规矩。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看皇上是杀是剐是留了!朱元璋发了很多免死铁卷,被他杀的功臣的确用不上,要问为何?且看我的回答。
免死铁卷起源于西汉时代,为刘邦首创,本名叫“丹书铁券,”是用铁打造成瓦片形状,上面用朱砂写几句励志的誓言。为了防止有人作假,丹书铁券分为两块,一块保留在朝廷,一块则在功臣家中供奉,使用时两者合二为一才是真品。
刘邦为了拉拢功臣宿将,稳定西汉江山,给他们颁发了“丹书铁券,”一来奖励那些有功之臣,二来让他们感到无上荣光。
免死铁卷能用多久呢?在铁卷后面朱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意思是赦免你九次死罪,你的儿子孙子只有三次。讽刺的是韩信拿着刘邦的铁卷,还是被吕后给杀害了!
好了,言归正传。洪武三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论功行赏公卿侯伯齐聚一堂。朱元璋环视四周以后,心里的成就感十足。布衣出身的他,在雄才大略的背后,更多还是他的“手段。”
为了安抚一下文臣武将们的心,让这些南征北战的兄弟更加为大明效力,朱元璋分封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自然效仿先朝先帝之做法,丹书铁券封赏给了三十四人。
能得到皇上赐给的丹书铁券,绝非易事,朱元璋对丹书铁券的要求非常严苛,只有立下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才有资格授予铁券。为了彰显铁劵的无限荣耀,朱元璋将铁劵分为七个等级,一等公的铁劵最大,依次递减至二等伯最小。刘伯温受封的诚意伯,比二等伯稍微大那么一点。
丹书铁券虽然写满赞美之词,可别忘了在铁券的有五个字,却被人们忽略了,谋逆罪除外!
朱元璋分封丹书铁券出于三个目的,一是考验这些功臣宿将,在胜利到来的时候,能不能经得起功名利禄的诱惑,和自己是不是一条心。二时刻警惕有人谋反大明王朝,与其说封给他们丹书铁券,不如说是精确定位到每一个人,因为有谋反能力也只有这些人。三为朱允炆打下基础,给这些大臣套上紧箍咒,如何去做,好自为之吧!
那么那些被杀死的功臣为何不用免死铁券呢?
我们来看处死蓝玉案的例子,蓝玉淮西派主要战将,出生入死为朱元璋的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怎奈蓝玉没有给自己把好脉,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以朱元璋的性格岂能任其“撒野,”一句谋逆谋反,什么丹书铁券能救得了蓝玉三死之罪,蓝玉捧着丹书铁券,又有何用!
胡惟庸、李善长、李文忠、徐达、冯胜、邓愈等等,除非病逝以外,朱元璋分封的三十四块免死铁券,有三十二人死在了铁券之上,只有汤和和侯华高两人得了善终。
小结:表面文章做的光彩照人,更多的是阴谋,皇权与铁券相比,铁券是为皇权服务的。由此联想到了清朝的黄马褂,等同于丹书铁券,可是到了最终只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
明初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免死铁劵能免死”,很多大臣乐颠颠地拿到了免死铁劵,以为自己一生无忧,实际死得非常难看。
为什么免死铁劵免不了死,为何那些被杀的功臣不用劵换脑袋?
免死铁劵没有被大臣用,是因为免死铁劵无法顶一些罪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对手下人的一种高度奖赏,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当时谁要有这么一张免死铁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气发出去了34张免死铁劵,其中给公爵发了6张,给侯爵发了28张。从此之后,这些人得意洋洋,以为项上脑袋稳当了,到了,却发现,哪里有稳当?不仅不稳当,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这是为何?
因为免死铁劵在老朱当初设定时,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那是一句话“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免死铁劵对于谋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两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李善长,大功臣,有免死铁劵,结果因为胡惟庸案将其卷了进去,导致全家70多人处死,理由谋逆。蓝玉,有世袭免死铁劵一张,后来因为谋逆,惨遭灭门,蓝玉被剥了人皮。邓愈,有世袭铁劵,自己死后,儿子世袭,后来卷入李善长案,被诛杀。
像这样被诛杀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个谋逆。在“谋逆”大罪面前,免死铁劵太单薄了,比纸都单薄。
功臣们在拿到免死铁劵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后来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就有了谋逆的罪名。所以说,大多数功臣没有办法用铁劵,因为那唯一的情况发生了,怎么这么巧?实际上,朱元璋如果想杀哪个人,只要把这人的罪名靠到“谋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无论有没有劵。
有些人免死铁劵没有用,是因为没来得及用
有些个别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铁劵,而是没来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绝对没有犯谋逆罪,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而且只手遮天,目无王法。有一次,番禺县令道同,要处理一个罪人,朱亮祖前来求情,道同没有给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递出去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详细说明朱亮祖勾结豪强,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级,胡乱判案为理由,准备收拾了这个小官员。当朱亮祖的手下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时,道同的信还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着。当朱元璋看到朱亮祖告了道同的文章时,朱元璋怒了,这还了得,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对一个侯爷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斩了这个县官。
道同人头落地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书信,一番调查后得知道同死得很冤,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儿子招了过来。
朱亮祖吓坏了,仗着自己有免死铁劵,朱亮祖来了。以为朱元璋要让人斩杀他,没想到朱元璋亲自动手,不用刀,不用剑,拿了一根铁鞭子,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打,只是火候没掌握住,两人被打死了。事后,朱元璋说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气了,只是手底下没控制住。
是的,没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个理由。朱亮祖压根没想到自己父子俩会被鞭子打死,谁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铁劵都还没来得及用呢!
除了谋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还有个别直接赐死的,,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个免死铁劵都没有用。
总体说来,免死铁劵不免死,因为它第一防不住“谋逆”罪,它对“失手致死”也无可奈何,如此免死铁劵“有和无”实在区别不大。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不仅不能免死,还会让人死得更快、更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死刑犯趿拉着脑袋,跪在菜市口,直等着刽子手里的大刀一落,他就人头落地、和家人阴阳两隔了。
就在监斩官取出斩首令牌,下令行刑时,突然,从远处打马跑来一人,手拿黄灿灿的金牌,上铸“免死”两个大字,嘴里大喊道“御赐免死金牌在此,请刀下留人!”
咱们抛开剧情不谈,就单说这“免死金牌”,真的像影视剧中演的这样,是黄金打造吗?为什么史书大多称之为“免死铁券”呢?
有了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
朱元璋发给功臣的免死铁券,为什么成了一个笑话?
咱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免死铁券”?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免死铁券”,跟影视剧中出现的“免死金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1、形制
真实的“免死金牌”,其实不是黄金打造的,而是铁制的,所以称为“铁券”。
在我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距今1100多年、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免死铁券。
它是公元897年,唐昭宗为奖赏大将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意赏赐给钱家的。
从这个实物我们可以看出,免死铁券的外形像一片覆瓦,铁券上也不是简单刻着“免死”两个字,而是密密麻麻刻刻满了字。
为了让字迹显得更清楚,刚开始,皇帝下令用丹砂填字,所以免死铁券又称为“丹书铁券”;
到了南朝时,皇帝为了表达自己对功臣们奖赏的诚意,下令用银粉填字,所以这一时期的铁券称为”银券“;
隋朝时,皇帝又进一步升级了铁券的规格,下令用金粉填字,于是“铁券”的名称随之变成了“金券”。
总得来说,在整个封建时期,“丹书铁券”的出现次数是最多的。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覆瓦状”丹书铁券,其实只是一半,也就是说,完整的丹书铁券,是圆筒状。
为了防止有人伪造,皇帝将丹书铁券一剖两半,一半赏给功臣,一半留在内务府,持券人若想使用丹书铁券,得持券到内务府核验,待验收无误后,方可继续使用。
“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演繁露》
2.功能
最早开始使用“丹书铁券”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觉得仅赏赐金银财宝、高官厚禄,不足以彰显功臣和异姓王的功劳,让他们彻底臣服。
怎么办呢?
刘邦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用“丹书铁券”的形式,其上以明文承诺功臣们的子孙后代能世世代代同享荣华富贵。
换句话说,丹书铁券在刚开始出现时,仅仅是一种荣誉和身价的象征,并不能免死。
直到600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具有了“免死”的功能,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死铁券”。
隋唐时期,皇帝给功臣、元勋颁发丹书铁券,不仅成了一种惯例,而且,丹书铁券的功能,除了免死外,还多了“免罪”功能。
比如,钱镠的免死铁券上就刻有“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字样。
3.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免死铁券的制度,并对铁券的尺寸、使用权限、写作规范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比如,在颁授对象上,免死铁券只能授予立有军功,并获得公、侯、伯爵位的勋臣贵族。
在尺寸上,免死铁券被划为七个等级,其中公爵二等,侯爵三等,伯爵二等。
不同的爵位、不同的等级,授予的免死铁券的尺寸也不同。
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约30厘米),宽一尺六寸五分(约49厘米),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约21厘米),宽一尺二寸五分(约37厘米)。
在券文的写作规范上,铁券镌刻的内容固定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免死铁券的奖励时间;
第二部分,说明获券者的官职、爵位、功勋;
第三部分,皇帝承诺对功臣的优待,一般是免死次数;
第四部分,皇帝勉励功臣,继续接着好好干,千万不要忘记皇帝的好。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先后发出了36块免死铁券。
其中,洪武三年,朱元璋赏给李善长、徐达等公爵6块,赏给汤和、常茂、耿炳文等侯爵28块;洪武十一年,赏给凉国公蓝玉1块;洪武二十年,又赏给东莞伯何真1块。
按说,这36位功臣手握“免死铁券”,就相当于有了一张“保命符”,不管是自己犯法,还是子孙犯法,都可以免除一死,像多了一条命一样!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事实真是这样吗?
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朱元璋赏给功臣们的,不仅不是“保命符”,还是“催命符”!
这36位手握“免死铁券”的功臣,除了信国公汤和、广德侯华高、东莞伯何真三人得以善终并保全家人外,其余33位,要么本人被杀、要么子女被杀、要么全家被灭。
为什么手握“免死铁券”,致死率还这么高呢?
为什么“免死铁券”不能免死?
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都误解了免死铁券的真正用途!
从根本上说,朱元璋向功臣们颁发免死铁券,只是对他们过去功劳的一种肯定,荣誉价值大大高于实用价值。
如果有功臣想用它保命,那才真是“想多了”。
,“免死铁券”有使用次数限制。
隋唐时期,免死铁券的“免死次数”最高可达10次。
但到了明朝,免死铁券的“免死次数”就降到了3次以下。
比如,朱元璋在赏给“功臣之首”——李善长的免死铁券里,就明确规定:"予铁券,免两死,子免一死".
也就是说,李善长的这块免死铁券,可以让李善长免死2次,让他的儿子免死1次。
到了明英宗时,他赏给右都督李文的免死铁券,就只能免死1次了。
“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
换句话说,只要获券者所犯的罪行,超过了免死铁券的使用次数,一样难免死罪。
我们以结局最惨的宣国公李善长和凉国公蓝玉为例。
1390年,年已77岁的李善长和全家70多口人,被全部斩杀。
三年后,蓝玉被剥皮实草、抄家灭族。
尽管他们都手握免死铁券,也难逃被杀的噩运。
为什么呢?
因为朱元璋认定他们所犯的罪行,早该杀上百次了。
李善长明知胡惟庸要造反,却隐瞒不报,该杀;
李善长与胡惟庸时常暗中沟通、贿赂彼此,该杀;
蓝玉在捕鱼儿海,抓到胡惟庸私通蒙古的使者封绩,李善长知晓此事,却隐而不报,该杀;
李善长纵容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密谋造反,该杀……
至于蓝玉,朱元璋直接把他的罪行编成了一本《逆臣录》,蓝玉犯下的死罪这么多,一块免死铁券能救得过来吗?
,“免死铁券”对谋逆罪无效。
免死铁券,并不能免除所有的死刑。
历代皇帝在赏赐免死铁券时,都留了后手,券文中几乎都有这么一句“除谋逆不宥“,意思就是说,只要你犯了谋逆罪,别说是手握铁券,就是有银券、金券,也照杀不误。
那怎么判定你犯了谋逆罪呢?《大明律》没有具体的定罪标准,所以,有罪与否,全在朱元璋的一念之间。
朱元璋既是免死铁券的发放者,也是免死铁券使用规则的制定者。
皇帝看你顺眼,你没有免死铁券也可以保命,皇帝要是看你不顺眼,你就是有十块免死铁券,也救不了自己的命。
1393年,凉国公、太子太傅蓝玉,被人举报意欲谋反,接到密报后,朱元璋火速派锦衣卫将蓝玉逮捕入狱。
按照正常的庭审流程,给犯人定罪前,必须要让犯人亲自认罪、画押才行。
对扣在自己头上的“谋反”大罪,蓝玉死活不认,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蓝玉还提供了很多人证。
可朱元璋压根不听,蓝玉入狱的第三天,他就被剥皮实草、夷三族了。
蓝玉的拒不认罪、朱元璋的“仓促结案”、《逆臣录》的诸多漏洞,不由得更让人怀疑蓝玉谋反案,是不是朱元璋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更让人胆寒的是,朱元璋借蓝玉案,竟顺藤摸瓜、先后除掉了一万五千多人,其中一部分就是拥有免死铁劵的开国功臣。
像颍国公傅友德,只因为平时与蓝玉私交甚好,朱元璋对此很不满,但又找不到他参与“谋逆”的罪证,于是开始到处找茬,傅友德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愤而自杀。
宋国公冯胜死得更是莫名其妙。
《明史》记载“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冯胜被赐死的原因有二一、功劳最多;二、多次因为小事让皇帝不高兴。
傅友德、冯胜都罪不至死,更何况他们还有免死铁券。
可见,免死铁券不仅对“谋逆罪”无效,对“疑似谋逆罪”也无效。
第三、“免死铁券”对“误杀”无效。
在朱元璋斩杀的所有功臣中,永嘉侯朱亮祖是最特殊的一个。
朱亮祖本是元朝的一员猛将,后被朱元璋所虏,自此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将朱亮祖封为永嘉侯,并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
1379年,朱亮祖奉命出镇广东,扩建广东北城。
在此期间,朱亮祖仗着开国勋臣的身份,屡次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当地官吏对此是敢怒不敢言,唯独番禺知县道同,执法森严,敢逮捕朱亮祖的亲随,为民伸冤。
朱亮祖见道同是个硬骨头,就计划以设宴为名,趁机贿赂他、拉他下水。
谁知遭到了道同的严词拒绝“ 您身为朝廷重臣,怎能带头违法乱纪呢?”
朱亮祖恼羞成怒,遂绕过道同、直接堂而皇之地将人从狱中带走了。
非但如此,朱亮祖还找借口,将道同当众打了一顿!
是可忍孰不可忍!道同立即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把朱亮祖的罪行捅上去了。
没想到,朱亮祖恶人先告状,也给朱元璋上了一个折子,控诉道同以下犯上、目无朝廷。
朱亮祖到底实战经验更丰富些,他虽然和道同一起写的奏折,但他特意吩咐驿卒用快马送信,结果,等道同接到朱元璋的赐死诏书,他的奏折还没到京城。
等朱元璋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切都来不及了。
朱元璋龙庭震怒,立即召朱亮祖父子进京。
朱亮祖手握免死铁券,按说这点罪过,对他根本不算啥。
谁知,朱元璋根本就不打算通过三法司,人家要自己动手。
结果,一顿鞭子打下来,朱亮祖父子当场丧命。
事后,朱元璋“后悔不已”朕只是想教训他们一下,谁知这父子俩这么不经打!
“十二年胡惟庸不法,使镇岭南,作为擅专,贪取尤重,归责不服,已非一时!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就葬己责之地,侯礼葬焉。”——《高皇帝御制文集·永嘉侯朱亮祖圹志》
由此可见,皇帝若真的想杀一个人,总能找到方法的。
有没有免死铁券,又有什么区别呢?
总而言之,朱元璋发给功臣们的免死铁券,充其量只能当个装饰品。
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挑战皇帝的权威、逼皇帝兑现承诺,而是为了加强皇权,让皇帝当下的行为更有效力。
毕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想要善始善终,与其依靠一块冷冰冰的免死铁券,不如依靠自己啊!
听“免死铁券”这名字,总感觉得到这玩意就死不了,大家伙这么想,朱元璋就笑了。
其实,免死铁券只是朱元璋帝王术的一个小道具,表面上是有情有义的最高奖赏,实则更像是催命符。
根据文献记载,免死铁券形如瓦面,刻诰文,皆镌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
从这种笼统的记载看免死铁券,总有这样的印象,这玩意就是个瓦片状的大铁牌,免死的字样斗大,皇帝的承诺有如铁证,牢不可破。
,具体拿起一块免死铁券来看,远不是这么回事。
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镌刻的文字并不仅仅限于“免死”之类寥寥几个字,而是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
不妨拿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铁券来做例证。
开国元勋、俸禄五千石的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就有258个字。
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朕闻自古帝王创业垂统,皆赖英杰之臣,削群雄,平暴乱。然非首将智勇,何能率统而成大功······尔达起兵以来,为朕首将十有六年,廓清江汉楚淮,电扫两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朕念尔勤劳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请注意,朱元璋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功高震主的开国元勋,若惨死十个,九个半都得是遭到了帝王的猜忌,罪名则基本会是“谋逆大罪”。朱元璋可好,一方面煞有介事地说可以免死几次,另一方面又说对不起,谋逆大罪不包括在内,试想一想,如果你是开国元勋,拿到这样的大铁牌,你会作何感想?
明摆着,这就是一张铁皮废纸。“鸟尽弓藏”,给你按个“谋逆大罪”要杀,这免死铁券拿出来有卵用。
朱元璋诛杀握有“免死铁券”的李善长最典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突然宣布处死胡惟庸,罪名是“擅权植党”。胡惟庸的死,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可问题在于,朱元璋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一人,而是要借胡案诛杀一大片开国功臣。
正因为如此,胡惟庸被处死后,善察帝王心思的官员便纷纷跳出来,要求株连李善长等开国元勋。
朱元璋是什么反应呢?
假惺惺的不同意,朱元璋说,我起兵时,李善长来投奔,当时我二十七岁,善长四十一岁,他的建言大多符合我的意思。他是我初起是的股肱心腹,怎忍心株连。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假情假意,不是心软了,而是李善长手里有免死铁券,用“擅权植党”的罪名处死,等于说自己不守承诺,公开放屁。
为了不食言,果然,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逐步升级成为“谋逆”大案,并且牵连到了李善长等人。
朱元璋给李善长按了什么样的罪名呢?
“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这时候,李善长若要拿出写明“谋逆不宥”的免死铁券,那就是个笑话。
在今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中,有一块立高约21厘米,横广40厘米,厚约0.2厘米,重约1.7公斤的铁疙瘩。我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块薄薄的瓦片,这就是明代传说中的“免死铁券”,也称为“世券”。这块铁券的主人是会川伯赵安,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由明英宗所赐。从下文的实物图片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铁券的背面刻了一段话“若犯死罪,初犯,将所食禄米全不支给。”什么意思呢?一旦动用这块免死铁券,世袭的俸禄就要全部扣光。
丙午,赐会川伯赵安诰命铁券,追赠三代。—《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五》
赵安是宣德和正统早年镇守西北的大将,虽然他的铁券不是由太祖朱元璋所发,形制是基本一致的。行文至此,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是免死铁券,那为何被朱元璋所杀的功臣们不用这块它来抵罪呢?
丹书铁券的由来
铁券最早出现在西汉,是刘邦用来笼络功臣的工具。由铁所制,上面的誓词则用丹砂所写,故而称为“丹书铁券”。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想效法汉太祖给功臣们颁发铁券。
由于蒙古人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洪武君臣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铁券的制作和形制失传了。都听说过丹书铁券,但老朱君臣要么是泥腿子,要么是中下级官员出身,谁也没见过这样的高级货,这可咋办?
好在这时候有人向皇帝进言,称浙江台州人钱允一是吴越武肃王钱镠的后人,家中藏有当年唐昭宗颁给乃祖的铁券。钱镠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开国君主,死后谥曰武肃。在他尚效忠于大唐王朝之时,唐昭宗李晔曾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十月赐他铁券。
昭宗以宰相王溥镇越州,溥请授镠,乃改威胜军为镇东军,拜镠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九死。—《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于是大明君臣根据钱家的铁券“稍加损益”,制定了大明版的标准,共分7个等级。其中公爵二等,侯爵三等,伯爵二等,主要区别在于每一级的高度和广度上都有“五分”的差距(唯有最低级的伯爵和上一级伯爵在高度和广度上都各差一寸)。明代一尺约为0.311米,根据上文会川伯赵安铁券高度和广度计算,大致分别为六寸七分和一尺二寸八分,属于最低级别的伯爵。最高等级公爵铁券高度一尺,即31厘米,广度一尺六寸五分,即51厘米,可比赵安的那块铁券看上去气派得多。
甲寅,初制铁券。…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伯二等…其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左颁诸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仍以旧券还。—《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到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的时候,免死铁券人手一块,见着有份。既然如此,为何朱元璋在诛灭功臣的时候,没人拿出来用呢?皇帝说过的话虽然称为圣旨,实际上和擦屁股纸也差不了多少。发明铁券的刘邦,本身就不是一个遵守诺言的主。如果有哪一个功臣真的相信拿出铁券来就能免罪,要么是傻,要么是蠢。不过既傻又蠢的功臣,皇帝一般还真不会对他动什么杀心,所以正常人都不会把这块铁券拿出来免罪。何况铁券本身就有玄机,免死这件事,不是你想免,想免就能免。
免死铁券免哪些死?
明朝皇帝发了很多铁券,但真正留到现代的非常少。好在会川伯赵安的那块铁券保存完好,券面铁质如新,薄厚均匀一致。周边齐整,镶嵌精细,制作精良。券字金光灿然,书法遒劲。字口平整光洁,十分紧密,尤其难得的是至今无一字残损。我们来看下上面都写了什么内容
维正统五年岁次庚申,七月辛丑朔,越二十二日壬戌,皇帝制曰人臣以忠事为贤,人主以褒功为明,此古今之通义也。尔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赵安,以刚勇果毅之资事我皇曾祖,多效劳勤。继事皇考,益著边功。朕嗣大位,适西鄙未靖,命尔整饬边防,率师备御。乃能摅忠奋勇,斩馘俘虏,厥绩茂焉,朕与尔嘉。特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封会川伯,食禄一千石。乃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尔一死。於乎!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其益逊乃志、持乃禄,朕无忘尔功,尔亦无忘朕训。常以暇逸,怀其艰难。常以戒惧,保其富贵。慎哉钦哉!惟克永世。
看到没有,里面有皇帝对于赵安的承诺“若犯死罪,免尔一死”。,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谋逆不宥”。换句话说,只要不是谋反,其他的死罪都可以赦免一次。我们都知道明代也好,其他朝代也好,都有所谓的大赦天下。即使是大赦天下,也是有些死罪属于罪无可赦的。我们还是拿颁发铁券给赵安的明英宗来举例,在他登基的时候朝廷就曾经大赦天下,不包括以下罪行
自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日昧爽以前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谋故杀人,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强盗人命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明英宗实录卷一》
看到没有,只要不是造反,哪怕赵安杀了他亲爹,都能靠着铁券逃过一死。而相比较而言,洪武朝开国功臣的待遇其实更胜一筹。比如南安侯俞通源,追封虢国公俞通海的弟弟,起家于巢湖水师。其兄俞通海在吴元年四月剿灭张士诚的战斗时中了暗箭,随后不治身亡,当时距离明朝开国已不足八个月。而俞通源跟着大将军徐达北伐,史称“功居多”。在洪武三年十一月获封南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铁券。好在《太祖实录》为我们保存了券文,和赵安只免一死相比,俞通源除了本人可免二死外,儿子还可以免一死。
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余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为何明初开国功臣的免死铁券最终都成为一个笑话呢?就因为上面这句“若谋逆不宥”,老朱把法律条款拿得死死的,收拾你们,罪名就是造反。所谓的“丹书铁券”,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皇帝的实力强,随时可以违反诺言,给你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大臣们永远要夹着尾巴做人,如果真的以为有了免死铁券就可以胡作非为,那不是天真,而是愚蠢。
奇闻怪事
-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是谁
- 紫禁城闹鬼是真的吗 紫禁城闹鬼是怎么回事
- 80年黄河透明棺材事件 80年代黄河透明棺材始末
- 51区外星人录像是真的吗 51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 姜潮麦迪娜恋爱过程 姜潮麦迪娜怎么认识的
- 根达亚文明大概离现在多久 根达亚文明距今多少
- 赤塔事件真的还是假的 赤塔事件到底怎么回事
-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的
- 邓超出轨安以轩:邓超出轨安以轩是不是真的
-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方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
- 湘西鬼结婚事件:湘西鬼结婚事件真假
-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绝密档案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
- 李维嘉的父亲是谁 李维嘉父母是哪里人
- 朱秀华事件是不是真的 朱秀华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 太湖冤魂:太湖冤魂事件真假
-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