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纷歧也是
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与“家天下”相对的是“公天下”,禹是分界线。在禹以前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禹以后天下为私,天下是一家的天下。确切的说,自禹的儿子启以后,中国才真正进入“家天下”的时代。
“公天下”与“家天下”,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帝位传承的方式不同。
“公天下”时代,帝位传承是禅让制,禅让的对象必须是有德之人,是才能出众。不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言行举止堪为万民的表率,是众望所归。某种程度上,新的帝王是上一任帝王与老百姓共同的选择。至于被禅让者与禅让者有无血缘关系并不重要。
普遍认为,从黄帝一直到大禹,王权交接采用的是禅让制。虽然从家族谱系来看,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子孙,但这一段时期,不是“家天下”,因为帝位继承者的选择重在公认度,就是“德”,而不是血缘远近,只要是老百姓拥戴的,“贵戚及疏远隐匿者”,都可以成为王位继承人。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上古五帝的情况。
高阳(颛顼)有圣德焉。
《史记.五帝本纪》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但让他接班主要是因为他有“圣德”,也就是圣人之徳,德行方面天下第一,无人能比。我们现在选人用人不也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嘛。
帝喾是颛顼的侄子。我们看看他的简介。
高辛(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史记.五帝本纪》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这不就是大公无私,我将无我吗?而且帝喾能够“修身以服天下”,堪称道德楷模。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史记.五帝本纪》
尧是帝喾的儿子。但他的仁德一点不输前几位帝王,“其仁如天”,仁者爱人,他做黄帝,那肯定是爱民如子,不!他爱百姓胜过了爱自己的儿子。
尧年老的时候,有人提议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但尧深知丹朱的顽劣,他认为让丹朱继位,是一人得利,天下受害,所以经过一番慎重考察,最终把权力交给了舜。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舜虽然也是黄帝的血脉,但几代前早已沦落为庶人,靠着种田过日子。舜之所以能被尧发现,是因为他孝顺。
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五帝本纪》
在那个没有媒体宣传,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时代,一个人的好名声从民间传到王庭,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这只能说明,舜在孝顺方面做到了极致,常人难以企及,他的孝行在民间广为传扬。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史记.五帝本纪》
尧舜传承之际,有个细节需要说明一下。尧死之前,明确把王位禅让给了舜,但舜开始并没有继位,而是把王位让给了丹朱,但人们不拥戴丹朱,最终选择了舜。无独有偶,同样的事情,在后面禹和启的身上又发生了。这说明,禅让制的年代,帝王必须得到老百姓或者说各部落首领认可才行,也就是说王不是先王任命的王,而是大家公举的王。
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史记.五帝本纪》
禹虽然是黄帝的玄孙,但舜把王位禅让给他,主要是因为通过治水,认可了他的德行和能力。
禹的事迹我们都比较熟悉,结婚四天就去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自古以来都是大公无私的典范,受万世敬仰。
而且禹并没有把王位传给儿子启,而是先后把王位禅让给了曾经帮助他治水的大臣皋陶和益。
皋陶也是位品德高尚的人,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之一,可惜的是他死在了大禹前面,所以没有登上王位。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史记.夏本纪》
而益虽然在治水时期也曾立下大功,但辅佐大禹处理政务的时间太短,相比而言,老百姓更加拥护禹的儿子启。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启顺应民意登上王位,从此后开启了父传子的就“家天下”时代。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
《史记.夏本纪》
“家天下”时代,帝位传承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老子死了儿子继承,嫡长子最优先。如果老皇帝实在没有子嗣,也可以传给他的兄弟。至于继位者智商如何,品行如何,才能如何,无所谓,看天意,原则就一条,王权必须掌握在自家人手里
综上,禹虽然与黄帝是一家子,但禹得到王位是通过禅让,禹虽然没有传位给启,但启最终继承了王位并开创了王位世袭制,所以“禹传子,家天下”也不能算是错。
引言
《史记》讲“禹生启,家天下”,又讲“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似乎言之凿凿,堂堂正正,被司马和后人圣赞为千古禅让之美德…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直接否定了《史记》记载,又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说疑篇》也讲,“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可见《史记》的记载只是司马一家之言也,先秦诸史,尤其是《竹书纪年》并不买帐。
《竹书纪年》是由春秋晋国人始著,并以战国魏国史官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公元前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音否彪),盗挖魏襄王墓葬发现了此书,亦称《汲冢纪年》。
此书共十三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又重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直接否定了《史记》“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记载,引来千百年学者强烈争论!
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验证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后,挺史派人士便认为《史记》绝对可信!但同样精准记录了商王乃至夏王世系,并且成书时间略早于史记200多年的《竹书纪年》(汲冢竹简),却落得个原本丢失,支离破碎,身首异处的下场…这是让人十分耐人寻味的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由于时间太久,管理不善,造成记录佚失的话…那么史记同样面临这种情况,为什么它没有被毁损?俗话说,“口无遮拦”,揭人短处,往往得罪当权者,所以竹书被当成“伪史”销尸灭迹也属正常…借用郭沫若名言,“欲要研其史,必先掘其陵”,不信看考古吧…
表面看,“禹生启,家天下",似乎证明启是大禹儿子和夏朝创始人…但十分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确凿禹启二墓,根本无法证明启是大禹儿子和夏朝创始人…起码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得禅位,有史可查,而启只有“禹生启”几个字,其它比如,启因何功绩超过伯益得百姓拥戴?伯益又因何事避启于箕山之阳?史记根本没有交待,为什么?…
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考古状况也不支持史记!因为二里头是夏代晚期都城(公元前1800年,首推夏桀都城斟鄩),三星堆为商代晚期遗址(公元前1200年),殷墟为盘庚迁殷之后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妇好墓为22代商王武丁的贵妃墓(公元前1250年),亚长墓推测为西周时期南方长氏贵族墓,与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属于一个氏族,但没有史载无法鉴定族源…
以至三星堆和殷墟,不仅与二里头接不上轨,甚至连和商汤与盘庚的中早商时间也接不上轨,简直成了两头空的“断代史”!而寄以厚望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表》,竟然“抄袭"了野史《竹书纪年》的夏代历史,难道他们忘了此书正是他们自定的“伪史”吗?自己没有考古证据,却有病滥投医,甚至临阵抱佛脚,搞起了“盗窃”和“夜观天相”的算命鬼把戏…
而对于《山海经》《禹王碑》《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有关夏商周的记载根本不予理采,并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夏代图腾纪年法更是嗤之以鼻…
可是,又对三星堆青铜树与山海经记载的扶桑树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而且对殷墟亚长墓主人明显被杀的考古事实,与山海经“有易杀王亥″及竹书“启杀益”有相关之处,却故作视而不见(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现)!尤其对大名鼎鼎的商王武丁贵妃“妇好”,在甲骨卜辞中大量出现,却在史料中毫无记载根本不予理采,大肆宣传武丁和妇好的夫妻恩爱…史料与文物之间如此混乱不堪,却无一位专家出来澄清解释,真是咄咄怪事!
至今为什么三星堆才有3200年就和3800年的二里头一样没有甲骨文,不让人奇怪吗?这里边隐藏的奥秘不值得深思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大禹本人的骨骸和铭文及墓址问题,否则大谈特谈“禹生启,家天下”,真没有事实基础,不是欺世盗名,还是华众取宠,也许是无知无觉或没有意识到吧…至于传说中的四川成都(三星堆)和甘肃天水(齐家遗址)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山西平阳(陶寺遗址),根本就没发现大禹骨骸和文物,尤其是铭文,所以还是无法平息世人争议…
而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西羌之地自秦汉以来多以西北(陕西)为论,何况“禹兴于西羌”不等于“禹生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冀州以河北为多(汉史),尚未有二里头考古证据,还须进一步甄别!
李学勤指出,西周《遂公盨》对有关于大禹治水的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而建国后的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发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又一次把目光指向大禹…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膑吴起列传》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许宏王巍等专家认可二里头“极似是夏”,二里头至今没有发现自证性文字,尤其是甲骨文或铭文,尚无法确凿是哪位夏王都城,这是申请夏都的最大“硬伤”…
禹迹争议
不过广大网友的智慧不可小觑,跳出了C14断代法和甲骨文断代法,运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采取三星堆文物对标二里头文物进行图腾断代法,无意中发现了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竟然是禹骨骸,令人十分震惊!如图所示:
并与专家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论!,何驽教授认为,此贵族墓抱龙人是地位低下而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说明地位不高。但死亡时,怀中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葬于宫殿宗庙中,又是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
网友根据周鼎金文“禹”字结构分析,认为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抱龙人”,与禹字“抱虫”结构含义相同(甲骨文龙即虫),而且与史传禹姒之义完全相同!如图所示:
甲骨文“姒”即以→己/已/巳/乙,似绿松石龙形,如图所示:
而且2011年8月24日,西安谢子展先生,把《禹王碑》全文译出后,竟然也是“禹姒”之义,令人震惊,内容大义是:
“承帝夏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为舞岳麓。㾟昶泉去,操丧见发,瑶来求附。家弃祀离,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羕,南蜀莽盲,久质畏苗,焕册莫罪,宁朋永非(疑)。”
大义是指禹因开凿龙门伊阙,亲自负篓背沙,因长年泡水得“㾟昶”而殪,“裹圣浮图(率姒)”葬于“稽堂”…此译文内容与史传大禹百岁征三苗而葬于会稽山完全相反…却是英年早逝,积劳成疾,葬于岳麓稽堂!“率姒”即“稽”,就是抱龙义,“稽堂”指抱龙礼堂,也就是“居葬合一”的偃师二里头3号宫殿,旧称尸乡(巳乡→姒乡),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稽堂”是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我说会稽山是大禹衣冠冢。理由:
一,商汤灭夏,埋葬了二里头禹墓。
二,周武王伐纣又埋了殷墟甲骨文。
三,秦始皇虽然得到先祖伯益的殷史《山海经》,但已过去1000多年,他已看不懂了。
四,殷人徐福虽然知道禹祀之地,但不敢说实话(怕秦始皇破坏二里头三星堆和金沙)。所以骗取他信任偷渡日本,气得始皇“东临碣石”吹胡子瞪眼。
五,大禹死时(公元前1650年左右),良渚洪水并未退尽,商契伯益还在三门峡开山放水,禹虽有叶落归根之心,但会稽山泽国四布,怎么埋葬真身?所以禹死水退,越人回来建个衣冠冢也是自然!包括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也是如此。
六,“南蜀”指长江流域,包括四川三星堆,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
最重要的证据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发现了“率姒”禹启二王铭文,如图所示:
而且二里岗牛胛骨卜辞也发现了“又乙/又其”禹启二王符号,进一步佐证二里头与二里岗是“禹生启”遗址,如图所示:
说明二里头并不是晚夏都城,而是早夏大禹都城。并且证明二里岗/偃师商城不是商汤西亳都,而是“禹生启”王权传承之地,即《史记》之“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又其),封商地…”的商契封启之地,而且也得到殷墟妇好墓中的铭文佐证,也就是商契十三王(唐虞夏殷商周六代启王权继承人)铭文,如图所示:
说明夏商周三代共启,夏启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启契铭文和甲骨文完全一样!并不是史记所认为的前后顺次更迭换位之情况,如图所示:
进而郭沫若对妇好墓的武丁贵妃判断也彻底破产了,网友罗列了十大质问:
一,为什么一个贵妃,还是22代商王贵妃,可以与丈夫分葬,单独埋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难道妇好有什么特殊身份,连商王自己和元妃妇妌/妇辛级别都不够?
二,为什么妇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兴名将,却在《史记殷本纪》中无一字记录?甚至先秦诸史及野史《竹书纪年》也无记载?
三,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22代商王贵妃?连怀孕几次,得病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四,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乱伦先祖?甲骨卜辞作者是怎么知道妇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吗?
五,妇好一生怀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怀胎一次计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况她还要领兵打仗,有时间连续怀孕二十多次吗?何况她死时才三十多岁,时间和身体岂能允许…
六,为什么殷墟王陵区被盗个遍,反而妇好墓未被盗?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妇妌/妇辛不随葬宫殿区?难道商王和元妃级别不如贵妃尊贵?
七,冥嫁若是母系社会风俗,难道等级森严的商晚社会会允许存在?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个妃子情况,是母系风俗吗?如何解释?
八,为什么妇好墓没有发现妇好尸骸?连棺椁也没有?殉葬者却尸骸完整?
九,为什么妇好墓上会有享堂?妇好贵妃究竟什么身份,会引来后人如此“长年累月”“兴师动众”祭祀?甚至先王祭后王?墓还是享堂?
十,《说文解字》距夏殷1000多年,文字是否与甲骨文本义一致,怎能证明?
网友“万年龙公”说得更直接:
“考古实验室对妇好墓所出的一块残椁板作了碳14年代检测,测定结果为3155±140(公元前1205±14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3350±190(公元前1400±190年)。
妇好墓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590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分析,妇好墓的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成汤时期,拥有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三百年历史空白期,足以出现改写历史现状的时间和条件,也就是说妇好墓极有可能在盘庚迁殷之前就存在。
而妇好墓树轮校正年代下限为3350±190(公元前1400±190年),即公元前1210年。史载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卒后传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传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传位其子武丁。
从武丁在位到妇好去逝,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妇好墓下限有着15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还是武丁刚登基妇好就要死掉的时间才成立。若按说妇好死于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妇好墓树轮校正的-190年代,那还叫妇好墓吗?
所以说,单单从妇好墓的断代数据来分析,妇好墓在武丁之前的时代就存在了。
至于为什么妇好墓中无骨骸,甚至连棺椁也没有,目前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骨骸被破坏。二是妇好墓不是墓,骨骸另有墓址。
而这两种情况,目前倾向第二种,因为“妇好”墓其上叠压商代房基,有排列整齐的6个柱洞。结合卜辞,此建筑,当属“母辛宗”,古称“不封不树”。《殷墟书契后编》收有“7.11”卜辞,记载“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说明妇好墓是宗庙祭祀坑(启祠),被掩埋了,只有两个原因
1,自然灾害。这个很好理解,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权更迭。而经过考古勘察,妇好墓并无地震或洪水痕迹,所以第二种可能性更大。那么,这就事儿大了!
因为宗庙祖祠被掩埋,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灭国了…为此我建议放弃说文解字,改用商代铭文和文物图腾对标三星堆文物来解读甲骨文和妇好铭文!因为:
①“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正确行文顺序:应是“帚子女/帚女子”,并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婦!比如:
②“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三星堆文物, 应该是青铜神树象征,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细观察青铜树,龙枝代表禹图腾,鸟代表商契图腾,说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颛顼两大氏族结盟象征,此帚木含义是九司轮流值班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禅让制,俗称华表,如图所示:
③而妇好铭文中的一“女”字,许慎说是女人,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的面具人形象,代表继承人;
“母”铭文应是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双乳,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山海经》叫“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而许慎就认为西王母是女人了,郭老随之!认为“妇好冥”甲骨卜辞是妇好分娩,如图所示:
郭老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为少昊太阳图腾象征!大汶口陶文可证,如图所示:
④,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子”铭文形态,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铭文?仅有一只玄鸟?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是九鸟一乌,一乌即玄鸟。“子”是不是玄鸟?如图所示:
安阳殷墟亚长墓中也出长字戴羽酋长,并土青铜圆斝“网纹十字手”符号,铭文解读叫“子又其”,甲骨文叫启,公式为“启=子+又+其”,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十字符号”是“亚”,是武官称谓,我说十是玄鸟形象,甲骨文刻成十,铭文即“子”义。启铭文经图腾会意为“子抱龙人”,“子又其”汉字即启/弃,如图所示:
《殷墟书契后编》收有“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妇好墓)。”说明母辛宗(妇好墓)即是启祠或契墓!也即夏启祠堂也!夏商合一共祖启!
启不是禹子,而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司其(启位)的族兄弟契(契是启古音及周人写法)…
进而专家对亚长墓主人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于七处外伤(残缺右臂),属于非正常性死亡!如图所示:
亚长骨骸
根据对亚长尸骨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是来自沿海地区。
,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与二里头抱龙人装束一致,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与亚长手杖产生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说明启不应该是被人所杀,反倒是杀益之人,那么为什么亚长墓主人是被人所杀?亚长是启还是益?史记没有相应记载,只有“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这个“和平禅让”事件…但“野史”《山海经》大荒东经却对此有记载,即“有易杀王亥”事件,如图所示:
王亥因“仆牛”被有易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如图所示: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与其弟王恒决定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帝泄十二年,杀害了王亥,赶走了其弟王恒,夺走了货和牛羊。
那么,亚长是王亥,王亥是益还是契?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6世孙振,因为甲骨文“高祖王亥”之“亥”是振本字辰,如图所示:
但我经过仔细对比后认为,“亥”更象“枭/袅/凫”的本字,即少昊玄鸟形象。如图所示:
,契益振都是玄鸟氏子孙,尚不能确凿王亥是谁…但能称“高祖”的人,甲骨文中有“高祖河/岳/乙/夔”等10多位先人,辈份应是先商十三王地位。但敢称“高祖王亥”的人,目前只有亥一人,说明什么?说明亥是高祖中的王者,根据王字分析,呈倒置的钺形,如图所示:
亚长墓随葬品分析,王权铜钺就有7把,比妇好墓4把铜钺还多3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证明亚长生前的确是代表着军权的王者,史记推为司马!如图所示:
尤其是亚长墓出土于殷墟宫殿宗庙区,绝不是契6世孙所能入葬的…所以,高祖王亥是商祖契和伯益的可能性远远大于6世孙振!根据《山海经》分析,应是“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指“持戈”之司马→益,如图所示:
而摇民即丹朱,即后马,如图所示:
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商丘计划”,在商丘发现了古宋国城址和岳石文化遗址,但没有发现王亥和商汤墓!不过,之后唐际根在殷墟发现了洹北商城(汤亳),周口鹿邑太清宫发现了“长子口”(丹朱)墓,根据此墓出土长子口铭文及虎头玉人俑分析即丹朱墓。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此虎首玉人跪俑正是囚丹朱杀尧的虞舜象征,长子口即长子其,俗称长子丹和燕子丹,史称丹朱!民间讹传为老子丹!即史记之商汤!丹朱逐舜未果,死葬鹿邑(归德城)长子口墓,仇俑虞舜随葬之…
但问题来了,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应是黄帝第17代孙及商契14代孙,那么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19代孙,两王相差仅两代,怎么可能?如图所示:
若按照一代五十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100多年,而《夏商周断代表》指出: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500多年,经14世共17代王…难道商代17王能“挤”进两代100年中去吗?如此一来商汤灭夏不就没了吗?,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一辈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夏的夏桀呢?…
所以,不是史记记载有错,就是近代考古有问题!而目前根据王国维甲骨考证17商王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史记商汤就绝不会是商契14世孙了!只能和契益及丹朱一辈才对…如图所示:
那么先商十三王一定就有的解释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约公元前1650年,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契受夏启位,史称商契,封商地安阳,史称“禹生启”事件。而伯益受伯位司马,心怀不满,故约公元前1638年,与绵臣丹朱合谋,利用仆牛之机设美人计杀死商契,放葬亚长墓中,经称“有易杀王亥”。
公元前1632年后启上甲微(虞舜/夏桀)协伯益之兵替商契复仇囚尧偃塞丹朱。伯益偷偷放跑丹朱,即“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与兽,名曰摇民”。四年后东窗事发,舜复杀伯益。竹书纪年称“益干启位,启杀之”。
公元前1628年,丹朱自号武汤(汤誓),逐虞舜于鸣条(山西夏县东下冯),铸司母戊(启)鼎于武官大墓(M160),都洹北商城(亳),形成商汤亳祀。即“帝喾而郊冥,祖契宗汤”之殷商礼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又把“母辛宗”恢复成妇好祠(夏后启祠),俗称周弃祠。并铸妇好鼎和妇好龙虎铜钺两把,及妇好礼器109件以替之,并刻“妇好冥”及“宰丰(商契)”匕骨辞述之,恢复“帝喾而郊鲧,祖文王宗武王”夏祭,如图所示:
宰丰(商契)匕骨(中博馆藏)
不考虑尧幽囚 舜野死,无论史记、竹书纪年任何。一本历史文献有这句话,这个文献肯定是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写的。1、尧传舜, 尧的儿子不孝,尧考察舜,考察了很久,发现相比自己的儿子,舜要好的多,为了减少宫廷内斗,尧杀了丹朱,这叫立贤。
2、舜传禹,因为禹功劳特别大,自己的儿子不好,也是为了防止内斗,舜杀了自己的儿子。这还是立贤。
3、禹传启,启和伯益一样贤,但伯益为了防止内斗,就逃到了山东,建立了秦人,山东当时其实不好,是犯人的流放地。鲧就是死在这里。
尧舜禹都是炎黄子孙,但都不是自己的儿子。立贤不立子叫做。禅让,夏朝以后,都是立子,不再考察是否贤,这叫做家天下。
4、颛顼传帝喾,颛顼是贤君,国家当时比较和平,四方安定。但年老的时候,术器造反,想当皇帝,颛顼不能平止叛乱,帝喾灭了术器,跟尧传舜是不一样的,尧传舜是选贤,帝喾的江山是自己打的。
5、帝喾传帝挚 帝喾有好多儿子,比如帝挚 帝尧 商偰 后稷,但这些人好像与帝喾关系不大,商偰是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子蛋生的, 后稷是姜源踩巨人脚印生的。这两个明面是帝喾的儿子,实际与帝喾关系不大,排除,帝喾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帝挚帝喾没有考察接班人,与尧不同。
6,尧是宫廷政变上位的,因为过于血腥,尧发明了禅让。核心是考察。自己的儿子不行,就发明了禅让制
因为在禹之前流行的是禅让制,而禹传子就变成了继承制。按照氏族来说尧、舜、禹确实是黄帝一家,在继承制实行后,君主权力开始集中化。
禅让制,强者居之
在上古时期,首领间权利的更替是禅让制,这种制度主要评分标准就是贤能程度,也主要依赖于上一代首领自身的道德品行和自我约束能力。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受益于禅让制,就是所谓的选贤举能而成为的统治者。
但根据史料《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也有韩非子《说疑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可见“禅让制”只是后人看见的“粉饰后的祥和之态”。
看动物世界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动物小团体的首领享有的权利是最大的,比如说在食物分配和伴侣分配上。其他强壮的团队成员也可以向首领挑战,不说能者居之,更像是强者居之。所以我认为上古时期的人类祖先也是这样的。
继承制,有身份的强者上位
通过《史记》我们知道,禹其实并没有把首领之位传给儿子启,而是培养了一个继承者益,由于益跟随禹的时间短,且政治根基不深厚。在禹去世后,益的追随者反而少于启,即使有有扈氏反对,启也能用实力摆平。
可见,身份已经逐渐成为衡量统治者的标准之一,这也得益于禹的贤能。帝尧有儿子丹朱,帝舜也有儿子商均,他们身份够但实力不足,从而并没有得到帝位。
能者上位才能稳定社会治安,有身份者上位才能安稳民心。所以,足够的上位条件才能避免更多因首领争抢而引起的激烈战争。
小
禹之后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夏国家,从原始的氏族公社制发展为奴隶君主制,唯有“家天下”才能让权力更加集中,减少战乱,让当时社会更加安定。
我是妙趣侃历史,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按五帝的说法,黄帝传颛顼是传子,但颛顼传帝喾是传侄儿,尧舜之间过去有禅让说,清华简说是政变争夺,可以说禹之前确实没有形成传子的家天下格局。
奇闻怪事
-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 黎姿老公马廷强前妻是谁
- 紫禁城闹鬼是真的吗 紫禁城闹鬼是怎么回事
- 80年黄河透明棺材事件 80年代黄河透明棺材始末
- 51区外星人录像是真的吗 51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 姜潮麦迪娜恋爱过程 姜潮麦迪娜怎么认识的
- 根达亚文明大概离现在多久 根达亚文明距今多少
- 赤塔事件真的还是假的 赤塔事件到底怎么回事
-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 百慕大三角在哪个国家的
- 邓超出轨安以轩:邓超出轨安以轩是不是真的
-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方 中国十大闹鬼最凶的地
- 湘西鬼结婚事件:湘西鬼结婚事件真假
-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绝密档案 中国昆仑山10大灵异
- 李维嘉的父亲是谁 李维嘉父母是哪里人
- 朱秀华事件是不是真的 朱秀华事件的真相是什么
- 太湖冤魂:太湖冤魂事件真假
-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 爪哇虎和东北虎谁厉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