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骑手送餐致残判赔109万
一、案件背景
在繁忙的都市青岛,一个悲剧在2016年8月的一天悄然发生。饿了么骑手王某在送餐途中,驾驶的摩托车遭遇事故,导致他遭受了严重的伤害,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复合性外伤接踵而至。这场灾难使他陷入了困境,经过鉴定,他的伤残等级达到了二级,需要长期的护理和误工补偿。
面对如此惨痛的现实,王某选择了诉讼。他将饿了么的运营主体公司——拉扎斯网络科技告上法庭,索赔误工费、伤残赔偿金等共计192.2万元。被告公司辩称与王某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坚持认为骑手属于“众包”模式,配送协议已经明确平台仅提供信息服务。
二、判决依据详述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首先对雇佣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虽然双方并未签订书面的雇佣合同,但是王某通过蜂鸟众包APP接单后,他的配送活动受到了平台的指示、管理和考核,而且他的报酬也是由平台发放的。这一切都符合法律意义上雇佣关系的特征。
在责任划分方面,法院认为王某因未佩戴头盔、无证驾驶挪用号牌的摩托车,存在明显的过错,因此判定平台承担60%的责任,而王某自身也需要承担40%的责任。
至于赔偿金额,法院经过细致的核算和评估,最终判决饿了么赔偿王某共计109万元,其中包括医疗费、伤残赔偿金、护理费等多项费用。法院也驳回了原告部分不合理的诉讼请求。
三、争议焦点与社会影响
这起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平台的用工模式上。平台方面主张“众包骑手”是一种灵活的用工模式,但法院则通过实质的用工关系(如管理权、报酬发放等)来否定这一抗辩,强调形式上的协议并不能规避法律责任。
这起案件不仅是一起普通的法律纠纷,更是一种司法示范。它明确了新型互联网用工关系的法律定性,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判例参考。它也推动了平台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保障骑手的权益。
四、时间线回顾
这起案件历经了数年的诉讼过程。从2016年8月事故发生,王某首次起诉获得医疗费用的赔偿,到2022年4月经伤残鉴定后的二次诉讼,法院最终判决赔偿109万元。这一判决体现了司法对灵活就业者权益的保护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平台经济创新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系。
这起案件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维护,更是对新型经济形态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次和实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也不能忽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