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
尊礼重道:从扬州大学“上课礼”窥探教育的温度
尊敬的《复兴时报》编辑李明先生:
您好!我谨以尚理之名,就扬州大学近期重拾的“上课礼”传统,略陈管见。这一课堂新风尚,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哲学的深思。
一、传统礼仪的现代传承
“上课礼”是中华文化中“尊师重道”精神的现代诠释。礼仪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对知识、对师长的敬畏与尊重。在扬州大学的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鞠躬、一问好,如古书中的描述,是双向尊重的生动写照。这一传统,唤醒了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感知,使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二、仪式感的师生情感纽带
在现代校园中,“上课礼”并非强化等级观念,而是通过仪式感营造庄重而温馨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前的鞠躬,传递的不仅是关怀,更是对知识的敬重;学生的回应,则表达了对治学的敬畏之心。这一仪式,如同无形的界限,提醒学生以谦逊之心求知,以敬畏之心治学。
三、校园文化的深层浸润
扬州大学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仪式,如开学典礼的迎国旗、唱国歌,将礼仪教育融入校园文化。重拾“上课礼”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校园文化一脉相承。这种文化浸润,不仅塑造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更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认同感,推动了校园精神的凝聚。
四、形式与实质的辩证思考
有人质疑“上课礼”流于形式,但仪式本身恰是情感的载体。形式与内容本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短暂的课堂行礼,能让学生凝神静气,以更专注的姿态投入学习。这一仪式,正是教育完整性与温度的体现。
扬州大学的“上课礼”,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知识的传递、精神的涵养与人格的塑造。愿这一缕礼仪之风,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灵,唤醒更多人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
此致
敬礼!
读者:尚理
2025年3月10日
注:融合多篇资料观点,所引述的案例均来源于公开报道,符合征文要求,旨在深入教育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