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中的一场盛事——殿试。此试场设在太和殿和保和殿,见证了清代科举制度的辉煌。在清朝初年,皇帝亲自操持试题的拟定,更亲自评判所有的殿试考卷,展现出皇家的权威与深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康熙以后,这一重任改由阅卷大臣承担,只有前十名的试卷能够获皇帝的御览,体现了制度的灵活与变革。
殿试,被誉为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的一颗璀璨明珠,又称御试、廷试,是皇帝亲自出题考试的盛举。会试中的佼佼者方能跻身其中,其目的在于对会试合格者进行更为精细的区分。
在金代,及第者被分为上、中、下三甲。而在元代,则分为一、二、三甲,两榜。其中,蒙古和色目人共为一榜,汉人和南人则为另一榜。前三名被赐为进士及第,荣登一甲;其余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位列二、三甲。
明清两代沿用了元的制度,也分为三甲,但不再分二榜。殿试的程序严谨而庄重。试前需经历复试,地点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复试结束后,考生在四月二十一日应再次赴保和殿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考生需自黎明时分入殿,经历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一系列礼节,然后才能拿到策题。
制策题目,清初时以时务策为主,题长约二、三百字,询问一二事;而到了康熙以后,题目长度逐渐增加,达到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展现了考试内容的丰富与深入。这是一场知识与礼仪的双重考验,是皇家对于人才选拔的极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