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神秘消失之谜历史真相探寻_怪人怪事

兰亭集序神秘消失之谜历史真相探寻

怪人怪事 2025-02-17 10:54www.bnfh.cn怪人怪事

王羲之,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出身贵族,身居高位,但人们更熟知他的书法名声。他的书法,超脱魏国钟繇的境界,集汉魏之精华,独创新体,被尊为"书圣"。每当提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那一天,历史都为之动容。在那一天,王羲之和众多名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酒酣之际,他为一诗集写下序文《兰亭序》,笔墨间仿佛游龙跃动,矫若惊凤,字字精妙。

《兰亭序》的真伪却成为历史上的谜团。有人说它是王羲之的真迹,有人说它是七代孙智永和尚的伪作。郭沫若、高二适等文化名人都曾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有争议。尽管争论不休,但对于当年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事实,人们并无异议。唐太宗视若珍宝,亲自为其撰写传记、搜集真迹。他更是将其视为稀世珍品,晚年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在他临终前,将《兰亭序》放入棺材,传于后世。

关于《兰亭序》的下落,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它被藏于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中。当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发掘昭陵时,发现其中藏有《兰亭序》。他描述昭陵之宏大,如长安皇城一般。可以想象,那玉匣中的《兰亭序》定如至宝般存在。《兰亭序》的真伪与下落至今仍引发学术界的热议。虽然争议不断,但其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却是无可替代的。每一个关于它的故事、每一个关于它的猜测,都使人们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与敬畏。这正是王羲之的书法带给我们的魅力,不仅在于笔墨之间,更在于那背后的深厚文化与历史底蕴。在墓室深处,正中的位置是太宗的正寝之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床,上面放置着石函。打开石函,便可见到内含的铁匣,里面装满了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图书字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三国时期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王羲之的真迹。尽管历经二百多年,但这些纸张和墨迹依然如新,令人惊叹。这些稀世珍宝被温韬发现后,至今下落不明,引人遐想。

关于温韬的盗掘行动,史书虽有记载,但并未明确提及是否包括《兰亭序》。此后,也从未有真迹流传或收录的记录。有人推测,温韬在行动中的匆忙和草率,可能使得真迹仍隐藏在墓室的某个隐秘之处。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兰亭序》并未被埋在昭陵之中,而是被藏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

唐太宗在生前并未将《兰亭序》作为随葬品,而是将其交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的李治。李治因病不久离世,临终前留下遗诏,将自己生前喜爱的字画随葬。《兰亭序》失传后,有人开始怀疑它的下落,认为它可能被藏在了乾陵。唐代皇陵共有十八座,据说温韬挖了十七座,但在挖掘乾陵时遭遇风雨,无功而返。自那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这也使得更多的人相信它被藏在了乾陵。

一天,一位扮作赶考书生的萧翼烂醉如泥,他取出《兰亭序》的摹本,对辨才和尚炫耀称这是无价之宝。忠厚的辨才和尚不慎透露了真迹的下落。但萧翼假装未闻,第二天便不辞而别。太宗皇帝得到《兰亭序》后欣喜异常,对萧翼的智取行动大加赞赏。他不仅提升了萧翼的职位,还赐给他大量珍宝和御马。对辨才大师也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关于《兰亭序》的真伪,后人开始产生怀疑。

两种说法都认同唐太宗曾得到过《兰亭序》。其中一种说法是,一位广州僧人在隋末得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他与三件宝物一同珍藏。但最终,他被欺骗,失去了《兰亭序》。失去后,他深感痛心,对余下宝物的价值也失去了兴趣。另一种说法是,《兰亭序》并非被埋在昭陵,而是被唐太宗赐给了唐高宗李治。无论如何,这两种说法都未能解决《兰亭序》真迹的下落之谜,这个谜团仍待日后昭陵、乾陵的发掘来揭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