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知识600字(学新知识长真本领挑金扁担
引子
初春的江西,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群特殊的学子正在为自己的梦想和乡村的未来而努力。他们,就是江西省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们。他们有的是充满斗志的农民,有的是富有经验的村干部,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同时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石玉莲,一个名字在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耳熟能详。作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她不仅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领头羊,也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杰出代表。自信的她,在党的二十大第二场“党代表通道”上,分享了她在江西农业大学的学习经历和收获。以前,种田育秧再插秧,一人一天最多只能插一亩。而现在,学习了新技术,十分钟就能完成。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她参与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人才。为了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各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江西农业大学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积极参与到这一计划中,为乡村培养了一批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政策的大学生。
石玉莲的经历,是这一计划的生动写照。1993年,高考落榜的她开过餐馆、办过酒厂,最终决定回归农业。农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种植吴茱萸和竹荪的过程中,她曾因技术不到位和市场分析不足而遭受损失。在她迷茫之际,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们给予了她指导和鼓励。张水发副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种好地,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技术、管理和政策的支持。”
如今,石玉莲成为了农民导师,不仅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创业经验,还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转变,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成果之一。这项工程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为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
在江西农业大学校园里,这群特殊的学子与年轻学子一同学习、交流。他们虽然年龄偏大,但学习热情不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求学不分职业,有志不在年高”。他们的存在,为校园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农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现实中却存在许多农民朋友在农业经营中遇到困境,有的果园管理不到位,果品质量不佳;有的养殖场辛苦忙碌却收益甚微。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关键原因,往往是农民朋友缺乏足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江西等中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也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农民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人才队伍,张水发表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必须推进农业教育振兴,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
为此,国家推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将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该计划依托各县市区开放大学系统,已经陆续建起98个县级教学点。这一举措得到了江西省的积极响应。从2012年起,该省每年培养约6000名农民大学生,采取远程教育学习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模式既方便了农民学员的学习,又使他们在不离开家乡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
王大平是峡江县仁和镇的种植大户,他通过这一计划成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他利用农闲时节参加线上课程学习,每次学习都能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近30门课程的学习,他顺利获得了专科文凭。他的成功经历不仅鼓舞了其他农民朋友,也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与此“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还为农民敞开了通往大学的门。石玉莲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之一。她通过这一计划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为了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学习,江西省还针对学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学员的学费由省、市、县财政共同承担,教学单位也给予减免。这意味着学员除了支付生活费和交通费外,几乎不需要额外负担学费。
农时紧迫,如何让农民有时间上学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针对农民朋友平时忙于农活的特点,江西省探索出了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这种学制允许农民在农闲时节上课学习,忙时则回到田间劳作。这样一来,农民学员既能够兼顾农业生产,又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胡嘉作为一位果业种植大户,也加入了这一计划,他在自学室内认真整理学习内容的样子充分展示了农民学子的风采和决心。这样的弹性学制为农民上大学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途径。通过这一计划,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得以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农民的农业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乡村建设的希望与未来。石玉莲分享道,现在的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老师非常贴心,会提前询问学员的意见,让学员能够根据农事安排自主选择集中授课时间,这一改变有效解决了农业与学习的时间冲突。学制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在同步推进。
谈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石玉莲直言,这个项目的学员普遍年龄较大、文化基础较薄弱。如果课程过于专业,可能并不适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以畜禽养殖技术课程为例,过去课程内容较多地侧重于畜禽解剖,这让学员们感到吃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水发主持了课程改革,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进行了“加减法”。一些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被删除,同时增设了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课程。江西农业大学还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量身定制了教材和辅导教材。学校还建立了126个教学实践基地,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们能够在田间地头学习,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石玉莲进一步表示,新的课程设置让课程更加生动实用,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减少了抽象理论,增加了实际案例。她本人也活学活用,成功带动了村民改变种植结构,形成了上千亩果园。
江西农业大学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开设了16个涉农专业,覆盖乡村振兴全产业链。学校始终秉持“三实”原则——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学校对学员实行严格的学业管理,不合格率保持在5%左右。对于未能按时毕业的学员,学校会要求他们补考或延迟毕业。
谈及这些学员学成返乡后的情况,石玉莲表示,他们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方法回去干。许多优秀学员成为了村两委干部,还有一些人成为了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例如,姚春海作为上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江西农业大学学习后掌握了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
石玉莲,一位乡村创业的成功者,她的故事吸引了江西农业大学的一名年轻学子何辰辰。何辰辰刚满二十岁,就读于畜牧兽医专业,她深深地被石玉莲的创业精神所感染。石玉莲的创业故事开始于养猪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存栏规模达四百多头的规模企业。她的成功激发了何辰辰的创业热情,也为乡村带来了活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江西农业大学为适应市场需求,于2018年推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一工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至今已有八名学子通过此工程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彭小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通过本科学习后,决定继续深造,成为了一名研究生。他选择读研的原因很简单:他想要拓宽视野,利用所学技术带动村民种植蜜橘,实现乡村的经济转型。在他的努力下,蜜橘的产量提升了一成以上。为此,他深入调研,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研究。他的导师郑瑞强教授表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与高校老师的交流非常有价值,因为学员们对田间地头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
为了支持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继续发展创业,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其中包括提供专项担保贷款和成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石玉莲就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她获得了30万元的贷款来解决她的资金问题。这笔贷款从申请到放款仅一周时间,大大缓解了她的压力。不仅如此,还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提供了信贷担保和优惠的贷款利率。这一政策让石玉莲有信心完成了树苗的补种,并在果品上市后迅速还清了贷款。还为这些学员提供了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帮助。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联系和合作,江西省的农业县都成立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吸纳会员万余人。这些协会帮助农民创办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确保学员离开校园后仍然有资源和平台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他们不仅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还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创新能力。他们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了更加便捷和富裕的生活。石玉莲和彭小敏等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稳健他们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发展的事业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朝辉宣布,江西省将继续扩大渠道,严格选拔优秀人才,精心培育符合需求的人才资源,实现无缝对接和定向使用。到2025年,我们将再培养大约一万五千名优秀学员,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的繁荣发展。这一举措旨在深化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为江西省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