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斥资1.25亿耗时7年将一座差点被拆的中国老_怪人怪事

美国人斥资1.25亿耗时7年将一座差点被拆的中国老

怪人怪事 2023-04-20 09:53www.bnfh.cn怪人怪事

度哥世界之最网导读今天度哥世界之最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美国人斥资1.25亿耗时7年将一座差点被拆的中国老宅搬走的文章, 一起来看看吧!

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是否文明,要看三件事其一,他们如何对待孩子,第二,他们如何对待妇女,其三,他们如何利用闲暇的时间。

而度公子觉得,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如此迅疾扩张的中国,我们还应该再看一件事,那就是当下的中国,如何在对待自己的文物。

很不幸,这一次,我们又被人家上了一课。

——度公子

在美国波士顿的东部,

有一个名叫塞勒姆的地方。

在这个只有4万人口的沿海小镇上,

1692年曾发生过,

震惊世人的“塞勒姆女巫审判”。

时至今日,塞勒姆的女巫文化依然盛行。

塞勒姆女巫博物馆

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

在这个“诡谲”小镇上,

居然还完完整整保存着,

一座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

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置身于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这座古宅,便是“荫余堂”。

荫余堂

一座中国古宅为何坐落于此呢?

这还要从20年前说起。

1993年,一个名叫南希的美国女孩,

来到安徽休宁县黄村旅行,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徽派建筑,

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将其打动,

甚至在临行之前,

她竟萌生了带一座古宅回美国的想法。

中国徽派建筑

南希是哈佛大学艺术,

及建筑史专业的博士,

早在1980年就到过中国,

还在中央美院学过中国艺术史,

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也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

3年后,南希重访黄村。

她曾经见过荫余堂,也很喜欢。

但第一次来时,房子是空的,

这次,门不但开着,还传来窸窣的说话声,

南希径直走了进去,听屋里人说了两句,

才发现黄氏家族的人正商量着把老宅卖掉,

这时,黄家人见一个外国人进来,

开了个玩笑说“你要不要?”

这时南希才知道,原来荫余堂,

是当地望族黄氏的祖传老宅。

黄家第28代族人在汉口、上海经商赚了钱,

于是决定回乡修建这座有着16间卧室、

四合五开间,符合传统习俗及风水的跑马楼。

他们怪异网希望积累的这份家业能荫及后世子孙,

取名“荫余堂”。

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

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

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

它经历了清朝的衰亡、民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解放,

它目睹60年代的饥荒与十年浩劫,

上世纪80年代,黄家人被经济改革浪潮冲散。

1982年,一代黄锡麒迁出,

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状态不佳。

这一年,黄家人利用回乡扫墓的机会齐聚老宅,

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卖掉这座房子。

而这,正是乡下老屋普遍的命运。

黄家人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的一句玩笑话,

居然促成了荫余堂的跨洋远迁。

此时南希是波士顿碧波地博物馆的主管,

回国后,她四处奔走,不懈努力,

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

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的支持,

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

1997年的春天,

这样疯狂而大胆的计划,

从构想走入了现实,

在完成了解体调查之后,

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

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

异地重建是个浩大繁琐的过程,

所有的原始信息都需要保存、编号、

为每个部件建立永久标签。

拆除工作整整进行了四个月,

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

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

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将原封不动搬到美国。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

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20年代的通信,

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

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

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

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

这些文物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这座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老宅,

装满了整整19个国际集装箱。

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

又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

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

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

随后几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

以及特意从安徽聘请的大批专业木匠,

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称重、

分析及修复,并将损坏腐烂的,

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复建时,美方建筑师遇到了不少挑战。

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

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

难以适应新英格兰地区的严寒冬天。

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

克服了种种挑战,不仅按照原貌复原,

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建筑规范。

而除了建筑本身,博物馆还购置了,

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

将荫余堂修复成了80年代的风貌,

彻底还原了屋主黄氏家族居住时模样。

难以想象,为了做到如此高度的还原,

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

直到2003年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而在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当人们走进这座宅院时,

根本无法分辨,

自己到底是在美国还是中国。

宅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全都和当初它在中国时一模一样。

行走在这座老宅里,

参观者恍惚穿行在安徽休宁的村落间,

岁月的气息和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

使每个人参观者都忍不住惊叹。

青石板庭院

马头墙

雕花镂空木窗

二楼

更令人不得不佩服得是,

老宅室内保存了原先的样子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

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

安放在墙上的播放了,

20几年乡村广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

每一样东西都生动记录着中国的历史,

记录着百年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图景,

从而折射出这200年间,中国和中国家族,

是如何在风雨浩荡的时间中,

一步步蹒跚而过的。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老上海的画报,老式暖水瓶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特地,

为荫余堂做了一个十分精美、详尽的网站,

网站提供了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

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等,

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和视频,

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

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这对于那些并不十分了解中国文化,

对中国古典美学、建筑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

是一扇无比精巧的窗户。

透过它,更多外国人开始对中国发生兴趣。

虽然为了保护这座古老宅院,

博物馆严格限制人数,但迄今为止,

参观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人,

每一个看过荫余堂的美国人都很兴奋。

因为这不光是一座建筑,

它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人的当代史。

多年之后,

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

受邀来到了博物馆,

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不禁潸然泪下,

她说“当时就觉得我已经穿越时空了,

这座老宅在我的记忆中已经被拆掉了,

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而南希略感无奈地告诉她说,

如果当时博物馆没有留住它,

而是卖给别人,这座老宅或许已被拆掉了,

这在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状况,

许许多多蕴藏着历史和文化的古建筑,

最终都难逃一劫,从此化作岁月的灰烬。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欣慰的故事,

但同样也是让人略感悲哀的故事。

何以属于我们中国的古老建筑,

珍存了丰沛的民族历史文化,

却无法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而被外国人以无比细致和专业的精神,

保护得如此完整,令人倍感汗颜?

如若当初南希未曾抵达中国,

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宅院,

最终又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呢?

我们每天嚷着要,

保护文化,敬畏历史,

每天都说要走文化复兴之路。

何以对眼前活生生的文物视若无睹?

需要用文化做幌子时,

便声势浩荡地打造“盛景”,

而一旦它们占地、费事,

便毫不留情将其一脚踢开,

总以文化之名,行谋利之实。

尊重文化与历史,

绝不是做表面功夫,

而是要像尊重每一个生命那样,

去尊重那些沉默的古物。

它们不是用来贴金的脸面,

而是一个民族屹立与传承的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